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康巴•幸福昌都”游记系列之六十七: 熠熠生辉的昌都

政务   2024-12-10 22:46   西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传奇康巴·幸福昌都——


有人说,川藏线,一生必得走一次,但无论川藏南线,还是川藏北线,昌都,都是绕不开的一个点。


昌都,一个神秘莫测而又魅力无比,一个去了还想去的地方——大山大河伟岸、磅礴,冰川湖泊澄澈、壮美,茶马古道悠远、古朴,藏式人文丰厚、深远,素有“藏东明珠”美誉的昌都,熠熠生辉。


中国境内的绝大多数山脉和河流皆为由西向东走向,而在昌都境内,横断山脉“飞来一脚”,山、河由此改道,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由北向南,在昌都书写成一个大大的“川”字。


走进昌都,打开具有1300余年历史、迄今仍保持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纳西民族乡(原名盐井县),最好用惊叹的声音和崇高的敬意,盐井是汉语,因产井盐而得名,藏语为“擦卡洛”,盐井镇由此成为茶马古道上非常重要的驿站,牧民与中原商人,用马匹与茶叶互市,进而盐巴、丝绸、陶瓷,从而铸造出一条中原通往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走廊——茶马古道,漫步盐井小镇,那声声驼铃、嘚嘚马蹄,像影像中的旧时光,漫漶在宁静而幽深的小镇里。


盐井小镇的名片当然是盐,而让人最为惊奇的是,紧邻小镇奔腾不息的澜沧江(双曲河)是淡水,而该段澜沧江河床土层下的水却是盐水,这是不是就是大自然给予盐井小镇最为丰厚的馈赠?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扎曲河与昂曲河在藏东第一大城昌都会合后,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双曲河(流经云南后改称为澜沧江,进入越南后称为湄公河,再经缅甸、泰国、柬埔寨,最终流入南海),在横断山脉切割出的高山峡谷中,横冲直撞的双曲河是一条气势磅礴的河,也是一条不屈不挠的河,正如居住在其侧的藏族同胞,小镇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幸福是圆的不容易背,苦难是扁的老黏在身上,意思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山高水急,地形险恶,天灾频繁,苦难想避都避不开,但英勇的藏族同胞,即使面对深重苦难,他们依然顽强地生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从他们传承至今的古老制盐方式就不难看出他们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盐井镇的盐田分布在澜沧江两岸,远观崖壁上的盐田,如层次分明的梯田,又如空中舒卷的云层,蔚为壮观,藏族同胞从井内提取盐水,再用木桶背上坡,灌入一块块面积约10余平方米的土台晒盐架内(盐田),让炙热的太阳将盐水晒成盐巴,而更为奇特的是,在同一段河流的左右两岸晾晒出来的盐竟有红盐和白盐之分,为什么?因为双曲河两岸泥土土质有红白之分,因而当漂亮的藏族姑娘拉姆手捧红盐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惊讶得合不拢嘴,直感叹那是大地血泪的结晶,拉姆还告诉我们,他们这里的盐井,因地形关系,分为上盐井和下盐井,居民亦因盐井位置分为两个聚居区,下盐井居住的是纳西族,但他们又不同于丽江一带的纳西族,住的是藏式碉房,吃的是糌粑和酥油茶,信奉藏传佛教;而上盐井居住的,则是货真价实的本地同胞,但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却信奉天主教,并建有在整个西藏自治区唯一的天主教堂。


坐在切割陡深的双曲河山崖上,听浪涛声声,望白云舒卷,观青稞油绿,想起拉姆说的下盐井与上盐井,纳西族与藏族,藏传佛教与天主教,以及亲眼所见的红盐与白盐,双曲河的淡水与河床土层下的盐水,不觉哑然失笑,这个位于深山峡谷的小山村,仿佛处处存在着对立,但又相安无事、和谐共生,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


继续往西,迎接我们的是“怒江72拐”。“怒江72拐”既是川藏线上的天堑,又是昌都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记住“怒江72拐”,便记住了藏东大地——昌都。


