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传奇康巴·幸福昌都——
01
桃花汛,鲈鱼肥。桃花盐,味最美。
桃花汛指的是三、四月间,桃花盛开,瓣瓣飘零,落在江水上,随水漂流,染红天空和江面,染红人们的欢笑。此时,江河水涨,波光荡漾,鲈鱼漫游,肉质柔嫩细腻,最是可口。而在西藏,在昌都芒康的加达村,天蓝如洗,桃花蹁跹,犹如民歌,飞扬飘舞,落英缤纷。此时,这里的盐带着一抹红润色泽,带着晶莹,出现在人们面前,因此被称为桃花盐。
桃花盐成为加达村标配。
一条茶马古道,在这里蜿蜒着,一路延伸向远处,就如山谷下的澜沧江一样漫长,悠远,这种盐,也就随着马帮,随着马帮的号子声,从这里出发,一路走向远处,走向外面的世界。
时光走远,古道仍在,桃花盐仍在,晒盐人仍在。
行人走向这里,是赏景,更是一种文化寻根,或回望。
车走芒康,犹如一蚁,行走在一种大雄浑里,大豪放中。一路上,大山连绵起伏,高天静穆辽阔。到了一处地方,车停下,人站在公路上向下一望,视线里有一片小小的绿色,是青稞。有藏式房子一点两点三点,或簇拥,或分散,有炊烟一缕缕慢慢升上来,如铅笔画画的一样,一直升到晴蓝的天上,随着白云飘散,不见了痕迹。一只苍鹰伸展着翼翅,借助着风,在空中旋转翱翔着,飞向天边。其余,就是寂静,自然沁润出来的寂静,弥漫四周,充溢天地和人心。
人言,这就是加达村。
这儿,注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地方,是一个书写传奇的地方。
这儿的山如一只只牦牛,就那样静静地立着,亘古如此,从未变化。山为褐红驳杂的颜色,给人一种壮烈,一种盛大。山上,永远托着一方晴蓝的天空,如同晴蓝无痕的玻璃。那种蓝,仿佛能倒映着人的影子,倒映出人的灵魂。大概是地离天太近了吧,因此,有一朵云飘过时,也仅仅在地面落下一片阴影,如一朵硕大移动的花朵,下了山坡,过了澜沧江,移动到那边的房子,再飘远不见了。其它地方仍晴好着,白亮亮的,散发着牛乳的味道。澜沧江就在山脚下流淌着,旋着波浪,带着一种粗野气势,一种从不服输的气势,一路流向远方,流向山的拐弯处。
自然,在这儿将色调简化,变得单一,粗犷。
天地是这儿的背景,而盐田则是这儿故事的高潮。
02
很多风景都如文字,小桥流水如小品文,山水田园如散文,给人一种清新,一种优美,一种细雨沁花般的润泽,一种小家碧玉的自然。还有一种美,则如高天惊雷,长空闪电,属于传奇,属于故事,给人以震撼,一种排山倒海般的震撼。
加达村的盐田,就属于后一种。
站在这儿,人感到愣怔,失语。
也是在那一刻,我的一些人生感悟,见解,在一种重力冲击下彻底垮塌,瞬间破碎一地。然后,一种全新的观念和感悟,开始一砖一石地垒起,垒成一座碑,挺拔,坚固,顶天立地,也耸立在我良心的高地上。
这些,都是加达村盐田给予的。
书中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总不以为然,现在网络时代,很多景色如果想看,网上调出来看看,不就等于身临其境了吗?用得着劳心劳力走那么远去吗?到了加达村,我的想法变了,觉得自己错了,原来,很多景点通过图片和视频欣赏,看到的只是它的外在,它的表象,很难抵达它的深层,它的灵魂。中国的很多景点都是有灵魂的,加达村盐田就是这样的一处风景。
来到加达村盐田,抵达它的灵魂。
来到加达村盐田,让这里的桃花盐为我们干枯的思想补充水分,补充营养。
于是,我们沿着一条路来到加达村,走向一盘盘盐田,走向那种吊脚楼一般的盐田,也走向一段岁月风景。
是的,这里的盐田是风景,是我们民族文化深层的风景。
柳绿花红是风景,石板小巷是风景,粉墙黛瓦是风景,而加达村的盐田也是风景,不只是自然风景,更是人文风景。
