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过节,小黄莺蹭上热度了~

民生   2024-11-08 16:19   贵州  


大家好,我是小黄莺
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到啦
是的,你没有看错
是我们的节日
 
今天是第25个记者节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
我们,不放假
还得给自己推文做策划
既然没假放,那咱也不闲着
小黄莺带你看看我们最可爱的小伙伴们......

在新闻战线的广阔田地里
有这样一群人

穿梭在新闻现场

追逐着“现象”与“真相”

有这样一群人

不分周末不分假期

始终坚守着岗位

我们的记者不仅能扛相机

写新闻、做剪辑

还能做直播、播广播、做主持

哪里需要哪里上

让你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十八般武艺”


咱们黔南籍奥运冠军吴愉

也送来了节日祝福哦


推文看到这里

也应该上点高度了

今天

我们把“C位”留给自己

把我们的故事说给你听~

💻🎥📸🗞️🖋️📞🎙️
为黔南写下鲜活注脚

记者 田高


记者这个职业,能接触很多人、很多事。回望这27载光阴流转,采访过的那些人、那些事总是历久弥新。记者节之际,当我再次翻阅尚存墨香的旧报纸,那些人的光芒依然闪烁在字里行间。


有的好新闻是“道听途说”来的,但不影响采访对象的风采跃然纸上。脱贫攻坚初期,我在荔波采访时听说瑶山乡有个叫蒙应平的干部“又被老婆骂了”,原来是他为了帮助当地老百姓,常年奔忙在群山沟壑,因交通不便很少回到县城的家,他回家一次,妻子就在墙上画一横,一年下来两个“正”字都没有写完。获得线索后,我们立即深入采访,后来他的故事通过专题报道《“正”字作证》,打动了很多人,成为驻村干部的楷模。
有些小采访,看似平常却回应了大主题。2019年5月,我在“记者走基层”采访中获得线索:新中国成立之前有一拨“赶鸭人”从毕节威宁一路辗转来到贵定县竹坪村,最后定居下来,当地人称“辗家人”,意为“每天换一个地方的人”。之后,我们以见闻方式写成《深山“藏”辗家》一文,生动呈现了旧社会与新生活的差别,标题中的“藏”字凸显了坚韧实干的“辗家人”从封闭到开放,从自卑到自信的心路历程,成为展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展变化的精彩缩影。
还有一些采访,自始至终都会被感动着。在2021年“百岁老兵 百年见证”主题报道中,我们花了半年时间奔赴全州各地,专访了10余名抗战老兵。老英雄们散居民间、年事已高,有的甚至隐姓埋名独居深山,采访难度可想而知,但意义不同寻常。有一位福泉老兵子女告诉我们:“父亲有时睡着了都流眼泪,早上起来枕头都是湿的。因为,当年与他一起的战友,一个个都倒下了,他还能活着,成家生子。”这种伤痛绵延太久,是战友对战友的思念,更是幸存者对牺牲英雄的缅怀。在采访结束后不久,有几位百岁老兵都陆续去世了。我们在难过的同时,也庆幸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了他们的一段战斗经历,一段红色记忆。

文字也好,图片视频也罢,都是转瞬即逝的信息碎片,但当这一切勾连耦合在一起,它就成了长河奔流一样的历史本身。就像坐标轴上的刻度,为时间和记忆留下鲜活的注脚,映照当下也指引未来。


坚定前行 记录更多黔南好故

记者 王月薇


今年是我在新闻行业摸爬滚打的第7个年头,自大学毕业那一刻起,我便怀揣着对新闻行业的热爱,毅然决然地踏入了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天地。7年时光,记录了我的成长、汗水与收获。


