群众文化国际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冯佳(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李亚男(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
摘 要 群众文化的国际交流对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意义重大。在对外开放战略背景下,群众文化国际交流持续推进。近年来,通过行业协会引领、品牌活动带动、聚焦外籍人士等方式,群众文化逐步形成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加强了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国际话语权。未来,群众文化国际交流应积极融入国际话语体系,全面畅通国际合作渠道,着力创新特色系列品牌,加强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群众文化 国际交流 对外开放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实践任务[1]。伴随21世纪以来公共文化的创新发展,我国群众文化领域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大局,通过参与中央和地方、官方和民间多层次、多途径、多方位、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舞台进一步传播、交流与推广,助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增进与各国和地区间的民相亲心相通、文明互学互鉴,做出了重要贡献。
1 群众文化国际交流的重要历史节点
以1980年经济特区设立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升。此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并作为关系中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一项重大战略,推进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在此背景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宣传部门、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与驻外文化和旅游机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积极合作下,群众文化交流得以持续推进。
1993年2月,成立于1985年10月的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代表中国加入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Organizations of Folklore Festivals and Folk Arts,CIOFF)①,成为其会员,并以CIOFF CHINA(西奥夫中国委员会)名义对外参与、开展相关活动,为群众文化国际交流工作的后续开展打下了基础。
①CIOFF成立于1970年,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结官方合作伙伴,并为其发展目标服务的国际性非政府文化组织,旨在通过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保护、促进和传播各国和地区间的传统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布局各领域外交工作,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参与贡献人类共同价值[2]。此后,“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等被明确提出[3-4]。2017年3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鼓励和支持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做出专门规定、给予保障,从国家法律层面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格局[5],为我国群众文化的国际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8年3月,国务院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下设对外文化联络局(港澳台办公室)更名为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反映了新时期国家文化外交发展战略,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对外文化工作强调双向互动的发展方向。“十四五”时期,讲好中国故事、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为该时期群众文化领域对外工作整体布局指明了方向[6-8]。特别是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于2021年挂靠到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并于2022年6月换届组建第六届理事会以来,将西奥夫中国委员会作为工作重点,积极与CIOFF各方加强沟通联系,参与CIOFF重要会议和活动,着力完善机制,畅通网络渠道,联合各级文化馆(站)、文化馆协会、群众文化学会、民间文艺团体、企事业单位、高校研究机构等,共同探索群众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思路与新路径。
2 群众文化国际交流的主要做法
2.1 行业协会引领
近年来,以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为代表的群众文化社会组织,积极响应不同时期国家文化外交战略,搭建起联系各国人民、开展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当前,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代表西奥夫中国委员会,联合各地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门、文化馆系统,承办多届CIOFF世界年会、亚太分会会议、亚洲民间艺术节、亚洲儿童艺术节,举办30多次国际民间艺术交流活动,邀请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艺术团队来访,选派90多个国内优秀民间艺术团参加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各类国际民间艺术节,成为推动我国群众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为推动群众文化走向世界、向各国展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促进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文化认同和同胞感情,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9]。
2.2 品牌活动带动
多年来,我国群众文化国际交流工作紧紧围绕服务新时期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以参与各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主导的综合性项目为主,建立了部省(市)跨部门合作联动,并依托我国驻外文化和旅游机构进行“在地化”传播,逐步培育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交流品牌活动。
(1)“文化丝路”。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其中有144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文化和旅游合作文件[10]。随着“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深化,“文化丝路”计划启动实施,我国区域之间、与相关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举办的文化艺术节事紧密开展,各级群众文化机构也积极参与到相关工作中。
(2)“欢乐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高度切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欢乐春节”系列活动自2001年起连续举办至今,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将中国风情与当地文化充分结合,发展出多个本土化子品牌,推动更多互动式年俗文化体验活动进入当地公共文化场所、学校、社区,逐步成为世界各地共庆共享的文化嘉年华。
