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荥经
千
年
严
道
2024年9月,四川省民政厅发布第一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荥经县被列入千年古县类地名文化遗产。
“神驰洛水吴山外,家在清风雅雨间。”
荥经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有众多的赞美词汇,但最能精致地体现其内涵的,当属“家在清风雅雨间”;最能代表荥经形象标识的,则是国画大师齐白石为荥经人陈耀伦所刻的一方闲章“家在清风雅雨间”。
“家在清风雅雨间”是齐白石老先生对这座古城的溢美,在传达文墨雅韵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点出了荥经所处的绝佳地理位置,赞颂了荥经山川钟灵毓秀的生态环境。在昔时的南方丝绸之路上有“雅雨、清风、建昌月”之说,意即雅安的雨,清溪县(今汉源)的风,建昌(今西昌)的月,是这条中国古代文明之路上最为宜人之佳境。荥经位于雅安和清溪之间,所以称荥经为“清风雅雨间”,这是南方丝绸之路与悠久的荥经历史文化的最佳烘托。
荥经,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雅安市中部,4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和2300多年的建县历史留下了不少人文景观,特殊的地理、地貌和优良的气候条件产生了许多旖旎的自然风光,拥有千年严道古城、千年云峰古寺、千年茶马古道、千年黑砂古艺。 “家在清风雅雨间”印章,与荥经出土的巴蜀印章、严道封泥一道构成了荥经历史文化的传承文脉。
青史浩瀚 源远流长
荥经之名始见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在荥河、经河交汇处设置一个小兵镇,叫荣经水口戍,这个荣字下部从“木”。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荣经县,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又恢复了荥经县,这时的荥字下部从“水”,荥经之名使用了1403年。
为什么叫荣经、荥经呢?
乾隆版《荥经县志》石杰序说:“荥、经二水合而邑以名,其来久矣。”民国版《荥经县志》张赵才《荥经释名》说:“荥经设县自唐武德三年始,县有荥、经二水,故以名水者名县。”1998年12月版的《荥经县志》中《“荥经”名称考释》记载:“‘南北曰经’,经水源其自瓦屋者,由南而北故以‘经’名之,俗称前河是也。”即是经河。而荥河和荥经河即古时邛水(邛来水),《汉书·地理志》:“严道,邛崃山,邛水所出,东入青衣。”《水经注》:“青衣水又东,邛水注之。水出汉嘉严道邛来山,……东入青衣。”《元和郡县图志》:“邛来水东流经县北三里。”而荥,则是由邛、甕、雍、荣、荥递变而来,邛、甕、荣三字均为一音之转。荣、荥则为本地方音的同音字。故荥经之名来源于县有荥(荣)河、经河。
上世纪50年代末,修订后的《新华字典》依“名从主人”的原则,肯定了这个读音,在这之前,所有的字书、辞书,只有“荥阳”的一个读音,《新华字典》及《现代汉语词典》对荥经的“荥”的注音ying和本地现在的读音yuin仍有差别,是因为普通话无yuin音。
人文荟萃 炳如日星
荥经,古称严道,就其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时期,该地区属古蜀国的疆域。到了战国中期,秦国消灭蜀国、巴国,并在该地区设立严道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四川省荥经县一带属蜀郡严道县。古时居住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称“道”,严道在战国时称“庄道”。根据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教授的研究,公元前613—590年,楚庄王派遣他的后裔到荥经设立岷山王国,号“庄道”,负责管理四川、云南的黄金开采。关于严道的由来,与秦国第一名将樗里疾有着莫大的关系,公元前312年(即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樗里疾因战功显赫并从楚国夺取汉中而封爵于严道,号为“严君”,至此庄道改为严道,成为秦王朝在西南地区建立的最早行政区之一,是稳定西南夷地区的第一重镇。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载“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西汉文帝前元五年(前175年),赐邓通于严道铜山冶铜铸钱,其钱光泽亮,分量足,厚薄匀,质地纯,因而流布天下。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多少金钱布天下,不知更有邓通城。”邓通铸钱地就位于今荥经县宝峰彝族乡境内的宝子山上。
《汉书·王尊传》记载,汉时,王阳任益州刺史时,需到基层巡视。一行人来到邛崃山的九折坂,因路太险,王阳叹息说:我的身体是父母给的,如果我死了,父母亲就没有人奉养,我就是不孝之子,于是托病辞官。到王尊担任益州刺史,来到这里时说:王阳之所以不敢过,是因为牵挂父母,我身为臣子,死了是为国尽忠,于是打马而过。后世誉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孝子回车,忠臣叱驭”的典故就此诞生。该典故中的“九折坂”就位于今荥经牛背山下的九把锁,“九折坂”位置惊险,甚至宋代诗人陆游也有诗句慨叹:“九折危途寸步艰,至今回首心尚寒”。
青史浩瀚 源远流长
荥经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代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有着多处古迹和文化遗产。
