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
至
LEZHI
一汪碧水,成就了一个县名;
一方沃土,养育了一方生灵。
名之所起,“乐至也!乐至矣!”
2024年11月,四川省民政厅公布第二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其中,资阳市乐至县入选“千年古县”类地名文化遗产。
千年古县乐至县,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唐武德三年(620年)置乐至县,县以池名。《元和郡县图志》卷33载:“乐至池在县东二里”。《太平寰宇记》卷87载:“乐至县因池得名”。《中国通志》载:“乐至池,治内池也......”
图为清《乐至县志.道光版》乐至舆图
乐至池和乐至县的由来:乐至县的地势和水文犹如清雍正年间知县杨佐龙在《乐至池赋》中所述:乐至的地理形状就像太极图一样呈现,山脉从北边而来,如天柱一样,逶迆盘结绕县城,所以水源就胎积于低处,继而再转向西流行,故池水的形成是有史以来就有了,意思浑然天成。
史料载: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亡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当时迫于战乱,流离失所的人民,极想找到一处安生繁衍之地,一天他们走到一池水边,只见鹤舞蹁跹,龟憩浅滩,鱼戏碧波,荷叶莲莲,桑柳护岸。一种安全愉快祥和的感觉突然而至,惊呼:“乐至也!乐至矣!”后人把流民的惊呼广称这汪无名碧水为“乐至池”。体现了人民期盼安居乐业,祈求快乐人生的美好愿望。
以池为名的乐至县延绵千余年,至今如是。
乐至,漫漫史程延绵千年
“北望天门护紫霞,承恩处处庆桑麻。穷苍默应宫中寿,雨露均沾万姓家......”这是清《乐至县志•雍正志》中乐至文人写的一首诗。它既介绍了乐至千年的历史,又承载了深受农耕文化洗礼的乐至人民的欢乐。
秦统一中国前,乐至县为古蜀国地。公元前285年起,先后为蜀国、秦、汉、蜀汉、晋、南北朝、成汉等朝属地。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在这块土地上置多业县,为此地有县置之始,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改多业县为普慈县。唐武德三年(620年),以乐至池为名,置设乐至县。此为乐至县建县之始。后历经五代、宋、元、明、清、民国,乐至县名历经一千四百多年,沿用至今,一直未更。
千年古县的历史印证:2022年发现并开始发掘的,距今已有6—8万年的濛溪河遗址,就在乐至县境管辖区内的通旅镇乐阳桥村一组。现已发现石器、动物化石板碎屑等遗物10万余件。目前,国家考古队正在继续发掘。央、省等各级媒体均作报道。
图为蒙溪河遗址
乐至县龙门镇报国寺:《四川通志》载“寺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至今仍香火旺盛。
图为乐至县龙门镇报国寺
乐至县蟠龙镇石匣寺中,有一龛全省保存最完好的唐开元九年(721年)摩崖石刻《般若弥多心经》,为四川日报所报道。
乐至县明代古镇薛苞镇(现今劳动镇)、蟠龙古镇清代街、东山镇凤凰山明代古井......旧址今日犹存。
截止2023年底,乐至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方面:省级1项,市、县级共34项。
省级地名文化保护名录3处。
乐至,山明水秀
“翠峰高峙五云端,烟树苍茫路绝攀。雨后忽然开倦眼,天门两柱在人间。”这是清雍正年间时任乐至县令杨佐龙对凝聚了天地间灵气的乐至山川秀丽的真实写照。
图为乐至的地貌特征
乐至系侏罗系地层,是砂岩、泥岩互层,泥岩较砂岩容易风化破碎,因而厚层砂岩多形成徒坎。泥岩则风化而剥蚀,夷为平缓丘岗坡地,一坡一坎,每个山丘均呈多级台地,构成特有的地形。沙页岩经长期剥蚀,沟谷纵横,群丘林立,漕地棋布,雕塑出圆缓丘、桌状丘、塔顶丘、平台、洼地、宽台和窄谷等复合地貌自然景观。县域独立的大小山头3350多个。这些山顶,有的圆如磨盘,有的方似长桌,尖锐如矛的山顶极少见。这是乐至县地貌特征,县人喻之为“山中有盘,盘中有山”。
