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在与夫人许鹿希坐着小轿车驶过天安门广场时,突然动情地对妻子说道:“你说,三十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我吗?”许鹿希听后放声大哭,泪水浸湿了邓稼先的衣衫。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拒绝了好友和恩师的挽留,决定回国致力于祖国的发展事业。3年后,他与小四岁的青梅竹马许鹿希结成夫妻,生活宁静而美好。
彼时刚成婚的他们一家人住在北京中关村的科学院宿舍,许鹿希在北京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任教,而邓稼先则是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五年,直到1958年夏天一个难眠的夜晚,两人的生活将从此发生巨变。
那一天,邓稼先回来得很晚,吃过饭后就独自上床待着,却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妻子许鹿希见到丈夫行为反常,便关心地询问他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邓稼先回答说:“我要调动工作了,但是我要调去哪、去做什么,都不能说出来。”
许鹿希听后很难过,但她也只是又问道:“那你能给我一个信箱的号码吗?到时候我好跟你通信。”然而邓稼先说这个要求也不能满足,并且以后家里的事情他都管不了了,只能靠她一个人。
后来邓稼先又说了一句:“为了这件事情,就算我死了也值得。”
许鹿希哭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有点难以接受。但是她清楚丈夫的为人,当看到邓稼先眼睛里闪烁着的坚定决心和信念,她选择理解并且支持丈夫的一切决定。
许鹿希对邓稼先说道:“我支持你,虽然我不知道你要去干嘛,但你放心去做吧,家里有我。”那个时候邓稼先34岁,许鹿希30岁,孩子也还小,但却不得不面对暂时失去父亲的生活。
这一去,就是28年。这漫长的28年里,他们一家人团聚的次数少得可怜,而邓稼先什么时候回家,什么时候走,都发生得十分突然,也许上一秒钟他们还在相互拥抱着,下一秒钟警卫员就接到电话上楼将邓稼先叫走了。
难以想象这28年来许鹿希和孩子生活得有多么艰辛,更难以想象邓稼先在那项国家机密事业中是怎么熬过来的。他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毅然放弃原本幸福宁静的生活,将自己一半的生命奉献给了祖国核事业的发展。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邓稼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带着那份自豪和喜悦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家人。
然而,70年代末的一次核事故再次改变了邓稼先的命运。为了搜寻实验事故发生后那枚核弹的痕迹,邓稼先决定亲自前往。当他找到并捧起那枚核弹的碎片时,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出问题了。
1985年7月31日,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医生告诉许鹿希,邓稼先遭受的核辐射太严重,彼时的医疗水平根本无法对他的病症进行治疗。许鹿希明白,丈夫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与其让他继续饱受毫无意义的治疗之苦,不如早日回到家里安度余生。
邓稼先生命的最后三个月,许鹿希整日陪在他身边照顾他。她陪着邓稼先去地坛逛庙会,吃各种小吃,看各种表演。当远远地望见天安门时,邓稼先问许鹿希:“那是天安门吗?我想去看看天安门。”
于是他们坐着轿车来到天安门,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当然,许鹿希是这样回答邓稼先的:“会呀,一定会。”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溘然长逝。
纵观邓稼先的一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我不爱武器, 我爱和平, 但为了和平, 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 那么, 我仍选择中国, 选择核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