著名的天险公路“怒江72拐”蜿蜒在业拉山(又称怒江山)上,是川藏线中翻越业拉山的必经之路,翻越业拉山,就是从海拔4658米的山垭口几乎垂直下降到海拔2700米的山底,高差近2000米。“72拐”的每个拐皆成“U”字形,弯度近180度,弯弯曲曲的道路像极了学龄前幼童随手画出的曲线,车行其中,像坐过山车一般,充满了诡异的变数,我是一名交通人,但非道路桥梁专业的科班生,惊骇之余,非常不专业地问同事:业拉山上的318国道,为什么要设计72个拐?同事回答,公路纵坡要达到“公路工程设计规范”啊,专业,太专业啦!同事又问,懂“坡比”不?这个懂,I=H÷L,业拉山的垂直高度(H)是一个定数,要减小出藏时上坡的坡度(坡太陡,爬起来费力),就必须增加“L”值,即增加长度,就像骑行者爬上坡走“S”型一个道理,这样一解释,懂了,果然是专业加技术的精英结合,修路架桥,不得率性而为,更何况在水势滔天的怒江畔、高海拔的业拉山上。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行进在进藏的“怒江72拐”上,无论是驾车的还是坐车的,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慢点”,必须慢啊!单不说下坡时时刻刻要踩住“刹车”,就是在弯道处让行大货车,也得“退避三舍”地将自己的道拱手相让,否则,要么酿成擦挂的车祸,堵在半山腰进退不得;要么摔进路边的深山峡谷,从此生死两茫茫,当我们惊险地通过“怒江72拐”,平安地由怒江大桥和怒江隧道穿过怒江,再回首滔声震天的怒江时,我们都感叹大自然赐予了我们格外的恩宠和厚爱,套用网友的一句话说,走完“怒江72拐”,不是你战胜了大自然,而是大自然放过了你,对大自然时刻保有敬畏的心态是必须和必要的。


经过了惊心动魄的“怒江72拐”,昌都慷慨赠与我们然乌湖和来古冰川等胜景,不得不说,这两个景点,最是昌都的标志性打卡地,一如金银首饰上的美钻,光彩夺目。


避开318国道上浅尝辄止观赏的喧嚣游人,沿然察公路(然乌镇至察隅镇)往山谷深处行进,我们由一个半岛深入到然乌湖腹地,一个美得不可方物的绝妙之处立即呈现眼前,正是盛夏时节,各种艳丽的花儿在绵软厚实的草甸上竞相怒放,一股股强劲、蓬勃的生命力强烈冲撞着心房;一汪碧蓝的湖水如处子般静穆,恬静地躺卧在大地上,美美地映照着蓝天、白云、雪山和草地,这大概就是小龙女生活的“绝情谷”了吧?身处此幽深峡谷,面对如此胜景,心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是什么力量让人突然有了这种感觉?我非常惊叹西藏大山大河对心灵的涵养,只要进入西藏,那种辽远的壮阔、伟岸的磅礴,让人不由自主地就会沉静下来,一如眼前的湖泊、草地和雪山,你只需要静处其中,就能获得超凡脱俗的感悟和升华。


其实,然乌湖在200余年前还不是湖,它只是一条四周雪山融化后汇成的一条河流,是著名的帕隆藏布江源头,由于地壳运动,周围山体垮塌,河流被阻断,形成堰塞湖,年复一年,堰塞湖水位越涨越高,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但神奇的大自然自备强大的调节能力,不知在哪一天的哪个时刻,堰塞湖冲破垒石的阻碍,以锐不可挡之势向下而去,但却为我们留下了这个如珍珠般耀眼的湖泊,为我们的俗世生活增添了无比的亮色和光彩。


来古冰川是我们此行探寻美景的终极目的地,沿然乌湖往察隅方向行进,来古冰川用极致的美迎接了我们,蓝冰,深蓝色的、晶莹剔透的蓝冰,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为我们妆点出一个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纯粹,纯洁,纯真,冰清玉洁……所有不染尘埃、不染世俗的、美好的形容词都可以用到来古冰川景观上,从没见过如此壮观的极致美景!天地要经过多少年的孕育和沉积,才能创造如此光彩夺目的胜景?我们睁大惊奇又贪婪的双眼,屏住呼吸静静地欣赏,不忍出气,不愿手触,生怕脏手浊气玷污了冰川的圣洁。


观赏了昌都的森林、草原、湖泊、冰川……魅力无比的昌都,绝不仅仅只有这些自然景观,还有深厚的康巴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以及著名的“东女国”、苏毗王国等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人文和壮美的自然景观,共同将昌都妆扮成了熠熠生辉的明珠。


“藏东明珠”,名不虚传。

作者:陈德琴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

新发现!洛隆达龙乡发现溶洞!赶快一睹为快~


“冬游西藏”开启 昌都热门景点邀您打卡


乘着大巴看中国•西藏行:行进式呈现西藏之美!




西藏昌都文旅
西藏昌都市文化和旅游局(昌都市文物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