县境内的长短12条河流,6条注入涪江,6条注入沱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装饰了魅力的大自然。
乐至县除了自然景观外,还有自然与人为相融的人文景观。《乐至县志•雍正志》、《乐至县志•道光志》、民国《乐至县志•又续志》、共和国成立后的《乐至县志》均记载了乐至县富有代表性的“乐至八景”。八景中除个别志书改写了个别字外,内容一直保持初志未变。
“乐至八景”的内容是:崇教晓钟、西岩夜月、奎阁朝暾、砚山梅馥、寇洞书声、文笔耸翠、盘谷仙米。
图为乐至县志记载中的“乐至八景”之一--西岩夜月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今日之陈毅故里景区、毗河引水工程、高速公路、双高铁、蟠龙湖、桑园、果园、花园、科技植物园、绿水、青山,如网公路遍布城乡......新兴的形胜在自然中体现人文,在人文中体现自然。
乐至,人杰地灵
“青海设帐启幼蒙,博文育韵坐春风。出国归来先生逝,只忆音容难寻踪。”这是陈毅元帅悼念清末民初乐至县中思想进步、精通诗文的名士陈玉堂先生的一首诗。陈毅9岁时在陈玉堂先生设在青海寺中的书馆读书一年。尊师重教,是乐至的优秀传统;人才辈出,是乐至的特征。
图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铜像
在这里,宋代理学鼻祖陈抟静心研修道学。
在这里,北宋名相寇准雍熙、端拱年间(公元984年至989年)受命治县惠民。
在这里,诞生了明代太仆卿黎尧勋。
在这里,诞生了近代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孙中山大本营秘书谢无量。
在这里,诞生了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
在这里,诞生了英勇善战的红四师师长叶镛,抗日战争中,毅然投奔太行山八路军,勇闯日军“铁壁合围”的英雄战地记者陈达,电影上甘岭战役中《英雄儿女》王成的原型郭隆凯,中印反击战中用身躯排除侵略者地雷的“滚雷英雄罗光燮”和各个历史时期为反抗外地侵略、保护领土完整和人民安全记录在册的549名烈士......
乐至,闻名全国
“乐至好,乐至好,乐至遍地都是宝......”这是1958年乐至县文工团舞台表演节目中的一段唱词。乐至好,好在既有数量,又有品牌,而且还具有名扬全国的品牌......
地理自然位置好:据卫星探测,从成都的春熙路到重庆的解放碑,是一条直线。乐至位于成渝黄金分割点上,距离成都中心城区78公里、重庆中心城区176公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50公里。渝蓉、遂资眉、成资渝“三高速”穿境而过,蓉京高铁、沪蓉高铁在乐至交汇设站,正全面融入“成都半小时”“重庆一小时”经济圈。
乐至县被誉为“中国桑都”,勤劳的乐至人民继承并创新发展了自唐至今的乐至蚕桑业,乐至生丝、乐至蚕丝被、乐至白僵蚕,名扬全国。
图为中国桑都白僵蚕技术中心
自宋、元、明、清、民国的“五朝贡品”乐至天池藕粉,仍在发挥新的品牌效益。
图为乐至天池藕粉
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四川省最佳户外活动基地“蟠龙湖生态旅游区”,为乐至的绿水青山博得又一个雅号:“天然氧吧”。
央视多次播映的乐至龙门报国寺,以它的五大景观,博得游人如织。
全国百名经典旅游景区—乐至陈毅故里。
乐至烤肉以其独具一味的特色,吸引外地食客,名扬省内外。
乐至黑山羊、乐至白乌鱼、乐至石佛挂面等,成为一张张响亮的品牌。
“无乐不成班”,这是川内对乐至川剧的美称,全川川剧班,都有乐至川剧元素。
乐至龙舞、民歌等民间文艺先后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四川电视台......
乐至好,好的品牌融入地名元素,拓展品牌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理标识。
昨天,乐至历史辉煌;今天,乐至生机盎然;明天,乐至光明灿烂!
乐至,一个快乐而至的地方!
乐
至
LEZHI
供稿单位:
乐至县民政局 乐至县县志办
编辑:
四川文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