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威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绵延不绝的千里海岸线、蔚蓝壮阔的大海以及依山傍水的自然风光,依托独特的自然优势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威海诞生了各类海洋、非遗、民俗、胶东革命等特色地域文化,其中与威海人民日常生活羁绊最深、影响最广的当属威海的饮食文化。无论是作为本地“土著”还是外地“游子”,对于“舌尖上”的威海文化,你真的吃明白了吗。
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奠定了饮食文化的资源基础。北纬37°,被称为人类文明荟萃和文史胜迹聚集之地,诞生出无数美丽富饶的国际都市和独特饮食文化,威海便是其中之一。气候上,四季分明、雨水丰富、年温适中,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环境,造就了威海丰富的面食文化,例如,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的手撕馒头、起源于汉代的打卤面等等;位置上,位于山东胶东半岛最东段,三面环海,良港众多,更与日韩等国隔海相望,诞生出众多海洋饮食文化,例如,威海海参、蜢子虾酱、乳山生蚝等。自然资源的丰富充裕,为威海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底蕴深厚的文化传承赋予了饮食文化的深度内涵。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饮食蕴含一方文化。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食材种类、烹饪技巧、宴席礼仪等浅层记载,更蕴含着古人劳动智慧和思想结晶等深层内涵。各地饮食文化也正因如此而各具特色、传承至今,威海亦是如此。例如,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成花饽饽,其最早起源于汉代,兴起于明清时期,古时每逢重大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千姿百态”的花饽饽,表达对亲朋和生活的美好祝福和愿景,后续又衍生出其他“版本”,虽在制作技巧、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上各有不同,但都蕴含着沿海劳动人们的勤劳智慧和文化自信,传承至今,依然作为婚嫁祝寿必备,为人们所推崇,类似的还有发端于清初、盛名于民国的文登包子等。
海纳百川的融合发展促成了饮食文化的多元共荣。作为第一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威海向来以开放包容、敢于创新著称,在与外地甚至日韩等海外饮食文化交流互鉴中实现提升和进步,通过将外省各大菜系甚至异国的烹饪技法与本地新鲜食材完美融合,打造众多兼具各方特点的“融”美食。例如,韩餐进威海,有了泡菜下火锅;川菜进威海,有了海鲜毛血旺;粤菜进威海,有了生蚝炖鸡养生锅。外地菜品的“本土化”改良,不仅让其在快节奏时代下也能俘获广大威海群众的挑剔胃口,更促进了威海本土饮食文化的多元发展。
认识好“强脑袋”“富口袋”的辩证统一性。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哺物质,当前饮食文化既要“强脑袋”,充分挖掘饮食背后的文化内涵,打造特色饮食文化品牌和城市IP,例如,“精致城市 嗨吃威海”等。也要“富口袋”,加快饮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地区就业和经济发展,庞大的产业规模促进饮食文化的繁荣,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双赢,其中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我们时刻牢记和遵循。
把握好“烟火气”“高级感”的尺度适中性。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饮食文化取之于民,也要用之于民,脱离“烟火气”的“高级感”华而不实,没有“高级感”的“烟火气”平庸无奇。网红商业街让各地特色小吃文化火爆起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文化符号,吸引着众多年轻人打卡拍照,但过度商业化或平民化导致的哄抬物价、食品安全、千篇一律等问题,让其“高级感”无人买单、“烟火气”无人欣赏。对此,我们要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发展定位,让承载威海饮食文化的众多打卡地“雅俗共赏”。
挖掘好“老传统”“新创新”的无限可能性。近年来,威海市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聚焦传统饮食文化内涵,结合“黄河大集”“千里山海”“一桌最海鲜”等文化品牌,策划开展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餐饮文娱活动。例如,举办“千里山海 嗨享WEI海”“千里山海·寻味威海”等特色美食评选活动、参加第23届全球高端食品展览会(上海)等国际国内知名展会等等,深度挖掘威海地方特色餐饮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我市特色餐饮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动全市饮食文娱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遍四海,“吃”在威海。如今,更需我们继承好发扬好威海本土饮食文化,在“吃”中感悟文化、传承文化、发扬文化,让威海饮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绽放“精致幸福之光”。
编辑丨谷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