03
我们总以为,名带桃花的事物都是优美的,温柔的,漂亮的。桃花如春天羞涩一笑,如隔帘女子的相思;桃花雨则有瓣瓣桃花在细雨中,如清词丽句一般零落着,带着浅淡的香味,带着欲说还休的情态;桃花源更是文人笔下一个优美的村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至于描写桃花的诗词,无论“桃花带露浓”“桃花依旧笑春风”,还是“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都带着一种绝美意境,让我们沉醉,让我们自失。
因此,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带着红润色泽的桃花盐,和漫天飞舞的桃花相互映衬,红红白白,一定如清丽女子脸颊上红白相润的颜色,如她们的羞涩心思;就想当然地认为,那些晒盐的女子,一定会手牵着裙裾,唱着歌儿,在桃花飞飞的盐田间阡陌上来往,见了陌生人微微一笑,一脸羞涩。我们甚至想象着她们手指轻扬,拂弄长发的温柔;想象着她们临流照影,含唇微笑的曼妙;现象着她们望着远处,放声高歌的情态。
这些,显然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是我们的凭空想象。
加达村的盐田,彻底颠覆了我们的想象,颠覆了桃花的意象,诞生出一种新的意象。这种意象,是过去书中从未书写过的。
它就藏在昌都,藏在澜沧江边,千年如斯,守着这里的日子,也守着这儿一轮晶莹的月亮,守着一份辛劳和希望。
04
加达村的盐田,就铺展在澜沧江两边的峭壁山坡上。一条澜沧江,就在那儿日夜流淌着,无穷无尽地流淌着切割着,将两岸挤得逼仄,挤得陡峭,挤得绝少一席平坦之地。于是,这儿的人就立木为柱,靠着绝壁,在上面搭起一个个平台,修建起一盘盘盐田,不大,一铺席子,或几铺席子的样子,远远看去,如吊脚楼一般。盐田和盐田间,是仄仄的路,仄得只能侧着身子走,不是为了美,为了更多做为盐田。
一个个女子行走其间,背着装着卤水的木桶。
她们的身体显然难以支撑那么沉重的重量,于是,俯伏着身子,面朝大地,背对高天,一步步走着,艰难地攀爬在盐田和盐田间,攀爬在一个个日子和日子之间。一粒粒汗珠,顺着她们的面颊流下,落在地上。地面,仿佛有一张嘴,将这些汗珠迅速舔净,消失了痕迹。她们到了盐田,放下木桶,将卤水倒进盐盘中,经过日晒,经过蒸发,结晶出盐,精细加工后,带着淡红色,就成了桃花盐。
她们如此,不是一天,是一生。
这样的情景不是一瞬,是一千三百多年。
这些走过千年的女子,也一定曾青春过,美丽过,含情脉脉地想象过自己将来的日子,想象着自己悠闲的生活。可是,最终,她们将根扎在这儿,扎在加达村,用自己的青春汗水,用自己的艰辛,晒出天下闻名的桃花盐;用手里的木刮刀刮着盐粒,刮出一个个辛苦劳累的日子。
于是,这儿成为茶马古道一处要地,因为,这儿有桃花盐;这儿也成为茶马古道一方传奇,因为,这儿有一群晒盐女子。
风景如史书,其最为震人心魄的章节,总是由艰辛者书写,由坚韧者演绎。这点,澜沧江可以作证,那群晒盐女子可以作证,桃花盐可以作证。
尽管,今天这里已改为抽水机抽水,代替了晒盐女背水,可是,晒盐女子们的那种坚韧顽强的精神依旧高耸如山,如一个民族的象征,坚不可摧。
我们的民族,不就这样一路负重前行,走到盛世如花、岁月静好的今天的吗?
因此,我们来加达村,是观景,更是回望,回望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处驿站。
作者:余显斌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