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备受关注的2023年度江苏科技大奖揭晓,其中265个项目获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详情
通过梳理发现,多个一等奖项目均是从零开始,如今技术水平领跑全球,部分项目已实现产业化。
⇩
为全球耳聋基因治疗“开路”
“这次获奖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激动。江苏成果转化氛围特别好,目前我们已经和复星合作开展落地产业化合作。顺利的话,明年年底或后年年初能上临床。”柴人杰说,2013年,他刚回国投身到与耳聋的较量中时,实验室条件相对简陋,顶尖的检测设备、尖端实验原材料很难采购到。这些年来,是国家、省市和学校千方百计提供科研支持,让科研人的信心和底气越来越足,这才有了如今的科研成果。
柴人杰至今仍记得第一例重度耳聋患者术后恢复听力的那瞬间,“患者是个孩子,当确认他可以听到声音的时候,我们本来想让妈妈说两句,结果妈妈一开口就开始哭,从头哭到尾,止都止不住。后来,患者父亲接过话茬,但也是基本说两句就开始感谢。那一刻,我发自内心地觉得我们这个工作做得很有意义,这不光是人民生命健康的问题,我们还改变了孩子的一生。”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是听障人士最多的国家,达2780万人。耳聋分为语前聋和语后聋。语后聋指言语形成之后发生的听力障碍,常由于感染、使用耳毒性药物、外伤、衰老及突发性聋等因素引起;语前聋一般指先天性耳聋,我国每年的新生儿中约有3万聋儿,60%的先天性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
“耳聋基因目前已确定的有225个,目前我们主要在OTOF基因突变上取得了突破,另外也有两三个基因在研。”柴人杰说,如今已经走出了0—1,如何更快的从1—100,让这种疗法惠及更多患者是接下来团队要攻坚的方向。“万里长征刚刚迈出第一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一定会坚定走下去。”
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肺癌,近年来一直是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第1位,严重危害国民身体健康。早期筛查、早期诊断、精准治疗是国内外医生不懈的追求。如何做到及时诊断、及时“根治”,又防止过度医疗,从中寻求平衡是个难题。
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陈亮教授带领团队突破了早期肺癌精准诊断和精准手术的关键技术,创立了新的肺外科手术体系,有效解决了早期肺癌漏诊和误诊率高、传统手术肺切除过多的难题,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以往我们受限于解剖复杂和技术壁垒,在进行肺癌早期手术时,肺叶切除是主流。但肺是不可再生的,左右肺一共就只有5个肺叶,切除过多,如果后续再有病变怎么办?”陈亮说,十几年前曾有位患者的肺部有一处很小的病变,属于早期肺癌。
当时的手术主流便是将有病灶的肺叶拿掉。可他心中始终觉得很可惜,患者的病变非常早期,切除一叶肺对患者的损失相对过大。“就是这件事,促使我下定决心研究肺段切除术,后来又跨越到肺亚段切除术。一个肺叶通常有2至5个肺段,一个肺段又可细分为2至3个亚段。如果能精准切除,对患者来说是件大好事。”
这并不容易。肺段的解剖变化万端,千人千面。不同年龄、环境、病变下的肺组织质地大不相同,这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风险。为此,陈亮团队联合高校研发三维立体模型,实现了肺血管、支气管三维模型的重建,“精确制导”肺段、肺亚段手术,可以为患者“量体裁衣”,进行精细的个体化手术。
陈亮团队建立的新肺外科手术体系可以做到“三个更”,即:切得更准,在三维规划和导航下,手术精准、高效,手术准确性明显提升、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切得更小,“以肺亚段为单位”的肺段切除术,明显减少肺组织损失,更好地保护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切得更好,主要并发症明显降低,减少肿瘤复发,远期肿瘤学疗效明显优于日本、美国,对于占比30%的位置深的肺癌、占比15%的多原发肺癌,以及心肺功能差、高龄的肺癌患者,传统方法无法完成,该体系则可以提供最优的个体化解决方案。
眼下,陈亮正积极在国内、国际推广肺段切除的新理念、新技术,编著了国内首部肺段手术、国际首部肺亚段手术专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是国内五大肺段切除术培训基地之一,“肺段切除术高级培训课程”为全球唯一获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认证的课程。
性价比16倍优于国外
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照峰领衔的“空间站低温存储装置高性能真空绝热板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十分不简单。从“问天实验舱”低温存储装置、南极“昆仑站”驻人科考试验舱等国家重大研制任务,到高铁、冷链和医药等民用领域,都有其身影,真正做到了“顶天”又“立地”,近两年成果应用累计新增销售超10亿元。
为了更好地开展空间实验,问天实验舱搭载了我国首台三温区、最低温度达-80℃的“航天冰箱”,在不到0.5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高密度集成-80℃、-20℃、+4℃三种典型存储温度。
如何让“航天冰箱”长期稳定在相应的温度?关键看“冰箱”内使用的真空隔热板。十几年前,陈照峰即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刚立项时,几大组件材料全部受制于人,购买价格也非常高。当时我们就想,‘我们中国人自己造!’”
历经无数次实验,陈照峰和团队接连攻克了新材、膜材、机器及成型工艺、性能检测等关键环节,最终实现从0到1的重大突破,形成从理论、原材料到产品,从质量检测到工艺控制的全产业全链条研发。做出成果后,陈照峰第一时间进行了商业应用推广,实现了产业化。目前,全世界真空隔热板产量70%以上都在我国。
“这要感谢省市和高校对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现在,我们的性价比已经做到了优于欧洲同行16倍。”陈照峰以问天实验舱的“航天冰箱”为例介绍,如果按传统的保温材料去打造,那么“冰箱”里面只能够存放1瓶矿泉水体积大小的实验用品,远远达不到设计需求。而采用我们的项目材料装置后,由于导热系数是传统真空绝热板的1/5至1/8,“冰箱”六面墙壁的厚度可以大大减薄,仍以矿泉水为例,存储量可以达到384瓶。
谈及此次获奖,陈照峰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能辜负大家的肯定,“我们还要在材料、工艺方面深挖,在保障隔热效果的同时,想办法把现在的384瓶存储量做到更多,让成果更多应用到国家重大工程上、用到百姓生活中。”
内容来源丨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封面图片丨汪春
编辑丨吴一唯
校对丨祁灿灿
责编丨陈新洋
点赞+在看
分享小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