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迷因,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关于育儿的迷因:
迷因1:
用兴趣班可以培养坚持的性格
之间发布过关于兴趣班的短视频,其中一个观点是:随着年龄成长,孩子的兴趣会发生变化,因此应该随着孩子兴趣的变化来调整兴趣班。
人们要坚持上兴趣班的原因是为了培养专业,如果孩子不打算以此为专业,就没必要一定坚持到底。
结果一位多年好友发来信息说:其实有时让孩子坚持上一个兴趣班,并不是为了将其培养为专业人士,而是为了培养坚持的性格,养成干一行爱一行的习惯。
我一听到,竟然有点无言以对。这或许就是迷因的特点,让你咋一听起来就觉得自圆其说,非常合理。即使想要辩解,也会觉得无从下手。
仔细想想,才觉得这里面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比如:坚持的性格是否需要培养?回想起来,我能够坚持下来的东西,其实都是因为正反馈,而不是因为坚持的性格。
正反馈包括经济回报、乐趣、成就感和意义感等。如果一件事情不能带来快乐、成就感、意义感或经济回报,有什么必要坚持呢?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获得成就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坚韧(Grit),而不是坚持。坚韧=坚持+热情。没有热情的坚持不是坚韧。没有热情的坚持不会带来真正的成就。
此外,即使要培养坚持的性格,为什么要选择兴趣班这么费钱费力的方式呢?我能想到无数锻炼坚持性格的方法:
每天按时起床
每天起床后必须整理好床铺
每天跑步半小时
每天写一页日记……
这个清单可以一直做下去。有许多更加简单、且一定对孩子更为有利的事情,都可以用来培养坚持的性格。
比如,如果一个孩子可以每天坚持跑半小时,我觉得即使没有培养出坚持的性格,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后并没有坚持锻炼身体),但至少收获了一个健康的体魄。
迷因2:
从小看大:小时候怎么样大了就怎么样
这个观点有其正确性,但仅限于非常基础的方面,比如一个人的气质,一个人的人格特点等。如果加以泛化,就会导致严重的错误。
比如,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小时候很贪玩,就会认为这个孩子长大后也会很贪玩。但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小时候贪玩的,长大后开始正经做事,因为玩够了;而小时候只会学习的,长大后总觉得有许多想要玩的东西,有一种补偿心理。
再比如,小时候听话的,长大后反而变得叛逆;小时候很叛逆的,长大后却很孝顺。
人的心理非常复杂,并不符合简单的线性推理,但是许多家长被这样的育儿迷因所束缚,总是生活在焦虑中。看到小朋友乱丢垃圾,就觉得这个孩子长大后会道德败坏;发现小朋友撒谎了,就觉得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走上行骗的道路。
迷因3:
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个迷因是上面迷因的变种。家长对培养良好习惯有特殊的执念,好像这是家长能够赠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我在不同的情境中都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你看人家小朋友回家就很自觉地把作业做好了,我们家孩子怎么就老是想着玩呢?”
“主要是因为人家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成了家长的某种信仰。
我邀请家长一起回想,你现在的生活中,有哪些东西真的是从小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
相反的例子倒是蛮常见的,上学期间长期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孩子,一旦上了大学或者进入社会,就变得作息紊乱了。
还是那句话,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可以根据环境做出判断。
如果我的学习习惯不好,但是等我上大了开始上班了,发现我的一些习惯对我的工作有害,我自然就会修正我的习惯。一个成年人来培养习惯来得更轻松更快捷呢?还是儿童培养习惯来得更轻松更快捷呢?
以上,欢迎大家留言补充你所发现的育儿迷因(无论对错或是否科学),一起来觉察反思,避免育儿迷因病毒式地控制。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