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中国农村观察把Beta收敛模型玩出花来了!

文摘   2024-11-05 14:33   四川  

原文来源:全世文,张慧云.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性研究[J/OL].中国农村观察,2024,(05):35-56

一、文章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模式也相应地发生了显著变化。居民食物消费逐渐由“吃得饱”的数量目标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质量目标进行转变。食物消费在居民消费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所以,城乡居民率先实现食物消费的高度趋同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表征。当前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已经步入趋同阶段,但是趋同程度处于什么水平?未来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是否有可能实现完全等同?主要的驱动因素是什么?等等问题尚未可知,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区域间食物消费结构趋同研究的基础上,直接以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趋同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二、亮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稳态测算及研究假说的提出——基于收敛模型

(一)收敛模型介绍

收敛模型是经济学中常用来分析经济增长的一个概念,它描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人均收入水平会趋向于收敛。在实证研究中常用于检验经济增长的趋同性,即经济增长率是否与初始的人均产出水平负相关。如果值显著为负,则表明存在收敛,即经济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负相关,表明经济体之间存在收敛趋势。

(二)如何测算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程度

和现有相关研究聚焦于验证经济指标是否存在收敛性的目标有所不同,本文重点关注收敛后的预期稳态,这一稳态可以用来反映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升级基本完成以后能够实现的趋同程度。

(三)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趋同程度指标

  

H1:>0,即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趋同程度存在收敛所揭示的“追赶效应”,期初的城乡差异越大,收敛速度就越快。

H2:即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趋同程度会无条件地收敛到完全等同。若证实假说2,则意味着城乡结构“变二元为一元”的融合发展将会使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差异完全消除。反之,若证伪假说2,则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差异并不会完全消除。若证伪假说2则可以做出以下两种不同判断。

第一,现阶段居民收入尚未达到足够高的水平,或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导致“农村追赶城镇”尚处在早期或中期,因此,观察期样本所呈现的经济发展阶段尚不足以形成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差距将会完全消除的预期。

第二,现阶段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升级已经基本完成,所以,收入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已经不再是制约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稳态的主要因素。城乡融合发展并不意味着影响食物消费的所有因素都将在均衡状态下完全消除城乡差异,而是会形成一种具有经济合理性的城乡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种判断并不必然表现为互斥关系。也就是说,导致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稳态未能达到完全等同的原因可能同时包括了阶段性因素和长期性因素的影响。将趋同稳态写为:

H3: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趋同稳态随时间推移呈现上升趋势,并逐渐达到最大值。

H4: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小、城镇化率越高,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趋同稳态也越高。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程度的收敛可以分解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纵向收敛是指地区内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趋同程度随时间推移而收敛,不断趋近于高度等同;横向收敛是指各地区之间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趋同程度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存在收敛性,即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差距大的地区追赶差距小的地区。就本文而言,纵向收敛是横向收敛的前提条件。如果相同地区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差距不断扩大,那么,就不会发生差距大的地区追赶差距小的地区的收敛过程。

不同地区发展并不同步,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的纵向收敛路径存在差异。也就是说,虽然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趋同程度最终会实现高度等同的目标,但是,不同地区收敛的起始点和速度会因为发展步伐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收敛速度进一步写为,其中,x表示阶段性因素的变化率,用来反映经济发展速度或城乡融合速度,包括收入增长率、城乡收入差距缩小速度、城镇化率提升速度。当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步入收敛阶段以后,城乡融合速度越快,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收敛速度也越快。据此,本文提出假说H5和假说H6。

H5:给定,不同地区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程度的收敛路径(包括起始时间、收敛速度)存在差异。

H6:收入增长率、城乡收入差距缩小速度、城镇化率提升速度越高,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的收敛速度也越快。

三、文章主要内容

(一)变量说明

(二)模型设定与估计策略

1.模型设定:

2.估计策略

验证H1:本节介绍检验前文所提假说的模型设定和估计策略。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1)式进行估计,得到估计量直接对假说H1进行验证。

验证H2:根据上一步结果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到估计量从而对假说H2进行验证。

验证H3:第一,将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的稳态写为时间固定效应的形式,并代入(8)式进行估计,从而可以在同一模型中对不同时段的进行观察和检验;第二,将趋同稳态写为非线性时间趋势的形式,即并代入(8)式进行估计。

验证H4:令,并代入(8)式进行估计。

验证H5:本文在约束=1的条件下对每个地区的子样本分别估计(8)式来分析收敛起始点和收敛速度的区域间差异。

验证H6:令,并将其代入(8)式进行估计。

(三)分析结果

1.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稳态的估算结果

两个样本期数据都可以证实三个趋同指标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且为正向,所以,假说H1可以得到证实,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存在显著的收敛。

为进一步把握趋同稳态下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差异的具体形态,本文将y指标替换为每一类食物或营养素的城乡居民消费量比值,然后代入(8)式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稳态下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差异在食物类型的维度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呈现出和食物价值相关的规律性。

2.趋同稳态的时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前文介绍的估计策略,将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稳态分别写为时间固定效应和非线性时间趋势两种函数形式,并代入(8)式进行估计。

根据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在进入趋同阶段以后,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量、消费结构和营养结构的趋同稳态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上升,而是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稳态的非线性时变特征意味着假说H3并没有完全得到证实。

进一步将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趋同稳态写为经济发展阶段性因素x的函数,并代入(8)式进行估计。

据此可知,在有效值域内,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化率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稳态主要发挥正向影响作用,但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化率的提高,两者的边际影响效果都会逐渐减弱。所以,假说H3得到证实。由于共线性原因,城乡收入差距仅在单因素模型中被证实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稳态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但非线性影响效果未被证实。所以,假说H3得到证实。这一结果意味着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稳态的负向影响并不会随着差距的缩小而减弱。

3.识别趋同路径的省域间差异

根据前文介绍的策略识别各省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的收敛起始点和收敛速度,如下图:

上图说明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路径存在明显的省域间差异,假说H5得到证实。总体上看,各省份收敛的起始时间并不集中,而是分散在1987-2009年。

为了验证城乡融合速度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收敛速度的影响,在约束=1的条件下将收敛速度写为阶段性因素变化率的函数,并代入(8)式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上述结果与理论预期相吻合,说明城乡居民对食物实际购买力的差距缩小得越快,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的收敛速度也相应地越快。据此,假说H6部分得以证实。

四、文章结论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量、食物消费结构和营养结构的差距都经历了先扩大而后缩小的过程,2000年前后,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整体上步入了持续趋同的阶段。

第二,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自从进入趋同阶段以来,趋同稳态并非一直保持稳定,而是呈现先上升而后小幅下降的时变特征。当前的趋同程度更高并不意味着预测的趋同稳态也必然更高。决定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稳态的关键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中,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化率对趋同稳态具有促进作用,但两者的边际促进效果正在逐渐减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趋同稳态具有抑制作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将成为未来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趋同稳态进一步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第三,在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实现高度趋同的目标下,各省份的城乡趋同路径却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发达省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开始收敛的时间相对更早,而收敛开始的时间越早,收敛速度就越慢。决定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趋同收敛速度的关键因素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率。城乡居民食物购买力差异缩小得越快,收敛速度就越快。

PPdata Academy
聚海内外社科学术英才,传播统计、计量经济学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