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地名文化遗产名录|梓潼县

政务   2025-01-17 17:13   四川  




     梓           潼

  文昌发祥地 中国两弹城


2024年11月,四川省民政厅发布第二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梓潼县被列入千年古县类地名文化遗产。


自公元前285年置县,梓潼建县历史已逾2300年。今天,让我们一同探寻梓潼之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梓潼之名 源远流长


据《梓潼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载:“梓潼之名传之久矣,远在夏商之际,即已有梓潼之名。”梓潼得名有三说:一是梓潼部落国说,二是大禹治水说,三是山水地貌说。


梓潼部落国说:据任乃强、杨立伟在《四川地名考释•梓潼县考》中的研究,以及任乃强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中的进一步阐述,梓潼是一个民族聚居区,历史悠久。梓潼二字,可能是民族本语的音译,并无特定汉文意义。王莽时期更名为“子同”,寓意“同属子民”,反映了该地区民族融合的状态



大禹治水说:据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四十)记载,梓潼山原名尼陈山,因夏禹在此治水陈放尼土而得名。传说中,夏禹欲造独木舟,知尼陈山有梓木,径一丈二尺,令匠者伐之,梓树不伏,化为童子,禹责而伐之,先民以为尼陈山梓树为童子所化,故改尼陈山为梓潼山,又因驰水缠绕,以水为表,故名梓潼。


山水地貌说:出自北宋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载,“以县东依梓林,西枕潼水,以此为名。”而今梓林潼水之说已成为梓潼地方人士和一般学者流行之说。


这三种说法中,以梓潼部落国说较为可靠。


据西汉杨雄所著《蜀王本纪》载:“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愿五女于蜀,蜀王中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即早在战国时期,“梓潼”已经载入古蜀史册。又据《西充县志》“充国县界,东连宕渠(今四川渠县),南接安汉(今四川南充),西倚涪县潺亭、梓潼,北邻阆中县。”西充是原充国的核心。这亦可傍证历史上可能存在梓潼国。


绵阳师范学院蒋志教授所著《绵阳简史新编》(绵阳社科丛书之十三 绵文广新内2016第202号)载:“公元前285年,以原蜀国地设蜀郡,蜀郡下辖19县,绵阳市境内为蜀国辖地,设有郪县(辖今三台、盐亭、射洪、中江、蓬溪一带)、梓潼县(辖今梓潼、游仙、涪城、安州区和江油的一部分),这两个县在蜀国时都是古老的部落发展而来的小国,原部族的力量还较强大,因而在此设县,加强统治。”


秦王置县 绵延千年


秦惠文王打通古蜀道后,梓潼置县,早于秦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264年,是中国建县最早的古县之一。据《华阳国志》载: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始置梓潼县,隶属蜀郡。


里耶秦简简牍8-71编号“梓潼长辛見(亲)欣补”、简牍1445编号“卅二年啓陵鄉守夫當坐上造居梓潼武昌今徙(正面)” 等有“梓潼”的记录。《里耶秦简》校注第一卷第54页对“梓潼”的注释为:“梓潼,县名。《汉书·地理志》 属广汉郡,治所在今梓潼县。”由此可以推断,梓潼在秦帝国时已经置县。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于梓潼神乡置广汉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益州刺史部,广汉郡隶之。初始元年(8年),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新”,广汉郡更名就都郡,梓潼县改名子同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就都郡为梓潼郡。据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梓潼令印”系东汉时期梓潼行政首长的官印。


东汉“梓潼令印”


梓潼“地联秦关,路当扼蜀”,是金牛古蜀道的重要枢纽,北扼剑门,南控涪江,号称“扼控三巴,益州衿领”,是古蜀国北部门户,其南部系石牛道险夷交接点(五妇岭送险亭即是古蜀道显著路标),为“千里栈道,通于蜀汉”的南栈出入口,有“蜀北锁钥”之称,成为“商旅云集、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自汉初至南北朝西魏,前后750余年,梓潼曾五次为郡守治所。


