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武夷 | 松溪“四普”有看点:古城墙的岁月密语

民生   2025-01-30 19:03   福建  

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松溪县的文化底蕴如尘封的画卷,在探寻中徐徐展开。诸多隐匿于岁月深处的文化遗迹,正逐渐被揭开神秘面纱。近日,记者一行踏入县城周边的古城墙遗址,一同探寻松溪“四普”工作的新发现与精彩看点。

日前,记者跟随文物调查组,行至南街尾通往松溪河的巷道。古城墙遗迹在此处仍有留存,石砌的城门洞上,“迎恩门” 三个大字醒目依旧。城门部分保存尚好,可惜上方被一座庙堂遮蔽,周边民房鳞次栉比,略显杂乱。然而,矗立在“迎恩门”前的古砖照壁却完好无损,其做工精细,寓意深远,彰显着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

沿松溪河岸上行,来到红旗桥头,顺着台阶走下河道,踏上那历经岁月打磨的石砌古道,犹如穿过时空隧道,带我们走入古城墙的历史之中。

在红旗桥下仰望,映入眼帘的是规模盛大、气势如虹的条石砌筑的古城墙,虽经几百年洪水肆虐,但仍然坚固无比。古城墙一直往上延伸,保存比较完整,约有200余米,在城墙最高处,墙外还有鹅卵石砌筑的护堤,层层加固,十分壮观。在小东门古城墙段临河处,文物调查人员发现有“禁潭”二字石刻嵌于古城墙上,这是“四普”实地调查工作中的一个新发现,很有意义。

乡土文化人士邵隆友介绍道:“‘禁潭’意味着禁止在这段水域从事生产和游乐行为,比如,禁止打鱼捕鱼、禁止游泳嬉戏等行为,说明这一水域的重要性和危险性”。

沿着台阶上行,在“禁潭”上方,一座小巧的石砌城门与古城墙相连。石门上砌有砖墙,设有门洞与花瓶样式的窗口。据当地老人讲述,这座石门便是 “水门”,是往昔城内百姓前往河中取水的专用通道。

了解完迎恩门和古石刻的保存现状后,我们将探寻的目光投向 “寅宾门”。虽历经岁月洗礼,但其风采依旧,端庄古朴的它已默默守护松溪百姓五百余年。

“寅宾门”坐落于东门头,始建于明代,经过多次修缮,现基本保留清代建筑风格,是县级文保单位。城门朝东面临松溪河,拱门用条石砌筑,墙体用一色青砖错缝叠砌;门额上嵌“寅宾门”阴刻楷书石匾,上款“知县事浙台王士骏改建”,落款“光绪二十一年岁水乙未又五月吉日”;城楼面阔三间带两边回廊,进深四柱带前廊,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结构,歇山顶;城墙上嵌有一块长方体禁碑,记载修筑城墙的经过和禁止在河道上游建水碓等事项。

“古城路”之名从何而来?我们在古城路与红旗街交叉口找到了答案。路边不起眼的墙体,实则承载着县内最为厚重的历史记忆。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是官府监制的正宗城墙砖,一侧印有 “光绪甲午松溪城砖下畲厂”“山前厂”“合利厂”“松和果珎柰号”等字样,据此可追溯其制作方。据本地老者所言,古城墙在此处向上延伸,古城路下方仍掩埋着诸多古城墙遗迹,“古城路”名副其实。

据县志记载,松溪县古城墙初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后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续建,直到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知县王士骏再次组织重建和修复,最终建成周长990丈(3080米),高1丈6尺,厚1丈的城墙,设有“迎恩、永宁、平政、寅宾”四大城门、四小水门、六个炮台等,修筑讲究,排列有章,几百年来,守护松溪人民世代安宁与繁荣发展。

“松溪古城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的部分主要包括古城墙、古城门、古石刻、古城砖四个部分,这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我们将依据实际情况将这些点列入本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登记点,予以登记保护。”松溪县文保中心主任熊雨亮表示。



作   者:林云洁 周燕兰 蔡骏翔 林珊 徐娜菲
编   辑:陈帅松
责   编:苏永健
监   制:范鑫琳
总监制:金   鑫
投稿邮箱:zlx2331915@vip.126.com

今日松溪
权威发布、松溪资讯,传播好声音、弘扬正能量,宣传推介松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