严道古城遗址位于荥经县城近郊古城坪,由主城和子城两部分构成,主城筑于秦代,汉代曾有增修,呈正方形,现存南墙和东北角墙体较好,中段尚有城门遗址。20世纪70年代,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战国、秦汉时期的文物,“成都矛”、巴蜀印章、代表王权的青铜罍、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接吻石棺图案等文物除反映出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巴蜀文化外,还印证了严道在当时中央政权中的地位,更反映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和石棺葬文化的存在。严道古城的历史吸引着众多史学家的关注,严道古城也成了荥经一个特有的文化符号。
千年古刹云峰寺兴建于唐,赐额于宋,兵毁于元,重修于明,续修于清。兼修儒、佛、道三教文化的云峰寺,是全国最大的辟支佛道场。每年正月初九和六月十九的传统庙会也是荥经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寺中的古楠、神水、太湖石“三奇”和佛塔、风洞、摇亭碑动“三绝”吸引了诸多文人墨客光顾,如张大千、许世友、刘文辉等名人曾在此吟诗作画、挥毫泼墨。这里有着国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桢楠群落,被誉为“中国最美桢楠林”,其中两株古楠有着“中国桢楠王”之美誉,树龄均已在1700年以上,要七八个成年人方能环抱,这两株古老的“树王”屡屡躲过了雷击、火烧和砍伐等重重灾难,堪称一奇。
何君尊楗阁刻石是刊刻于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的一方摩崖石刻,记述了修建南丝绸之路上一段栈道的事迹,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东汉摩崖石刻,在2023年7月,何君阁道碑入选全国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题刻保存完好,字迹清晰,雕刻精美。该刻石的发现更正了唐宋以来对“南方丝绸之路”路线走向的错误认识,历代对“何君阁道碑”的描述也得到了更正。同时为“南方丝绸之路”实物资料欠缺提供了非常难得的考古价值。
作为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荥经至今还保存着大量的茶马古道遗迹等重要人文景观。
新添站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当地群众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当年果亲王护送达赖喇嘛进藏,途经此地,感受良多,便命人在此地新建起了一座驿站,因当时前后均已经各有一处驿站,所以取名“新添”,为新增添之意。
箐口站位于安靖乡箐口村,明朝状元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谪戍云南,路经此地曾写下“箐口关何险,山头路更赊”的著名诗句。
凰仪堡名字的由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原名黄泥堡,古时有皇帝在此选妃,因妃子家人贤德不要任何赏赐,故皇帝赐名此地为“凰仪”,取有凰来仪之意……
千百年来,无以计数的背夫、马帮沿着茶马古道曲折的石板路向前,增进了藏汉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统一。裕兴茶号旧址姜家大院前门额一方“裕国兴家”牌匾,展现了荥经姜氏家族“忠厚传家、裕国兴家”的家规祖训和浓厚的家国情怀,这也正是茶马古道的文化精髓所在。
非遗瑰宝 淬炼千年
“东有宜兴紫砂,西有荥经黑砂”荥经砂器也被称为“荥经黑砂”,其制作技艺在荥经县当地传承了2300余年,是一种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手工艺品,2008年,其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砂器颜色大多墨黑光滑,触手温润,将黑色的大气、沉稳和俊秀之感展现的淋漓尽致。荥经黑砂的制作技艺,依然承袭着汉族传统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制作方式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几道程序,这一历史悠久的制作方法赋予了每一件荥经黑砂独特的个性,确保了它们的独一无二,绝无重复。荥经黑砂至今仍然采用“馒头窑”进行烧制,该窑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是直径近2米的地坑,铺上一层煤炭,再把晾好的泥坯整齐地码放进去,然后用一个大盖子盖上窑口进行焙烧,烧成温度可以达到1300°C。开窑的时候,师傅们头顶笠帽、身披棉毡,仿佛从古代穿越而来。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巨大的锅盖缓缓移到窑旁,开盖瞬间,火舌四射,热浪涌出,场面极其壮观。
荥经黑砂最早的功能是砂锅这一生活用品,后来在工艺的改进下,成为以砂器为载体的工艺制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在专家学者的认可下,其工艺属性更是远远超越了其实用属性,成为当之无愧的华夏民间工艺瑰宝之一。
漫步严道古城,感悟历史变迁。无论是千年古刹云峰寺钟声回荡出的历史韵味,古城坪上再现的千年黑砂烧制技艺,还是穿越千年时光传奇的茶马古道,抑或是历经千年沧桑的严道古城遗址……都展现出了荥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回望来时路,扬帆再启航。未来的荥经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荥经资源禀赋优势,做好“一山一水”两篇文章,以更加科学的谋划、更加积极的作为、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行动,在绿水青山间书写高质量发展的“荥经答卷”。
雅安市民政局
荥经县民政局
中共荥经县委党史研究室
(荥经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编辑:四川文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