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物的教学融入,是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环节。化学主题邮票作为一类特色的教学资源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内容。 本文针对农学类有机化学课程开展了以“吉森学派”化学人物主题邮票为主线之一的大学化学教学实践,对化学主题邮票应用于教学的简要历史、可行性和意义加以分析,并对化学人物主题邮票这一特色载体融入教学的方法、效果和反思进行总结,旨在为化学教学开展提供参考。
王川琪 程一伦 黄小仙 宋栩豪
基于有机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教学中会涉及数量众多的人名反应、人名试剂、人名规则等必讲知识点。因此,在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以化学史上重要人物为教学元素的课堂设计,是实现教书育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育人内容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切入点。在具体教学中,人物的讲授方式通常有简单直接导入式,或借助某一教学载体融入式(载体如模型教具、图片视频等)。在实践中,二者产生的教学效果迥异。因此,课程中人物思政育人元素以哪种方式融入、讲授,更有利于学生快速、清晰梳理出大量人物间关系,更利于知识掌握就成为教学设计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依据农学类《有机化学》教材,我们梳理归纳出课程各章节主要化学家简称导图,见图1。从图中可以发现,课程涉及的很多重要化学人物都归属于近代化学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术团体——“吉森学派”。它是由德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著作家、“有机化学之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 (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创立。1826年,李比希在吉森大学规划创建德国第一个用于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公共实验室。正式开始其德国化学教育改革和创建“吉森学派”之路,从而为现代大学化学教育体系构建奠定了制度基石。这一创举不仅扭转了德国大学教育中“重理论、轻实验” 的落后守旧教学思维,实现德国化学教育脱胎换骨式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影响和改变了德国其他自然学科教育模式,为德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科技腾飞奠定了人才基础。经过28年发展建设,李比希使吉森大学从一所默默无闻的大学,成长为当时世界化学的学术中心,并成为世界各国有志于化学研究青年学者朝圣的“麦加”。
在近代化学史上,许多著名化学家都是在“吉森学派”培养和影响下,成长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如人工合成染料之父、德国化学会首任会长 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August Wilhelm von Hofmann,1818–1892);苯环状结构学说提出者、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奠基人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冯·斯特拉多尼茨(Friedrich August Kekule von Stradonitz,1829–1896);有机化学家查尔斯·阿道夫·武尔兹(Charles Adolphe Wurtz,1817–1884);染料化学先驱者阿道夫·冯·拜尔(Adolf Von Baeyer,1835–1917);被誉为“实验室的明灯”“生物化学之父”“糖化学之父”的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Hermann Emil Fischer,1852–1919)等。此外,为世人熟知,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的诺贝尔奖,其前60年获奖者中占比最多的是与李比希有着隔代或多代师承关系的学者,体现了在李比希引领下的“吉森学派”卓越的学术影响力[9–12] 。因此,在课程中关于“吉森学派”这一化学领域重要学派组织就必然成为讲授的重点之一。同时,对归属“吉森学派”成员这一内在主线的串联也易于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中众多人物关系的梳理,利于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本文结合大学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中人物思政元素内在特点之一的“吉森学派”,探索以化学人物主题邮票为载体融入教学实践。对化学主题邮票用于教学简要发展史的可行性和意义,化学人物主题邮票素材资源概况、教学融入实践方式、教学效果和反思等进行介绍,希望能对当前大学化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作者:张大伟[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刘美含、任书乐、王川琪、程一伦、黄小仙 、宋栩豪[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原载:北京大学、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大学化学》2023年11期第256页至第266页)。
2
5
6
2
5
7
2
5
8
2
5
9
2
6
0
2
6
1
2
6
2
2
6
3
2
6
4
2
6
5
2
6
6
这里是《国际邮件代收》微信公众号,经常为集邮爱好者们提供有思想、有乐趣、有图文的阅读。
期待您的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