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探索绿色经济,特色产业生机勃发,而在洒满阳光的攀西地区,也正在用好自身资源禀赋,抢滩银发经济。我省是人口大省,前不久,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提出要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开辟产业新赛道,更好满足民生新需求。拥有得天独厚阳光资源的攀西,如何打好阳光康养这张牌,促进老龄事业与银发产业协同发展?一起来看。
德阳游客 李正林:哥哥,今天天气特别好,阳光明媚的,在这里我给你拍两张照片。
每年11月中旬,老人李正明和李正林便会从德阳来到西昌,每天9点到邛海边转转,烤烤太阳,遇到不错的景色,还会精心创作一张“暖阳照”,“晒”个朋友圈。
德阳游客 李正林:让原单位上那些老同事、朋友之间,让他们看看照片羡慕一下。
像这两位老人一样冬季到气候温暖地区,春夏之际再返回常住地的模式叫“候鸟式养老”,秋冬天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左右的西昌成为了不少“银发候鸟族”的优选落脚点,而随着这样的群体不断扩大,集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方面为一体的康养项目也应需求而生。
记者 彭泓铭:地处邛海畔,占地23000平米,书吧、餐厅、康复理疗室、包括麻将馆一应俱全,这里就是西昌专门为“银发候鸟族”打造的一个康养类的综合服务社区。
西昌邛海国际康养社区院长 何维克:我们不仅要保障老人住得舒服,而且还要吃得健康,你看今天中午吃的是青笋烧鸡、青豆烧肉,这些都是低盐低油低脂的。
康养社区还会定期举办书法比赛、文化沙龙、文化大舞台等等,为老人们“养老”变“享老”提供了精致的升级服务。
西昌邛海国际康养社区院长 何维克:每一年都会接待500多名老人来我们这儿进行冬季康养,我们将对老年社区进行装修升级,争取吸引更多的老人来西昌享冬日暖阳。
在西昌,以“大邛海”旅游度假区建设为支撑,国际阳光康养旅居目的地正在加快建设,放眼凉山,“文旅+康养”深度融合,也是一路繁花似锦,在德昌,以阳光康养为命题,不断开拓出乡村康养旅游新模式。在宁南,“温泉+康养”成为“银发族”的冬季休闲胜地。在会东,1.8万余亩华山松国有林、200万立方米的马头山水库为当地发展森林康养提供了绝佳条件。
凉山州文广旅局副局长 袁宇德:凉山正依托气候、生态、文化、资源四大优势,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重点打造安宁河谷阳光康养颐养等品牌,建设国际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积极走出一条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凉山路径”。
离开凉山,一路向南来到攀枝花。阳光,是这里发展康养产业最大的优势。在被称作“太阳迷恋的地方”——米易县,全省重点文旅综合开发项目:金杯半山·米易太阳谷已建成花山果海体验区、三角梅网红景观大道、太阳湖游人中心等。
北京游客 王连芬:北京特别冷,所以跟这儿的阳光一比,我觉得在这儿是挺享福的。
与“候鸟”式的康养游客群体略有不同,在攀枝花,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选择长期居住于此。2024年,依山傍水的西区水墨金沙露营基地、追忆三线建设时光的“火红年华三线时光·里”……不断丰富的旅游文化产品,让康养老人们感觉“常住常新”。
攀枝花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岳咸丽:比如年均气温20.7℃,湿度在55%~60%之间,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处于1300—1500米海拔区间,这些都是攀枝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目前,每年来攀康养人群近50万人次。
近年来,银发经济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阳光康养从“夕阳”事业变“朝阳产业”。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攀西地区已然成为四川乃至全国“银发族”阳光康养的前沿阵地。当下,我省正全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开辟产业新赛道,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老龄事业与银发产业协同,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来源:四川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