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南巡盛典》里的河间(上)

旅行   2024-11-18 19:31   河北  
清代治河名臣高晋曾请旨修书《南巡圣典》,全面记载了乾隆皇帝南巡期间查看河防、褒赏官员、免除税赋、阅武视兵等情况,同时留下了各地古迹名胜、风土人情的珍贵记录。河间作为南巡路上的必经之地,多次在《南巡圣典》中被提及,成为探究地方历史文化的有益补充。
南巡路线与河间府城
南巡路线是《圣典》中的必记内容,每次南巡,从京城的“大清门”出发,阵势庞大的南巡队伍,过涿州等地进入河间府地界,“自思贤村行宫起,七里子路庙,七里辛中驿,二里入保定府高阳县界,二里入河间县界,二里卞村尖营,二十里至八里庄尖营,八里入河间府城北门,四里出河间府城南门,八里太平庄行宫,计程六十里,自太平庄行宫起十里入献县界”。其中两次提到的“尖营”,是临时搭建供午餐、休息的地方。

这条路线是南巡队伍一天的行程,也间接验证古河间府城从南至北的长度。明清时期的“一里”与今日稍有不同,约等于576米,则河间府城北门距南门的“四里”约有2.3公里。以地图软件实测从河间北街口(城垣路与武垣街交叉口)出发,直线步行至武垣街与南垣路(原南城墙路)交叉口,距离约有2.4公里,恰与《南巡盛典》中记载的南北长度相仿。
毛公祠与太平庄行宫
《南巡盛典》卷六十六还有与毛公祠有关的记载。河间毛公书院始建于元代,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在毛公冢南面兴建祠堂三间,供奉毛公像,称为毛公祠。依照惯例,乾隆南巡途中,对御路所经三十里内的历代帝王陵寝及先贤先儒、忠烈名臣的祠墓,要派遣官员前往祭祀。乾隆二十一年(1756)冬,为准备第二年的南巡,礼部发文给沿途省份的督抚,查访有无应祭祀之人。经直隶总督查访后上报礼部,称直隶省境内河间县有汉儒毛苌墓,献县有汉河间献王墓等,共计有五位先贤尚未列入致祭名单。礼部经详查,河间县汉儒毛苌系从祀于文庙,与遣祭之例相符,遂于十二月上奏乾隆皇帝,建议明年春天圣驾南巡经过时,由翰林院撰写祭文,备好香帛后由太常寺官员携带祭品,对毛苌等五人坟墓致祭。
《南巡盛典》另载“行在礼部”的一篇奏折:“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十四日,前经臣部具奏,直隶河间县先儒毛苌祠遣官拈香,谨将扈从大臣职名誊写名签,恭侯钦派一员前往拈香,奏入,得上曰,遣蒋赐棨(qǐ)”。大意是,“行在礼部”按照乾隆皇帝派遣一名大臣到毛苌祠拈香祭奠的旨意,将随从南巡的大臣写成“名签”,以供挑选,最后乾隆皇帝挑选了户部左侍郎蒋赐棨。到毛苌祠上香这样一件看似简单的小事,还要经过上奏、钦选等环节,从中可知清朝皇权专制之严密程度:事无论大小,皆归于圣裁。

下图,乾隆年间军机处档案,现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咨文的内容,是派遣一位名叫尹壮图的礼部官员,奉乾隆皇帝旨意,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拿着軍机处的这张介绍信,前往河间县先儒毛苌祠拈香祭奠。



《南巡盛典》中记载:“毛公祠在河间县南太平庄,后汉书儒林传毛苌,(汉)武帝时为河间献王博士,治诗别于齐鲁韩三家,授同国贯长卿,平帝时立于学祠,为元总管王思诚建,堂阶朴素,丛木苍郁,清流襟其北,苔垣竹牗,倒影玻璃,乾隆壬午岁恭构。”
河间王刘德修学好古,聘毛苌为诗经博士,聘贯长卿为《春秋》博士,“毛诗”开始只在民间传授,在河间国发扬光大后,至汉平帝时将“毛诗”立于学宫,获得官方地位,元代河间路总管王思诚在今河间县三十里铺村建毛公书院,设祠供奉毛公。《南巡盛典》中称毛公祠在河间县南太平庄的记载有误。实际情况应是,乾隆皇帝因景仰毛公,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修建太平庄行宫时,一并在行宫旁修建了一座毛公祠:质朴无华的堂前台阶,苍翠森郁的树木,矮墙上长满苔藓,北侧还环绕着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水里映着祠堂的倒影,景色清幽,令人向往。
下图,位于今河间市龙华店乡的太平庄乾隆行宫图,由田国福先生提供。

《南巡盛典》接着写道:“行馆于左,缮茸规模,不事雕文,藻缋轩窗,潇洒天笔,扬葩风雅,流传于兹勿替矣。”太平庄行宫在毛公祠东侧,修建得中规中矩,不做过度雕饰,“藻缋”指华丽的文采,“天笔”指皇帝使用的御笔,以上句子是夸赞乾隆皇帝亲撰并手书于行宫窗楣之上的对联、诗句,御笔潇洒风流,定是代代流传、不可代替的佳作呀!
(未完待续)

史说河间
关注、发掘、传播与“大河间”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让优秀历史文化伴随心灵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