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得当丨家乡苹果 秋之华章

时事   2024-11-15 10:53   山东  

秋意浓浓的日子,我回了一趟栖霞老家。这次回去,不为别的,只想看看家乡的苹果。
正值收获的季节,栖霞大地层林尽染,锦绣多姿,漫山遍野都是沸腾的果园,到处是五彩斑斓的苹果世界。
走进果园里,苹果树像是忠诚的卫士,整齐地排列着。那挂满枝头的苹果,恰似繁星点点,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喜人。有的圆润饱满,红彤彤的脸蛋散发着诱人光泽,好似红宝石般璀璨;有的微微带一点青涩,如同羞涩的少女,却也别有一番风韵。微风拂过,苹果树轻轻摇曳,带来阵阵果香,那是秋天独有的味道,让人心醉神迷。
果农们穿行在林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们粗糙的双手熟练地采摘着果实,那动作轻柔而坚定,仿佛对待的是自己最心爱的宝贝。孩子们在树下嬉笑玩耍,偶尔捡起掉落的果子,做起了打闹游戏。一排排装满苹果的箩筐整齐地摆放在地头,像是一座座小山丘。货车在一旁等待,即将把这份甜蜜运往远方。
乡间公路上,三轮车载着苹果往来穿梭,一派繁忙。路旁边,摆了不少叫卖苹果的摊位,摊主憨厚地站在那儿,大声吆喝着:“栖霞苹果!又脆又甜嘞——”那声音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久久在田野里回荡……
栖霞,这个被大自然格外眷顾的地方,有着最适宜苹果生长的地理环境。它位于胶东半岛腹地,山高岭多,素有“胶东屋脊”之称。全市“六山一水三分田”,处在北纬37°苹果黄金种植带上。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优越的地形,造就了特别的小气候。另外,域内主要是丘陵和山地,土壤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灌溉用水均为天然的优质水源,这些都为苹果栽培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这里出产的苹果,色泽鲜艳,皮薄汁多,酸甜适口,品质上佳。当你拿起苹果,轻轻咬上一口,清脆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甘甜的汁水瞬间四溢,扑鼻的香气沁润心田。那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的味道,没有丝毫做作与修饰,如同栖霞这片土地一样质朴而真实。
栖霞苹果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据清光绪年间编纂的《栖霞县志》记载,栖霞自古就有苹果栽植,早年的苹果称作“柰子”“苹婆果”,属中国绵苹果。公元1871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最早将西洋苹果引入烟台,开启了中国栽培苹果的新纪元。1890年,栖霞县桃村镇峨山庄村开始栽种西洋苹果,至今已有130多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栖霞全县苹果栽培尚未形成规模,总产量不到1吨。1963年县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果业的措施,鼓励农民利用房前屋后、路旁地堰、沟边渠旁等零星闲地栽植果树。到1975年,全县苹果面积达到6.3万亩,总产量4.4万吨,苹果品种主要是小国光、青香蕉、红香蕉、印度青等,苹果行业开始在全省崭露头角。
苹果业大发展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县里因地制宜,确定了“拓荒植果、建设山上栖霞”的发展战略。全县上下,大搞苹果栽种,“山后松、山前柞,山下庄稼、山腰果”,村村都建起苹果园,全县果树面积扩大到37.8万亩,总产量27万吨。如此同时,引进繁育优良品种,推行幼树早期丰产和新的整形修剪技术,红富士占比达到80%以上。栖霞果业登上一个大台阶,名列全省前茅。
目前,栖霞苹果生产状况如何?栖霞市果业发展中心主任林雪松向我介绍了有关情况。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现在,栖霞果业又有了新的跨越。苹果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年产量突破200万吨,总产值180多亿元,产量跃居全国县级市首位。苹果品种呈现多元化,除主栽红富士系列外,保留了国光、红星、金帅、红玉等传统品种,推出维纳斯黄金、瑞雪系列等新优品种,实现了“早中晚、红黄绿、甜香脆、名优特”全覆盖。苹果已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1998年10月,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信息报社将栖霞命名为“中国水果第一市”。2002年10月,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栖霞“中国苹果之都”称号。
为提高栖霞苹果的知名度,市里每年都举办“山东栖霞苹果艺术节”,到目前已办了24届。节日期间,举办多项活动,包括开展“苹果王”大赛、为“果农标兵”“苹果产业突出贡献者”颁奖、召开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举办以苹果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演出等等。此外,市里还开辟了苹果公园,建造了苹果博物馆,丰富和彰显栖霞苹果的文化内涵。
