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突破既有模式,对未来城市发展路径的探索

文摘   职场   2024-11-15 11:50   湖南  

城市作为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核心载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瓶颈日益凸显、社区品质参差不齐、配套服务不完善,以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理念的滞后,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基于此,本文阐述了个人对未来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

01




城市建设战略升级





▍ 1.1 "四好"建设引领战略转型

当前,房地产市场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瓶颈阶段,住宅开发市场逐渐趋于饱和,新项目涌现数量显著下滑,众多建筑企业及设计院因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项目荒挑战。然而,正是在这样充满挑战的时刻,我们更应敏锐地捕捉到变革的契机与转型的潜力。这不仅是建筑行业面临的重大考验,更是推动其战略转型、探索创新发展路径的重要转折点。

2023年年末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四好”建设的全新理念,即“ 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 ”,并强调了“两根支柱”的重要性,即稳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新发展方向。这一提法不仅精准地把握了当前市场的实际状况,更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结合以往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我们深知,城市建设必须深刻融入对各地人文底蕴、自然环境与产业优势的独特理解。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科技的科学应用,实行定制化、差异化的开发策略,坚决摒弃模式化、同质化的建设模式。致力于打造出既蕴含地域文化精髓,又融合现代智慧的高效住宅、和谐社区及繁荣城区,从而推动城市建设迈向更加卓越的发展新阶段。

 1.2 推动自下而上的模式革新

传统城市规划与设计多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以政府部门及开发商为建设主体,设计、施工等专业团队则负责具体落实,尽管这一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了显著的效率优势,但由于其缺乏前期的充分数据支撑及广泛的公众参与,往往难以精准捕捉并满足公众的真实需求与期望。

随着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自下而上的智慧应用模式应运而生,有效弥补了自上而下模式的不足。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依托于先进的智能设备,深入分析城市公众的行为模式,并逐步助力城市管理任务的优化。当然,自下而上的模式也面临体制脆弱、监管缺失等问题,可能导致社会负面问题频发。因此,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模式相结合,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或将成为更优的选择。

 1.3 深化数据挖掘与应用探索

大数据通过遍布城市的各类传感器,以多维度实时数据(如时间线、地理位置、图像、视频等)形式,为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巨大的潜力。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帮助城市管理者深入理解人群聚集的时空规律及其背后的动因,还能够基于数据模拟预测人群动向和群体行为,为城市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建立物理空间、气候、重大节日和活动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模型,为城市规划设计、公众以及管理者在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时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具体而言,通过分析历史天气数据和人群流动模式,可以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和公园设计,以缓解高温天气对城市居民的影响;通过挖掘节假日和活动期间的交通数据,可以制定更为科学的交通管制方案,减少拥堵和安全隐患;通过整合医疗、进行大数据分析预测,可以构建综合性的城市医疗服务平台,优化医院布局和医疗服务流程,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体验;通过挖掘教育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成长路径规划。

1.4 典型案例及场景深度剖析

数据驱动的城市规划: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收集并分析城市运行数据,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支撑。通过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预测城市发展趋势,持续监控城市发展及资源利用状况,优化资源配置。大数据在人口统计、行为分析等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

公众参与的城市治理:大数据助力交通系统高效管理。通过分析交通部门收集的数据,优化交通拥堵管理,开发智能应用监控城市交通。同时,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市民通过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等渠道反馈城市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政府应积极回应公众诉求,将公众意见纳入城市规划决策,形成政府与公众间的良性互动。

智慧应用的推广与监管:确保公民生命健康与安全是城市的首要任务。在健康管理方面,城市内各医院将就诊记录上传医疗管理平台,形成疾病地图,为医疗救助提供参考依据。在城区安全管理方面,利用数据预测分析犯罪历史与地理数据,识别潜在犯罪高发区域。同时,加强智慧应用的监管,确保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避免技术滥用带来的风险。
02




提升城市建设质量与配套服务






 2.1 深度挖掘存量市场潜力

• 建筑改造与能效提升:运用大数据分析现有建筑的能效和居民需求,进行精准改造升级,提高建筑的能效和舒适度,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这不仅能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还能有效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引入BIM技术,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改造效率和效果。

• 老旧社区综合整治:通过大数据分析社区环境和服务水平,推动老旧社区的综合整治,提升社区环境和服务质量,打造宜居、和谐的居住环境。包括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绿化水平、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让居民享受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社区整治效果,优化整治方案。

2.2 构建智慧化社区配套服务体系

• 公共设施智能规划:加强社区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利用大数据分析居民需求和设施使用情况,确保设施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提升社区的整体服务水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居民参与公共设施的设计和规划,提高设施的使用率和满意度。

• 智能化服务创新:推动社区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发展,如智能垃圾分类、智能安防等。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居民满意度,让居民享受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引入建筑机器人进行设施维护,提高维护效率和安全性。