历史文化 绚丽多彩


1.历史底蕴深厚。

梓潼历史上名人辈出,汉代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字长卿)五次路经梓潼,在今长卿山读书作文,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除此之外,十六国时期后秦开国皇帝姚苌、唐代诗人王勃、唐玄宗李隆基、杜甫、李商隐、唐僖宗李儇、前蜀少主王衍、南宋诗人陆游、明代文学家杨慎等历史人物均在此留下足迹或作品,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梓潼的战事至今仍广为流传,而红军长征也在梓潼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些都为梓潼增添了浓厚的历史色彩,进一步丰富了梓潼的历史文化内涵。


2.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梓潼拥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七曲山大庙、卧龙山千佛岩石窟等;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登子山石桥、长卿贞孝节烈总坊等;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西岩寺摩崖造像、南桥等。七曲山大庙古建筑群是梓潼传统建筑的代表,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


七曲山大庙正殿 文昌帝君像


3.自然景观美不胜收。

梓潼拥有独特的自然遗迹和景观,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七曲山风景区和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最大的纯人工古柏林生长地,现有100年以上的古柏近12000株,500年以上的有237株,更有距今2300余年树龄的古柏王。这些古树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精华,也是人文价值的体现,被誉为“活的文物”。此外,以翠云廊闻名于世的剑门蜀道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部分位于梓潼境内。翠云廊梓潼段自然风光无限,不仅是自然与历史的完美融合,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展现着古蜀道的艰险美丽和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


4.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梓潼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文昌洞经古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项,如文昌出巡、大新花灯等;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4项。


文昌出巡


5.地理标志产品众多

梓潼孕育了丰富的地理标志产品,其中梓潼酥饼、梓潼桔梗和天宝蜜柚尤为著名。梓潼酥饼,又名“薄脆子”、“贡饼”,与梓潼片粉、镶碗并称“梓潼三绝”,其历史悠久,手工精制,风味独特,形如满月、色泽浅黄、酥纹细腻,香而薄脆,余味悠长,淡雅恬静,老幼皆宜,久食不厌,被誉为食中佳品,馈赠上品,且梓潼酥饼制作技巧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获“中国菜”中餐特色美食荣誉称号。梓潼桔梗,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中药材之一,以肥大、白嫩、肉质充实、味道浓苦著称,总皂苷含量高达11.4%,远超同省其他地区,梓潼因此被誉为“桔梗之乡”,其桔梗产业已发展成为县域中药材支柱产业,产品远销海外。天宝蜜柚,源自许州镇天宝村,外观淡黄、扁锥圆形,皮薄肉厚,酸甜可口,富含多种有益成分,种植面积达20万亩,通过GAP一级认证,成为绵阳首个直接出口到国外的大宗农产品,深受国际市场青睐。这些地理标志产品不仅丰富了梓潼县的物质文化,也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天宝蜜柚


文昌发祥地 中国两弹城


1.千年文脉,福泽绵长。

七曲山大庙被誉为“文昌祖庭”,是中华文昌文化发祥地。七曲山大庙始建于东晋末年 ,因唐玄宗、宋真宗等历代帝王多有追封扩建,使其规模不断扩大。《明史·吉礼四》称,“(梓潼)神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没,人为立庙。唐、宋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景泰中,因京师旧庙辟而新之,岁以二月三日生辰,遣祭。”由此约略可见,梓潼神由英雄而神祇,文昌星由天星而帝号的封神过程。自清咸丰六年(1856年),文昌祭祀“升入中祀,添设舞佾”,纳入国家礼部祭典。文昌祭祀,以文化、人文精神为内核,以宗教仪式为载体,至今香火不衰。


2.两弹精神,民族脊梁。

境内“两弹城”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我国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总部,邓稼先、王淦昌等老一辈科学家曾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铸就了国之重器。“两弹一星”精神被习总书记誉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两弹城


梓潼,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典籍,记录了蜀地的沧桑变化,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而今,梓潼正以包容、执着、柔韧、爽脆、争气的品质,赋能千年古县“新名片”,继续在巴蜀大地上熠熠生辉。





供稿单位:

梓潼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

梓潼县民政局

梓潼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梓潼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编辑:

四川文旅频道



四川民政发布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