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下机器人
到仿生3D细胞技术
再到“空路轨”综合测试验证基地
“京津研发、武清转化”的
格局加速形成
京津冀协同发展
正从“试验田”迈向“丰产田”
科研在北京,转化落地在武清,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桌”搬上“货架”……目前,这已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大特色。
近日,在京津产业新城科创先导区,清润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套水下作业机器人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清华大学雒建斌院士团队及超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武清进行超滑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于今年3月正式落户京津产业新城。
从清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清润博团队经过周密市场调研,最终选择落户武清开发区。这里聚集了多位实验室核心骨干成员,利用超滑技术研发和生产相关材料、部件和装备,满足航空航天、能源、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重大工程领域的迫切需求。
同样来自清华大学的,还有坐落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的天津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总部北京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清华大学医学院杜亚楠教授科研团队领衔创建,清华大学参股共建。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3D微组织工程技术,华龛生物推出了系列仿生3D细胞技术产品,为高校科研院所、临床机构、干细胞企业及药物研发企业提供创新性的3D细胞技术产品与服务。
“落地武清区后,企业迈进了高速发展阶段。”天津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公司生产的3D细胞微载体产品以克为单位出售,价格媲美白金,是国内首款可用于细胞药物开发的药用辅料级微载体。公司落地武清区4年来,已从建立之初年产能5千克,增长到目前的年产能50千克。
截至目前,武清区已拥有华龛生物等生物医药产业链企业240余家,在促进“京津研发,武清转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制药、医疗器械、生物制造等为主的产业集群。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武清区提速推进京津产业新城“新产业之城”建设,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各领域协同联动发展,以北交控集团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北京企业在武清找到更大发展空间,产能翻了数倍。
一块白板放进生产线,激光雕刻二维码、自动贴片、安装细小器件……在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电装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加紧赶制订单。
2017年,北交控集团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在武清开发区成立,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以前该公司在北京的生产车间面积只是现在的一半,到武清后不仅又购进一条生产线,还增加了设备。产能从每天制造几十块集成电路板,变成每天制造500块,翻了好几倍。目前这里生产的产品已经投用在全国近40个城市。”
今年,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正在投资建设武清低空经济科创园,随着“空路轨”综合测试验证基地等平台的全面启用,这里正逐步成为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空中交通、高速公路及智能网联等多场景、多控制体、高并发复杂综合交通系统的前沿阵地,为推动大交通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开启体验式科研与产业园发展新纪元。
细化创新主体培育,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源。截至目前,全区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推荐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950家以上,培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79家、雏鹰企业494家、瞪羚企业38家,科技领军(培育)企业累计34家,各类创新型企业数量均排名全市第二。
区科技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武清区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加速构建‘京津研发、武清转化’格局,用足用好京津冀高校院所集聚资源,完善‘自创区武清分园—产业技术研究院—众创空间孵化器—企业创新平台’多层次体系,落实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两个清单’对接发布机制,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对接合作,打通校企握手、成果转化‘两个通道’,助力前沿技术孵化转化产业化。”
本文系原创,转载须注明来源美丽武清
文字:姜硕 王娟
编辑:姜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