• 社区治理体系智能化:建立完善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居民自治和社区管理。利用大数据分析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情况,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智慧工地平台,实现社区建设项目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

2.3 住宅小区设计的智能化与人性化

• 人车分流与交通优化:基于对居民出行模式与交通流量的深度分析,优化居住区内的人车分流设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拥堵现象与噪音污染,为居民精心打造出一个宁静祥和、宜居宜人的居住环境。同时,采用先进的智能停车系统,实现停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提升停车效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众多住宅小区已实施人车分流设计,但多数仍遵循传统的自上而下规划模式,导致居民在实际使用中的体验并未达到理想状态,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 无障碍设施完善:通过特殊人群的需求和行为模式的综合统计分析,完善无障碍设施,保障特殊人群的出行便利。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和行动能力,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便捷、安全的生活环境。通过BIM技术进行无障碍设施的模拟和优化,确保其实用性和舒适度。

• 智能化配套设备引入:引入智能化配套设备,如智能门禁、智能照明系统等,优化设备配置和运行效率,提升小区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维护,为居民提供更加智能、高效的服务。通过智慧家居系统,实现家居设备的互联互通,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便利性。



03




可持续发展与智能化深度融合





3.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

• 节能减排与生态保护: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注重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和绿化设计,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利用BIM技术进行建筑能耗模拟和优化,提高建筑的能效水平。

• 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活: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居民使用节能设备和绿色能源。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和环境容量,为居民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居住环境。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活的实施效果,优化设计方案。

3.2 智能化应用的广泛推广

• 城市管理精细化: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城市运行数据,及时发现和解决城市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效率。通过智慧城市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的数据共享和协同,提高管理效能。

• 居民生活便捷性提升:通过智能化设备和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便捷性和安全性。如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安防系统等,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让科技真正惠及民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居民提供沉浸式的生活体验,提高生活品质。

• 智能建造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的广泛应用。通过BIM技术实现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数字化管理,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利用建筑机器人进行施工操作,减少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通过智慧工地平台,实现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施工安全和管理水平。
04




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4.1 智慧城市建设案例
• 新加坡智慧城市:自2014年起,新加坡率先启动了智慧国计划,旨在以科技为翼,为民众编织一个更加美好、富有意义与充实的生活图景。该计划广泛覆盖电子政务、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多个维度,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与数据的高效整合共享,极大地优化了交通管理、环境监测、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服务效能,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与高效化跃升,为居民营造了一个极为便捷、智能的生活空间。2024年10月1日,新加坡智慧国2.0的推出,通过更加精准有效地利用科技,塑造新加坡的未来。

• 杭州城市大脑:自2016年G20峰会后,杭州开始建设城市大脑,现已发展到2.0阶段,杭州城市大脑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并分析交通、环境、能源等多领域数据,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与精细化,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显著提升了城市治理效能;同时,它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居民打造了一个更加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

4.2 社区治理创新案例

• 北京“吹哨报到”机制近年来,北京市建立了“吹哨报到”机制,鼓励居民通过移动应用等方式反馈社区问题。“ 吹哨报到 ”是以公民需求为治理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协调、整合、责任为措施,及时响应和处理居民诉求,提高了社区治理的效率和居民满意度。这一机制不仅畅通了居民诉求反映渠道,还促进了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 上海“美丽家园”建设:上海市通过实施“美丽家园”建设,让老旧社区焕发了新生。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等一系列举措,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10月底,超过1300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得到了改造,投资额约57亿元,惠及300多个老旧小区,16万户居民因此受益。政府引导与居民参与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4.3 绿色建筑实践案例

• 德国被动房技术应用:德国被动房通过采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和节能设备,实现了建筑的超低能耗和环保性能。这种建筑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德国被动房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体系,不仅提高了建筑的能效水平,还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 中国绿色建筑+智能建造:我国积极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旨在激励建筑行业广泛采用绿色建材与创新技术,加速绿色建筑的发展步伐。这些评价标准的严格执行,有效提升了建筑的环保效能与能源利用效率,引领建筑行业向更加绿色、低碳的转型的方向转型。同时,在智能建造领域,我国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通过精心规划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激发技术创新、开展试点示范、强化人才培养、完善配套服务以及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有力推动了智能建造的蓬勃发展,为建筑行业的智能化、现代化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05




结  语




五、结语

未来城市的发展将是突破既有模式、构建理想人居环境的生动实践。通过深化数据挖掘与应用、推动自下而上的模式革新、提升城市建筑质量与配套服务,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与智能化应用的深度融合,我们希望能够逐步解决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打造更加宜居、智能、绿色的城市。







作者简介:张贤超 . 高级工程师、首席技术官。长期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和咨询管理工作。(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冒犯,请提出,即刻整改。



N创设计知行社
这里是一个圈子,更是一个平台,聚焦智能建造,分享BIM技术、装配式建筑、低碳节能建筑等创新技术与产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