“小苹果,大产业,它的拉动作用很强。”林雪松说,“苹果的产前、产中、产后有许多服务链条,围绕这些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文章,创造了可观的效益。”目前,全市设立苹果肥料生产企业20家,年生产能力20多万吨;成立苹果包装、果袋生产、纸箱加工企业130家,年产值289亿元;开办果醋、果酒、果脯等果品精深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能力40万吨以上;建立果品冷藏企业600多家,有冷风库、气调库637座,年贮藏能力120万吨;开办物流企业60家、网店4500多个,销售额数十亿元;创建省级旅游示范点、精品采摘园、开心农场60余处……
听了林雪松的介绍,我感到一种莫大的鼓舞。我想,栖霞苹果,不仅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种事业的追求。它承载着的,是果农们辛勤的汗水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政府决策者和职能部门振兴乡村经济的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
踏着苹果的芬芳,我来到唐家泊镇肖家夼村,探访了这个以果兴农的典型。
肖家夼,是个120户的小村庄,地处牙山脚下,四面环山,有果园1200亩。过去,果园产量低,品种单一老化,村民忙活一年,根本卖不了几个钱,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0元,是烟台市重点贫困村。
2014年,王鹏绩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他请专家到村里把脉问诊,并在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的帮扶下,动员、引导群众对老旧果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将原来的苹果老品种更新为富士“紫红”“美乐”“2001”等,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改造了一遍。新品种苹果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好,一上市立马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现在,全村挂果果园有800多亩,总产量达到400万斤,平均每户收入15万元以上!
为了让苹果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品牌效应,村里牵头,注册了“逍驾夼”苹果商标,并成立了逍驾夼果蔬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统一对外销售,很快打开了局面。2020年11月,在第21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逍驾夼”苹果荣获金奖。2021年11月,肖家夼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靠着小小苹果,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一举摘掉贫困帽子,共同奔上富裕之路。2023年,王鹏绩被栖霞市政府授予“果业标兵”称号。
现在,村里的苹果不愁卖,售价远高于市场价格。苹果刚下树,就来了好几波外地客商等着收货。前一天,中国石油山东分公司组织20多人来到村里,搞了一个现场直播。省石油和石化两家单位,准备在各地市的加油站和超市里专供“逍驾夼”苹果,已经签订了合作合同。
村民林香亮种了20亩果园,今年能采摘七八万斤苹果,收入至少20万元。他高兴地对我说:“苹果树成了摇钱树。起初,老果园改造时,好多人不理解,现在看,还是改对了!”
肖家夼脱贫致富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望着村里热闹非凡的苹果收获场面,看着村民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我不禁对红灿灿的苹果生发出无限的爱恋和赞叹。栖霞苹果,是大自然赋予百姓的珍贵礼物,是秋之华章中最为动人的旋律。从春天的繁花似锦到秋天的累累硕果,基层干部和果农们忙碌的身影,是这片大地上最美的风景!
家乡的苹果,是富民果、吉祥果,更是希望之果。
  本文系作者授权,刊发于《威海晚报》2024年11月15日A09版

吴得当



   

  

  山东栖霞人,曾任威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国际商报》《电影新作》《中外企业家导刊》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和作品。著有散文集《海外商旅》。




监制:邵春涛

统筹:王选斌

编辑:刘学珍
审读:张薷心




【刷爆威海人朋友圈的文章】

较强冷空气即将影响我省!威海最新天气预报来了→

荣成鲍鱼要南下“旅游”啦!

注意!新增机动车违法停车行为严格管理路段→
山东第三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公布,威海1个上榜!





威海晚报
在这里,我们将权威的新闻、丰富的资讯、贴心的服务,快速传递给你,让您的生活更多阳光、更多温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