7年间,我积极践行新闻“四力”,参与了《走进乡村看小康》《乘风破浪看黔南》《黔南赞歌》《上春山》等众多重大主题策划的报道工作。每一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经历,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新闻的力量——它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是情感的共鸣,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
从白天到黑夜,从城市到农村,从风雨交加到风和日丽,我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镜头和笔尖记录每一个故事。尤为难忘的是去年年末,我与同事共同完成的《不完整的全家福》系列报道。这是同事跟踪了长达8年的一条新闻线索,就在去年,案件终于迎来了突破性的进展,我们决定重新梳理这条线索,再次踏上探访之路。
从策划的初步构想,到实地拍摄的艰难跋涉,再到稿件字斟句酌的反复打磨,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代表着我们对被拐家庭的尊重与关怀,也代表着我们对社会正义的执着追求。整个报道过程耗时两个多月,片子播出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与使命感。
我由衷地敬佩我的同事们,他们在这8年里从未放弃过对这条线索的追踪与报道。正是他们的坚持与努力,让我们有机会将这个故事呈现给更多的人。这次报道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闻人的使命与担当,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
7年时光,我见证了新闻行业的变迁,更见证了自己的成长。我深知,作为新闻记者,我们的职责远不止于记录,更在于启发思考、推动改变。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承初心,以笔为剑,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书写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黔南故事。

在这个记者节,向所有同行致敬,愿我们都能在新闻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同守护那份对真相的执着与热爱。


在历史深处寻找精神力量

记者 朱丽


每年的记者节,我们这群用笔尖和镜头捕捉时代脉动的人,都会停下脚步,回望这一年的足迹。这一天,是对新闻职业的一次庆祝,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前瞻。


在这个信息丰富、真假难辨的时代,我们是传递真相、引导舆论的新闻工作者。在这个属于新闻人的特殊日子,让我不禁回想起那些深入基层一线、探寻历史故事的时光,在泥土中寻找历史的脉动,在历史中探索前进的道路。
刚刚采访结束的“三线建设”专题,瞬间涌入脑海。“三线建设”,作为20世纪中国为了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工业迁移和建设活动,它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报道。
期间,我深入“三线建设”博物馆、“三线建设”家属区等,采访了“三线建设”亲历者、其家属、高校教师、学生、有关社会人士、社区相关负责人、群众等,还与州图书馆有关研究人员深入交流,通过图书、网上等多方搜集线索、求证,让那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和发展历程渐渐浮现在大众眼前。在东方机床厂家属区的梧桐树下,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悠闲地下棋、健身。听着老人们讲述年轻时如何支援“三线建设”,如何战天斗地拓荒创业的故事。话语虽然平淡,但透露出的历史细节却十分生动,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血与泪的考验。
在这次采访过程中,包括曾经的“红色足迹 百年传承”等走基层活动,深入瓮安、福泉、龙里等地昔日的战争现场,听着鲜活的动人故事,让我深刻感受到历史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活生生的人、事、物。这些历史见证者的亲身经历比任何教科书都要真实、感人,通过他们的口述,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更让我触动的是当今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历史、传承历史、开辟未来的一系列故事与做法,让这些亲历者在内的群众享受美好生活、创造更多不平凡的宝贵精神。

感谢这个时代赋予我们记录历史、见证变迁的机会。在历史深处寻找精神力量,这给了我更多动力用笔尖和镜头记录下更多像“三线建设”这样的感人故事,传递出更多正能量。以此为勉,今后将继续坚守初心,阔步前进。


不忘初心 用心做事

记者 敖伟


作为一名记者,从业以来感受很深,分两部分来看,一是做记者以来给我的启发,二是驻村以来给我的感悟。


记者是一份非常美丽的职业,是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和传播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无数的事件和故事在发生。作为记者,我有幸能够深入现场,亲眼见证并记录下这些历史事件、社会变革和人物故事。这些报道不仅是对事实的呈现,更是对时代精神的诠释。通过我的笔触和镜头,读者能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社会的进步。聋哑学员对生活的热情、献血路上的奉献者、人社部门为外省务工人员所做的服务……每一次出任务都很普通,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却又不平凡,能做这份工作我深感荣幸。
后来因缘际会去驻村,又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生活是一杯带有味道的水,想知道它是什么味道就得亲自去尝。
驻村期间,吃在村、住在村、行在村。虽说我本来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但再次以不同身份回到农村,却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在此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无论是烈日下的走访调研,还是深夜里的资料整理,都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努力。一环错环环错,一户错户户错,繁杂的资料让人心累,但人始终是于事上磨砺,想要锻炼出一身好本事,怎能遇事则退?
就这么咬牙撑着,本以为会撑不住,谁知这个地方有特殊的魅力,不知不觉间也让我喜欢了起来。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农户经常喊我去他家吃饭,出于礼貌我每次都会带点小礼物去,不想却让其不喜,后经解释,带礼物反而显得客气,不亲近,故不喜。这种情感深深感染了我,不求回报的好意让人心暖,再次感受到乡土人情的温暖与质朴。我再一次融入农村生活,有空就去跟村民们聊聊天。累也好,苦也罢,喜也好,欢也罢,这些都是使我成长的宝贵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驻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天干地旱、水涝洪灾等都会给靠天吃饭的农民带来严重损失,收入直线下降。我们要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引导他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从记者的角度去驻村,能发现许多问题,今后得充分考虑记者身份,为群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这样才能不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心。


