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类型片永远是那套起承转合的结构,刻板到几乎是按照时间点剪辑,就是到了某一个时间点附近,必须是某一个必须的戏剧时刻。
当然这种“刻板”不是坏事,它让这类电影可以量产,可以被工业化制造。无论编剧换成谁,你的发挥空间就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你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在有限的创作范围内尽本分。
要有情节点
我们可以随便找个好莱坞大片为例,比如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僵尸世界大战》,第一个情节点之前是逃亡,第二个情节点之后是实验室找解药。
《僵尸世界大战》剧照
顺便提一下情节点,指在电影或电视剧的编剧术语中特指一件事变或事件,它被紧紧织入故事之中,并把故事转向另一方向。
如果一部电影的时长是120分钟,第一个情节点出现的位置是25分钟到28分钟之间,第二个在85分钟到90分钟之间。于是一部电影被分场了三幕,也可说是四部分,也就是之前提到的起承转合。
剧情流程细化
虽然编剧的工作方式因人而异,但不少成熟的编剧还是喜欢分开制造。
《X战警:第一战》剧照
比如电影前3分钟你要让人物出场,前10分钟你要来一场情绪紧张的戏份,20分钟前后你必须开始另一轮调度观影情绪的戏份,接着的情节点事件将故事引入到另一个阶段。
通常第30分钟至60分钟之间需要三个不用规模太大的戏剧性时刻,一般情况是在铺垫之后即将来临的动作戏;
从第60分钟至第85分钟之间一般需要两个大规模戏剧性场景,每一个差不多需要持续10分钟左右,这也是高潮冲刺前的观影情绪小规模爆发。
第二个情节点之后,也就是最后半小时就是高潮时刻,也就是所谓的制造视觉奇观了,一般情况下有钱的烧钱没钱的就烧脑,至于怎么烧,怎么能烧的精彩,就要看编剧了。
你像《X战警:第一战》那样让导弹掉头航空母舰升空可以,你像《僵尸世界大战》那样让主角犹如神祗般僵尸群中过也够神奇。
编剧也要考虑剪辑点
《空中监狱》剧照
当然这其间的剪辑时间点规律还会分的更细,如果你比较有兴趣,可以随便找几部好莱坞大片对照的时间轴仔细研究一下模式化的剪辑时间点。
虽然文艺片有时候也会为了观众的观影着想这么剪辑,比如《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但我还是建议你看好莱坞电影,比如《黑洞频率》《超时空接触》《空中监狱》等等,我一直觉得这些电影应该拿来当编剧专业的教材。
想清楚类型,不要生搬硬套
当然很多时候,类型片的制作容易让编剧们进入误区,以为就是简单的烧钱和高潮制造。
《惊天魔盗团》剧照
比如说第60分钟至90分钟需要两场调动情绪的场景嘛,一般情况再细分就是第60分钟至70分钟,第75分钟至第85分钟,比如《惊天魔盗团》里这俩时间点直接的街头逃亡和公路追车。确实紧张了,但也没什么新鲜的,此类“没什么新鲜的”,韩国电影最擅长,但凡惊悚犯罪题材,只要临近结尾高潮时刻就是男主角和大反派肉搏,永远的肉搏,你可以随便找一部看看。
有些编剧以为加上追车、肉搏、跑酷、爆破之类的戏份就行了,只对了一半吧。詹姆斯·莫纳科(James Monaco)在《怎样看电影》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好莱坞类型片中,观众熟悉的基本元素一再被使用,人们的乐趣在于观察那些基本元素在‘这一部’影片里将如何表现。”确实东西就那么多,所以说关键是你要知道怎样尽本分。
《蝙蝠侠:黑暗骑士》剧照
这种类型片制造的写法会让很多编剧同行鄙视,看上去不像一个搞艺术的,就像一个满脑子都是斤斤计较于如何生产的监工,按模具造产品。优秀的编剧,就算严重按照这套商业制造模式去写,也会有《黑暗骑士》《普罗米修斯》那样的经典。还是那个关于电影的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的老生常谈的问题,你最好还是先考虑一下你的类型片属性、你的主题价值观和你的故事吧,打磨好你的故事更重要。
遵循套路,但别忘了灵感
这种工业化的剧本制造,将剧本拆分制造打磨的写法通常情况下适合商业类型片,制造的阶段综合考量投资和手头资源,在资源允许的范围任意发挥。当剧本被成块状分开,如何打磨,制作亮点,就是所有工作了。
无论你的写作习惯如何,无论你怎么写,被套进了类型片的模式,你都要按照规则去写,就算你逃过了剧本阶段,后期的剪辑一样可以把手头的素材塞进类型片模式的模子里。所以建议写商业爆米花电影的编剧们不妨去研究一下剪辑的时间点,反正套路不难,难的是需要编剧有好的品位、直觉、经验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