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从“土木工程”专业改名到“智能建造”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文摘   职场   2024-07-22 12:13   湖南  

在高考志愿填报的火热季节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众多高校纷纷将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更名为智能建造,这一变化不仅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触动了无数考生与家长的心弦。面对“智能建造”这一新兴名词,不少家长心存疑虑,担心这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噱头,甚至将其视为“天坑专业”。那么,这一改名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与变革呢?


01




改名背后的时代背景






1.1 房地产行业现状与挑战

当前,房地产和基建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随着市场的深度调整,新项目出现阶段性大幅度缩减,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许多房地产公司因债务等问题经营困境,部分企业甚至濒临破产,导致整个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部分省市基建项目的暂停也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困境。

这种行业现状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就业市场的萎缩使得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就业压力骤增;另一方面,传统土木工程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可能难以完全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国家政策导向与工程需求
尽管工程行业面临着种种挑战,但国家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始终坚定不移。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智能建造、新型建筑工业化、乡村振兴等战略,这些不仅为土木工程行业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也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企业更加渴求具备土木工程与软件工程、土木工程与通讯技术、土木工程与机械电子工程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行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的人才供应之间逐渐出现了脱节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实际工程中涌现出的新趋势和技术,如建筑工业化、BIM技术、绿色建造、人工智能、施工机器人、建筑智能化等,而高校的教学内容却仍停留在上一代教材所涵盖的知识范围内。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积极顺应时代变革与行业需求的潮流,通过教学创新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创造更加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和机会。他们可以继续在传统科研、设计和建造领域深耕细作,为国家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同时,也应积极拓宽视野,涉足银行金融、公检法系统以及IT行业等交叉学科领域,以更加全面和创新的视角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02




传统学科创新的意义





改名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专业内涵与培养目标的深刻变革。智能建造专业在保留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如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等。这种跨学科融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增强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智能建造专业的学生将具备设计、施工、管理、运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能够胜任未来智能化建造领域的各项工作。

2.1 提升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满足市场需求与国家战略的双重需要,进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深度剖析行业现状和未来走势,并紧密结合国家政策与各行业人才渴求,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实施方案。这些措施致力于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教师团队的素质和能力,以期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2 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在当前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下,智能建造已跃升为驱动产业变革与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推进智能建造不仅是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更是实现建筑业现代化、加快转型升级的主导途径。

智能建造专业(081008T),作为传统土木工程领域衍生出的“新工科”专业,自2018年同济大学率先开设以来,每年新增设该专业的高校数量持续攀升根据教育部2023年4月6日最新发布的《关于公布 2022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3〕3号),2023年度又有38所高校成功获批智能建造本科专业,这一增幅显著,显示了该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增设了“智能建造”专业((81008T),共同为智能建造领域输送优秀人才。

本文建议高校在土木工程及相关学科的领域里进一步加大创新发展的力度,力求让土木工程专业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为紧密地融合,以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进而加速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与应用,推动高校在“智能建造”这一关键领域打造一系列重点学科,通过这些举措,我们期许能够精心打造出优质的学科品牌,显著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为他们铺设更为宽广的职业发展道路,从而有力推动国家智能建造领域的蓬勃兴盛。


03




土木工程专业现状分析






3.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1)现有课程体系的优缺点

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相对完善,涵盖了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优点在于其系统性较强,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未能及时反映行业最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其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最后,一些课程的设置过于单一,缺乏针对不同学生需求的个性化选择

(2)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分析

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的持续投入,土木工程专业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体系,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土木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智能建造”领域的崛起,使得土木工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跨学科知识。例如,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新材料、机械制造、法律、金融等领域的知识,都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和素养。因此,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了解市场需求和人才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

3.2  实践教学环节

(1)实习实训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在实习实训方面已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学生得以通过这一环节深入了解实际工程项目的运作与管理,进而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然而,在实习实训的开展过程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 实习实训机会相对稀缺。由于资源有限,学生们在争取实习岗位时普遍感到压力,这导致他们难以普遍获得高质量的实习实训体验。部分学生在寻找合适的实习单位时屡屡碰壁,难以进入心仪的工程项目进行实践学习,这无疑对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升构成了一定的阻碍。

■ 实习实训在管理和指导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目前,实习实训往往过于形式化,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这导致实习实训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指导,难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也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 实习实训与课程教学的结合不够紧密。目前,实习实训与课堂教学之间缺乏有效地衔接和整合,导致学生难以将实习中所学的知识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习实训的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性评估

校企合作作为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其有效性对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性仍需深入评估和完善。

■ 一方面,部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层次尚浅,缺乏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这种短期的、松散的合作关系难以确保实践教学的持续性和深入性,也无法充分发挥双方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

■ 另一方面,部分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目前,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实习实训和人才培养方面,而在科研合作、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则相对较少。这种单一的合作模式限制了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潜力,也难以满足土木工程行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因此,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制定实习实训计划和方案,明确合作目标和任务,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双方还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和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3  师资力量与科研能力

(1)教师队伍的构成与水平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展现出一定的合理性,汇聚了众多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杰出教师。然而,在深入剖析其现状时,也不难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对教师的实践经验有着极高的要求。然而,高校中的部分教师毕业后便直接踏入高校教学,他们虽然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更不了解项目推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其次,教师队伍在掌握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新体系、新技术应用方面确实存在不小的短板。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与国家和地方政策息息相关,这给高校的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教师们未能紧跟时代步伐,及时了解并深入研究这些政策,那么教学和科研工作便难以与行业的最新动态保持同步。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教育环境将难以孕育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能够助力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教师队伍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政策敏感度和技术应用能力,确保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2)科研成果及其转化情况

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在科研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众多高水平学术论文和专利的发表,充分展示了学科的研究实力和创新活力。然而,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 一方面,部分科研成果在理论研究层面虽然颇具创新性,却与实际工程应用存在一定的脱节,难以直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既影响了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发挥,也制约了土木工程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 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和平台,成为制约科研成果转化的另一大瓶颈。尽管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众多优秀的科研成果,但由于缺乏合适的转化途径和平台,这些成果往往难以得到充分地应用和推广。

因此,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04




结语





在深入探讨“土木工程”专业向“智能建造人才培训转型的历程中,教育行业展现出了积极变革的姿态。智能建造的发展,不仅为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无限可能,更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这一变革的浪潮也伴随着更高的挑战与要求。对于高校而言,必须将变革的举措扎实落地,避免流于形式的做法。学校应当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资源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支撑与保障,确保每位学子都能在智能建造领域深耕细作,学有所成。

同时,学生作为这场变革的亲历者与受益者,亦需展现出高度的自我驱动力与责任感。在享受智能建造专业带来的广阔舞台时,更应合理规划学业生涯,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磨砺自身技能与素养,避免在自由与宽松的大学环境中放飞自我,虚度光阴。现在的社会,各行各业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唯有不断锤炼与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作者简介:张贤超 . 高级工程师、首席技术官。长期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和咨询管理工作。(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冒犯,请提出,即刻整改。



N创设计知行社
这里是一个圈子,更是一个平台,聚焦智能建造,分享BIM技术、装配式建筑、低碳节能建筑等创新技术与产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