记者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

记者 刘茜


懵懵懂懂地走出大学校门,带着无限向往走进黔南日报社,从零开始,跟随有经验的前辈开始实践,一点一滴学习业务知识,不断钻研采访技能,汲取各方面知识营养,到逐步可以独立完成采访任务,再到独当一面完成各类重大活动会议的报道任务……我只有一句话:当好一名合格的记者,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没有任何捷径可言。


因为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文字,我从学生时代就对记者这个职业非常感兴趣,2021年,毕业没多久的我到了黔南日报社工作,圆了自己的“记者梦”。从细致严谨的会议现场到朴实无华的田间地头;从壮丽雄伟的龙里河大桥到“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荔波小七孔;从国之重器“中国天眼”到穿越喀斯特的贵南高铁……3年的记者生涯,我领略过不少黔南的大美山河,用手中的镜头与纸笔记录下了时代变迁和民生百态。我始终觉得,在这个时代,记者是辛苦的,但也是幸福的。
记者是站在时代潮头的瞭望者,同时也是历史进程的记录者。在我看来,作为一名记者,我认为一定要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对于不同的新闻现场,记者是在给读者提供不同的观察视角,一个优秀的记者需要会讲故事。现如今,在媒体融合的转型期,文字记者更应该回归新闻本身——客观地记录新闻发生的事实,并能够以一种自觉的人文意识关注自身所处的社会和时代。

新时代、新征程,在新的道路上,作为一名记者,我将继续讲好黔南故事,传播黔南好声音,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时代记录下黔南那些不平凡的里程碑瞬间,记录下时代中砥砺奋进的楷模先锋,记录下生活中群众的点滴小事。


热爱为眼 担当作镜头 记录伟大时代

记者 韦新洋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心中感慨万千。作为一名在新闻战线奋斗了10余年的记者,我深知这份职业的责任与担当,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2012年大学毕业,我怀揣着对新闻的热爱和梦想,进入了一家国企,开启了行业记者生涯。我不断学习和积累,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然而,内心始终有个声音告诉我,我需要学习更多更专业的新闻知识,去采编更能够触动人心灵的新闻。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辞去了国企的工作,加入黔南广播电视台,成为一名民生新闻记者。这里的每一天,都让我感受到新闻的力量和温度。在民生新闻记者的岗位上,我见证了许多的悲欢离合,也记录了许多温暖人心的故事。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2022年年初的那次采访。当时,我接到了一位市民的求助热线,反映自己带领姐妹们辛苦干活,年底时,雇用单位却以大量硬币作为报酬支付,而部分银行网点又拒绝兑换。新年即将到来,大家都在等着用自己的劳动所得购买年货,与家人共度新春,但这点期望对当时的她们来说难以实现。
得知这一情况后,我深感自己作为一名记者的责任重大。在与领导和同事商量后,我们迅速行动,积极为这群打工姐妹寻找解决办法。4天的采访拍摄过程虽然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我们群策群力,最终成功帮助她们顺利兑换到劳动报酬。这条新闻在播出后,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新闻工作的决心和信念。

“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的贺信中的殷殷嘱托,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新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名记者,我们不仅要记录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更要关注民生、传递温情、弘扬正能量。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保持这份热爱和担当,行走在新闻道路上,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用笔去记录每一个故事、用镜头去捕捉每一个温暖人心的画面。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

是一个属于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节日

向每一位奔赴前线的记者

以及一路同行的他们、你们、我们

道一声:

节日快乐!



看黔南


来源:黔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小黄莺 审校/王薇 张云莎 审核/高振璐


看黔南
由黔南州融媒体中心主办,我们关注黔南人身边的事。 关注黔南发展,关注民生民情,关注最新商业资讯,就来看黔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