(3)“东亚文化之都”。“东亚文化之都”是由中国、日本、韩国3国共同打造和创建的国际城市文化新名片,也是国际区域文化合作的新品牌。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主导设计了“东亚文化之都”的工作机制,旨在推动3国历年当选的城市成为“东亚文化之都联盟”的主要成员,以此加强这些城市之间的交流,并推进“东亚文化之都”品牌的建设[11]。多年来,包括泉州、青岛、宁波、长沙、哈尔滨、西安、扬州、绍兴、敦煌、温州、济南、成都、梅州、大连等城市在内的我国多个城市已经成功当选。在“东亚文化之都”总体框架下,地方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门统筹联合相关机构,通过举办城市当选年的“活动年”系列文化活动、实施“东亚文化之都”标准化发展战略,开展以区域为导向的品牌化发展,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物保护利用、城市规划经验共享、旅游推广等。
(4)文化和旅游年(周)。中国与友好国家开展的文化和旅游年,是新时代国家之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的重要合作与交流平台。2021年中国希腊文化和旅游年、2022年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2023年中国西班牙文化和旅游年等活动的举办,通过国与国之间共同开展一系列贯穿全年的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深化友好合作。“海外中国旅游文化周”是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以及驻外旅游办事处共同举办的全球性统一品牌活动。自2016年起,该活动每年在多个国家联动开展,成为了传播中华文化和推动群众文化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5)其他文化艺术交流节事。近年来,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化对港澳台工作,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举办湾区各类文化艺术和志愿交流活动,推动国内重要文艺比赛(节庆)向台湾同胞开放,支持福建省评定台湾籍省级非遗传承人。此外,以“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绿城歌台”群众文化活动、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等国际节庆活动为代表,通过本土民族特色节目和国外不同民族文艺团体的精品节目同台联袂演出,让观众享受中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激情与魅力,为中外艺术家搭建了交流交往的友谊桥梁[12]。
2.3 聚焦外籍人士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华学习、工作、生活。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31个省(区、市)接受人口普查登记的外籍人员近85万人[13]。为加强外籍人员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丰富其文化生活,帮助其融入并爱上所在城市,广东、浙江等地推出创新实践,组建外籍人员艺术团;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还专设外籍人士班,以文化艺术为纽带,让外国人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成为讲述中国故事,融合多国文化,传播中国优秀文明的使者。
3 群众文化国际交流的未来发展
为推动群众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各级各类群众文化对外交流主体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对外工作会议精神,守正创新,强化政府主导、引导作用,用好党和国家政策,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制度,统筹重点任务,增强保障力度,促进群众文化对外工作组织化、体系化、多元化、有效化开展,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3.1 积极融入国际话语体系,提升全球叙事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叙事体系,是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升中国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14]。因此,群众文化的国际交流有必要提升全球叙事能力和叙事水平,更加鲜明地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一方面,为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叙事体系,聚合业界学界研究力量并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熟经验、特色实践,借鉴国内外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各界的有益做法,为高质量开展群众文化对外工作提供智力支撑。通过课题项目、征文活动以及举办研讨、论坛等,引导和支持群众文化从业人员深度参与相关研究,促进成果发表,加强学术出版,为推动群众文化国际化发展营造研究氛围。依托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向各国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中国的群众文化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叙事资源优势,要善用“老外”视角,提升叙事能力。当前,需要重点提升的是现代转化能力,即群众文化创意、创新、创造的能力,要用创新的形式和专注的匠心为优秀文化资源赋能,不断释放中华文化的活力、魅力[15]。在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特别关注如何有效地与国内外公众的品味相契合。首先,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扩大中国地方文化系列品牌活动的传播,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观众。其次,可以通过提供多语种的解说和资料,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观众的需求。最后,可以依托国外文化中心等驻外文化机构,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和课程,让全球的青少年在游戏和互动中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
3.2 全面畅通国际合作渠道,融入“文化出海”战略
当下,通过新兴文化业态,我国的文化出海正呈现规模化的发展态势[16]。群众文化活动只有积极拥抱新业态,用新思想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呈现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首先,要完善机制畅通渠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则强调树立开放、包容的文明观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7]。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群众文化机构的国际交流应创新管理运行的总体思路,制定科学高效的执行系统[18],也即加强群众文化机构广泛参与官方统筹工作的机制建设,理顺整合各类主体力量,协调好跨部门、横纵向的沟通和配合;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机构的发展基础、资源优势和对外能力水平,优化任务侧重和保障力度;争取对外重点项目支持,将品牌活动积极立项国家和地方艺术基金传播交流项目、纳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项目资源库;通过政府购买或财政补贴,在文化产品与服务采购平台开设相应供需类目等方式,培育和加大专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19]。一是可以通过由全国各地群众文化机构联动开展、轮流承办民间文化艺术展演、学术论坛等“请进来”的方式,深化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二是可以为更多国内群众文化从业者提供“走出去”的渠道,在开拓其视野、为其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更好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粹,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搭建起坚实的桥梁。
