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万人写剧本,懂行的不过1%,金牌编剧不超20人

文化   2024-12-27 12:24   河北  


导读:一方面,随着影视业规模逐年扩张,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等新兴网络文艺样式的迅速成长,一时间,编剧变得“供不应求”了。另一方面,作为“一剧之本”的创作群体:编剧频现抄袭风等,屡遭诟病。


全国目前有几十万人在写剧本,但真正有口碑、质量有保障的“金牌编剧”不过20人。全国一年生产的电视剧剧本超过1万集,但超过四成电视剧因无买家而“死”掉,另外四成低价卖出,只有两成甚至更少才是赚钱的。



最近一段时间,“编剧”这个词又火了。2016年度中国电影金扫帚奖颁奖典礼日前在京揭晓,改编自热门网络小说的《摆渡人》三度上榜,其中就包括“最令人失望编剧”这一项;与此同时,2017中国电视剧编剧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以“确立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再次强调剧本质量对影视创作的重要性,引起各方关注。


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规模呈爆发式扩张,部分粗制滥造的作品凭借炒作话题、明星等商业元素,虽获得了一时的关注和经济利益,却消耗了观众对影视行业品质的信心。


作为“一剧之本”的创作群体——编剧更是频遭诟病。作为圈中人的编剧们也一边抵制抄袭,一边发起“自救”。


现状:超四成剧集“死”于剧本质量低下


作为影视生产链条中的一环,内地编剧通常不参与影视作品播出后的分红,其劳动报酬直接以稿酬形式结算。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般情况下,编剧写完剧本大纲和分集大纲,就会直接从制片手上拿到20%的稿酬,等到剧本完成再拿60%。经过后期修改、加工,剧本一旦开拍,制片公司就会把20%的尾款打到编剧的账户上。至于收视率和社会反响,跟编剧一次性的收益实际上并没有直接关联。


过去,与经济收益直接挂钩的署名权,往往是编剧与制作方发生矛盾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人们对版权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IP改编“霸屏”,剧情脱离生活,台词“雷”倒众生,甚至出现观众“边追边骂”的奇特景象。


今年26岁的江淼(化名)是一位自由职业者,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写剧本。他告诉记者,在编剧这一行,跟他一样的年轻人很多,数以万计,最终能出头的很少,能在作品放映播出时获得署名的寥寥无几,大多数是沦为知名“大编剧”和工作室的枪手,收入更是无法与前者相比。


这只是编剧行业规则的冰山一角。“当前编剧群体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杂’。”著名编剧、中国电影文学会理事汪海林曾直言。这一现象和近年来影视业的急剧变化密不可分。


新世纪以来,大多数电影制片厂的文学部被解散,众多编剧被推向社会,随着影视业规模逐年扩张,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等新兴网络文艺样式也在迅速成长,一时间,编剧变得“供不应求”了。


据圈内人估计,全国目前有几十万人在写剧本,但真正有口碑、质量有保障的“金牌编剧”不过20人。全国一年生产的电视剧剧本超过1万集,但超过四成电视剧因无买家而“死”掉,另外四成低价卖出,利润很少,只有两成甚至更少才是赚钱的。而那些亏钱的影视剧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剧本质量低下。


这跟编剧行业的门槛不断降低不无关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州青年编剧说:“很多编剧都是自己混自己的,现在会写字的都敢说自己是编剧了。有的人把电影当文学,把小说或散文当剧本,根本不懂剧本创作本身的艺术规律,估计整个行业里真正懂行、合适的人选不到1%。但现实是,这1%的人还要与5年一遇的机会搏斗……”


虽然未来5年之内,影视编剧的待遇被普遍看好,但也有人仍保持头脑的警醒。


最近,编剧宋方金就上了“热搜”,不是因为他编剧的作品,而是他写了一篇《表演,一个正在被毁掉的行当》的文章。宋方金将自己的发言称为“行业自救”,“编导演制是一个生态系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无论是内部还是外界,都应该真正做些什么,挽救这个行业。”


宋方金感到忧虑的是,“现在编剧不用写剧本,先写出一个网络小说IP来,自然有人找你。但是IP剧、翻拍剧能拍几年呢?最后需要的仍是原创作品。”


疑问:优秀的青年编剧都去哪了?


当下,虽然影视、戏剧市场看似十分热闹,但仍摆脱不了“编剧荒”“剧本荒”的窘境。编剧原创力的滑坡,已成为制约整个编剧行业甚至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繁荣的瓶颈。我们不禁要问,优秀的青年编剧去哪了?


实际上,在整个文化娱乐行业都陷入剧烈变革的时代里,编剧界无论“大咖”还是新人,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老编剧”们阅历丰富,多采取闭门造车的作坊式生产进行创作,对流行的影视创作新趋势和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存在一定的隔膜;另一方面,青年编剧更熟悉热点潮流,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但却缺乏生活的历练和思想的积淀。


一位在业内小有名气的青年编剧曾在课堂上直言,写剧本一定要有“网感”,即每一集里边得有三个点,即“闹点”“槽点”和“雷点”。而类似充满网络色彩的编剧“心得”,一直备受争议。


这种结构性的矛盾造成了一个现象:人们在各类赛事中看到一个有些名气的编剧同时包揽了几部戏的创作,一些国有院团几年、甚至十几年主要上演一、两个剧作家写的戏,严重依赖一些资深编剧以接近母鸡下蛋的速度来炮制剧本。这样的运作,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如何建立青年编剧的培养与成长机制,已成为业内外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


“作为编剧,是否也应该自我检讨一下,在写一个剧本之前,除了创作欲望之外有没有想过其他东西?就拿我来说,创作一个剧本之前,这个剧本的故事看点在哪里、剧情设置是否合理、与同类题材如何竞争等,我必须首先说服自己,剧本出来以后才能得到观众认同。”一位张姓编剧对南方日报记者说,“试想一下,假如制片方和投资人看到一个不负责任的编剧拿着一个司空见惯的剧本大纲,会有想和你谈半个小时的兴趣吗?”


不仅如此,传统的编剧教学和体制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00多家高等院校开设了戏剧专业,每年毕业的编剧专业本科生、硕士生人数众多,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在毕业时就转行了。还有一部分人是业余兼职从事宣传策划,或者写晚会串词一类的工作。一方面,编剧人才奇缺,一方面,专业人才又大量流失,着实可惜。


最近几年,《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等从戏剧舞台登上大银幕的电影,多次赢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这让人们对那些经过戏剧舞台实践考验过的剧本,以及舞台戏剧创作编剧寄予了厚望。


例如,在电影《驴得水》上映之前,话剧版本已经演出了5年。5年后的电影版以高达476%的回报率成为了“最赚钱国产片”。另一方面,《盗墓笔记》等热门小说也在改编成影视作品之后,尝试进军舞台,《盗墓笔记》话剧版仅去年就全国巡演超过100场。



编剧行业要进行“自救”,就不能再像热锅上的蚂蚁,必须戒除焦虑、浮躁,唯有切切实实地拥抱生活,认真思考,在现实中发现创作灵感,才是剧本创作的正道。


同时,在保障艺术水准的基础上,如何让编剧工作从小作坊式的劳动过渡成现代团队协作,也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文:周豫  苏桂娥    来源:南方日报




编剧与剧本
全心全意为编剧服务。想学编剧请加VX:ibanjing6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