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计丨漏粉

时事   2024-11-20 16:59   山东  



提到“粉坊”,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吧。过去的粉坊,就是漏粉条的地方,也就是粉条加工厂。漏粉条是祖辈们对地瓜进行深加工的一种技艺,用时髦的话来说,称得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过去在胶东,年三十中午这顿饭,猪肉炖粉条是不可或缺的主菜。不管家里怎么穷,就是借,也要放点粉条里面,象征来年的日子长长久久。在我的记忆中,每年年三十中午的这道主菜是没有肉的,放的是杀年猪时买来的猪血和猪腿棒子骨,粉条则是父亲用地瓜到半半集上(年三十赶集只赶一上午,所以称半半集)换来的,全家人吃得汗爆流水,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我们村建粉坊是在1964年立冬后,看山的(治安员)刘武星、刘凤卫牵头。粉坊就选在我家西南30米处的刘家老祠堂里。老祠堂西边靠河,留出道来后,建了一排西厢房,围绕祠堂建了个大院,大院里晾晒粉条,厢房建了商店。
粉坊建立后,在祠堂的东间盘了炕,在炕外立了两口大锅,一个用于漏粉,一个用于洗粉。西间立了一盘磨,用来推地瓜粕。在地中间放了一口像驴槽子似的粉槽,这是完成漏粉的第一道工序——将地瓜剁碎。
漏粉的原料是地瓜,地瓜由各生产队供应,按人口平摊,生产的粉条也按人口发放,剩下的粉条由商店出售,收入为村里所有。
漏粉操作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繁琐。
漏粉前,首先要选料。要选择表面光滑、无虫咬蛆拱、无疤眼的地瓜。地瓜选好后,先放到水池中,把泥土、杂质洗掉,把地瓜两头的根把削掉,控干水分。水控干后,就把地瓜放在木槽中剁碎,剁得越细越好,然后上磨,推成糊糊状,像做豆腐推出的粕一样,收入过滤盆(池)中进行过滤,过滤后把水放尽,取出表层油粉后,把下层淀粉取出吊成粉砣,放在晒场上曝晒成粉团。这些程序完成后,就可以漏粉了。
漏粉时,印象最深的就是粉坊剁地瓜的声音。一般是头天下午洗地瓜,晚上控一宿水,第二天起早开始剁地瓜。“砰砰砰”的剁地瓜声给父亲提了醒,每当剁地瓜的声音传来,父亲就把我们兄弟一个个叫醒,嘴里喊着,“这大长的夜,哪儿来这么多觉,快快起来去拾粪。”我们哥几个只好穿好衣服,撅着各自的粪篓子,街头巷尾、河沿草垛边拾粪去了。
记忆中,漏粉条最热闹,也最忙碌,且技术含量最高。
漏粉之前,屋里劳作的人都脱下了上身的衣服,只穿衬衣裤。大家一齐动手,把粉团捣碎,把头掺冷水,把粉芡搅拌成糨糊状,放到粉瓢内,用手轻轻拍打,以漏下的粉条不粗、不细、不断为合适。此时锅内的水已滚开,屋内蒸汽弥漫,把头把吊在空中的吊绳放下,把粉瓢一端挂在绳子上,另一端握在手中,端坐在炕沿处,用手均匀地拍打,粉条就慢慢落到锅里。这是个力气活儿,不能停下,一旦停下,粉瓢漏下来的粉条就不匀称了。每次漏粉,把头都是汗流浃背,所以这天把头要记12分工。
二把头是管送粉芡的。只见他把糊状的粉芡在手中团弄,看看漏瓢里的粉芡不多了,就趁空把手中的粉芡甩进漏瓢里,这样把头就能不间断地拍打漏粉了。
三把头站在两口锅之间,挥动着用指头粗的木棍做成的大筷子,不停地搅动锅里的粉条,粉条熟了后就往冷水锅里扒拉。待到冷水锅里的粉条够一挂的时候,站在一旁的小工就递上一根一米长的粉棍,三把头接过棍子,把粉条挂在棍子上,交给小工,晾晒到外面,一挂粉条就做成了。
三把头的工作也很累,弓着腰,不停地搅动,真的需要好腰好腿才能顶下,他也是记12分工。小工端着粉条,小跑似的送往院子里晾晒粉条的绳子上。整个过程紧张而有序,忙而不乱,配合密切。
粉条晒干后,一挂一挂地收起,放到透风干燥的粉库里,待到过了小年后,就开始分配了。记得头一年是每人1.5公斤,第二年每人2.5公斤。分配后的粉条还有剩余,那时不兴送礼,全拿到商店卖掉,有想多要的,又没钱买,就记账,来年用地瓜顶。
分配了粉条后,我们这些孩子就有了想头,经常拿一些粉条装在衣兜里,找地方点上一堆火,火灭后,赶紧把粉条放到灰里,爆粉花吃。粉条加热后发软、爆长,稍等一会儿,就爆开了花。刚爆开的粉花弯曲雪白,煞是好看,此时要快速掏出,稍有不慎,就糊了。爆出来的粉花酥脆有嚼头,那种味道,至今难忘。
1970年12月,我参军入伍,村里的粉坊开到什么时候已经忘记了,但漏粉这项民间技艺和漏粉的场面、粉条的味道,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如今,村里当年漏粉的人大多不在了,只有老祠堂还在,像个退休的老人,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成为村庄休养生息、开拓发展的见证者。每次回到老家,看到老祠堂,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的粉坊,想起开粉坊的人和漏粉的那些事,想到当年年三十中午那道猪肉炖粉条,想到住家过日子的苦辣酸甜。
  本文系作者授权,刊发于《威海晚报》2024年11月20日A14版

刘方计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威海市作家协会顾问,乳山市十大民俗艺人。出版专著28部、诗集3部。



监制:段晓明

统筹:王雪云
编辑:刘学珍
审读:周冠华




【刷爆威海人朋友圈的文章】

公告发布,又一批减免

把秋“留住”!威海37处“落叶缓扫区域”确定

科技合作名校直通车驶入北京 11个产学研项目签约

全市各类水库蓄水量接近历史最高





威海晚报
在这里,我们将权威的新闻、丰富的资讯、贴心的服务,快速传递给你,让您的生活更多阳光、更多温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