其次,要确立民间文化交流新主体。新时代对外文化工作汇聚了政府和民间合力,其中,政府组织文化部门开展的文化交流体现集中资源办大事的效能,民间开展的文化交流往往具有灵活广泛多元的特点,有助激发社会活力、增进民众理解互信的特点,两者结合有利于优势互补。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民间文化机构应运而生,应鼓励其全面参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组织的民间多边国际交流活动,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活跃主体。尤其是伴随CIOFF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核心平台以来,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优势,针对当前CIOFF参与人员主要以民间专业表演艺术领域为主的现状,建议以中国群众文化学会(西奥夫中国委员会)为主体,梳理汇聚涵盖群众文化各领域、各类型的国内外活动资源,对接各地相关机构“请进来”“走出去”需求,积极融入国家“文化出海”战略,为我国群众文化领域更多领军人才、专业团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3.3 着力创新特色系列品牌,扩大国际传播推广
文化品牌是一个地方、一座城市最闪亮、最有魅力的金字招牌,承载着地域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融入群众文化的国际交流之中,要在彰显中国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标识度和影响力方面下足功夫。
(1)应打造更多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IP。每一座文化名城都有引领塑造城市形象的城市文化IP,如浪漫巴黎、史诗罗马、水城威尼斯、圣城耶路撒冷等。要深化打响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就是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彰显地方标识,又反映世界人民共同追求和共同需要的品牌项目[20]。这就要求全力打造中国特色鲜明的地方群众文化节展IP矩阵,使地方特色更鲜明、实践载体更丰富、榜样特征更有力、文化元素更立体;同时,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大数据、融媒体等手段,创新科技应用,提升品牌的创意性、互动性和吸引力。
(2)应塑造海外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国际交流,展现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同时体现出其在文化传播上的广阔视野和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群众文化机构应不断探索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使其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不断丰富和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理念。要运用先进的国际传播理念,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和语境下的受众,采用不同方式和途径,做好国内外展示交流和推广,在各民族间凝聚人心、链接情感、增进共识,促进不同文明的文化认同、价值共享、和谐共处;在节庆假日,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由群众文化机构向全球中国文化中心等驻外文化机构送去展示中华文化特色、精髓的品牌文化活动,使外国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和欣赏到中国的文化瑰宝;加大群众文化机构与国内各大国际机场的合作,通过开辟文化空间、传统文化展演、非遗展示等方式,将中国特色鲜明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植入国际机场的公共空间,使国际机场承担起更多的文化传播使命,使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喜欢并享受中国文化,真正发挥群众文化机构彰显中华文化重要窗口的作用。
3.4 加强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打造群众文化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支撑作为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为加强群众文化领域对外交流队伍建设,建议从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着力培养具有良好国际交流能力的优秀群众文化骨干。依托群众文化机构、行业组织、研究基地和国内外高校,对于长期坚持在一线,耕耘多年的群众文化骨干,在给与一定表彰和荣誉的同时,为其提供专业的的培训、进修;在群众文化业务人员中,发掘品行优良、有能力、有潜力的年轻人进行培养,形成群众文化领域国际交流人员的科学“梯队”;建议中国群众文化学会(西奥夫中国委员会)开展实施“群众文化国际交流培优计划”,通过各地推荐优秀人才,为学员量身定制课程,开展系统性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交流,形成优秀人才的“蓄水池”。
第二,完善群众文化团队国际交流培训体系制度。为有效提升群众文化领域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可以依托各级各类行业组织,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群众文化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构建群众文化团队国际交流培训制度。要求群众文化领域从业人员参加相应培训,并经考核通过取得培训结业证书,优先推荐参与后续群众文化国际交流活动。
第三,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合作。在艺术类高校开设对外交流相关课程,为群众文化国际交流提供专业人才支撑;鼓励招收相关专业人才匹配到有关岗位和活动项目中工作,面向社会组建志愿服务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合作设立研究课题,带动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壮大。
第四,加强与我国驻外相关机构合作。支持中青年骨干到我国驻外文化机构、政府对外文化事务部门学习提升,参加相关学术活动、科研项目等,全方位培养具备优秀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群众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发挥中坚作用。
冯佳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法治与管理、城市文化。作者贡献:论文设计、撰写和修订。E-mail:15221113734@163.com 上海 200020
李亚男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群文活动处,副处长;文化馆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副研究馆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公共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作者贡献:论文资料搜集与论文撰写。北京 100034
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图情资讯
无
《图书馆杂志》
官网地址|
http://www.libraryjournal.com.cn
数据出版管理平台|
http://data.libraryjournal.com.cn
联系我们|
tsgzz@libnet.sh.cn
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