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泉揭秘:太极拳技击与养生的区别

文摘   2024-11-12 19:01   湖南  
现在流传下来的太极拳 , 是一种混合的拳架,内容非常丰富。若经常锻炼,若经常锻炼,对身体却有很大的好处。

凡是练习太极拳的人,都有一定的要求,因要求不同,所以练法也就不同。例如:养生和技击这两种不同的要求就有两种不同的练法。在练习时必须把这两种练法分清,否则就会在养生练法中求技击,或在技击练法中求养生,这样练下去不但达不到要求,还会起到副作用,走向歧途。

 


所以必须把以上七步练习方法和步骤练精通,才可能逐渐认识到这两种不同的练法。
明确了技击与养生两种不同的练法,就会知道怎样是伤,怎样是养。把养和伤分清以后,还需要考虑本身体质的强弱和是否患过慢性病以及病的类型,就是说要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练法。
在练习养生拳架当中如果还有技击的身形、手势,本身的内劲即神、意、气就得不到舒适通畅,内气就得不到增长,达不到养生的目的。技击的拳架如果没有充实盈满的内劲配合,技击的手势就得不到轻灵变化、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就说明技击与养生是分不开的。但是在锻炼时,要分清练习方法,然后再混合到一起,才不致有伤。
为什么拳架套路中没有把养生与技击分开来学,要知道在练习时,一动之中就有与技击与养生的练法所以必须先动了理论,自己在练习中去分析,只有在练习中去摸索,才能得到。
太极拳的门户虽多,内容却都是在讲究阴阳相济之理,各派拳架姿势虽繁,归纳起来,不外乎养生,技击两种。养生拳架求得是知己之功,技击拳架求得是知彼之功。



技击拳架与养生拳架的不同要求:

一、 技击拳架的开手要小,要求小巧灵活,身手相合。养生拳架的开手要大,在求舒适开展,以身带手。
二、 技击拳架要求螺旋,侧面向外开手,练的是球心,求得是钻翻劲。养生拳架要求圆活,平面向外开手,练的是球皮,求的是松沉劲。
三、 技击拳架是小换腰,要求实腿能抬,走架时如脚踩荷叶。养生拳架是大换腰,移动重心时,要虚实分清。

养生拳架的练法:

大家应该知道,现在流行的太极拳架的每一个姿势动作本来都是应敌之招。在理论上也不外乎如何使用招和术而战胜对方。所以通过一个时期的练习,便自然走向技击的途径,就失去了养生的意义。太极拳这套技击的套路中也包括养生的一面,要想在技击的套路中找到养生的练法,就必须把养生与技击两种不同练法分辨清楚。否则,就不能达到练拳的目的和要求。

养生的练法要注意两点:

第一、在思想上必须明确自己是养生的拳架,因此不准带有丝毫应敌的思想,否则就不可避免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技击的练法。
第二、在练习套路时,在外形上要注意每个姿势都要不追、不贪、不过、不散。如果违背了这四种要求,就会使姿势走向极点或失中,使肢体停滞不通。拳谱讲:每个动要不即不离。就是说每个姿势不要做不到,也不要过,运行时就能防止停滞。培养内功必须使神、意、气内含、不外散,在内气配合姿势的开合时,注意不要因姿势的开合使内气波动太大,在任何姿势下,要始终保证内气的舒适自然和动静自如。拳经讲:静中触动动尤静就是这个意思。还要注意久动生阳,阳尽必伤;久静生阴,阴尽必虚。所以一定要动静皆宜,阴阳相济,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在运动中要虽动尤静,舒适自然,严格按照养生拳架的练法。才能有益无损。
养生拳架是为了健身,所以,练拳时一动一静都比必须合乎养生的要求,决不允许把技击的身形手式掺杂其中,养生拳架对身形手式的要求是全身上下、左右、前后都要松沉圆活,也就是全身要有球形的感觉。练拳时凡是开手,都必须以平面向前,神、意、气向四周膨胀,但不能许超过球皮以防外散,要保持开中寓合之意。凡是合手,球形要缩小,神、意、气要收敛,但不得萎靡不振,要保持合中寓开之意。总之,每一姿势在运行中都不要离开圆形,要求做到前进、后退皆能旋转自如。在姿势变换时,球的大小可涨可缩,但不可失去圆形产生棱角。这样练习,内气自能舒适自然,不受姿势变化影响,不会憋气,就可达到健身目的。

 

技击拳架的练法:

首先,要把技击的姿势学会。技击的某种姿势体现的某种劲。例如:掤的姿势要用掤劲。捋的姿势要用捋劲。利用各种姿势按照八字诀的要求,把八种学会,然后在练拳当中,通过肩、肘、腕、手任何部分都能随机应变,灵活使用这八种劲。所谓八八六十四手是对八种劲的灵活使用。在运动拳架时必须使这八种劲通过身形输出手外。在变换姿势时,再把输出之劲接回来,以免伤气。
技击拳架是为了防身,所以在练拳时一招一式都必须合乎技击的要求,同样不可把养生的身形手式掺杂其中。技击拳架的练法中有一种是架式强硬,用劲明显,出劲较直,将本身已练出的有力的劲,从劲源贯串与手,动作虽有转动,且能内外一致,将实力用于技击。这种练法较古老,偏重于实,以年轻人学之为宜。但若要提高,还需有一个入化阶段,即要在虚的方面下一段相当长的功夫,才能达到化境。另有一种练法是在架式上用劲明显,出劲较直,而无转动和内外一致,变换较迟,只在招上用功夫,在术上不作要求。持这种练法的人,多为练过长拳而后该练太极拳者。他们往往把长拳的练法和用法结合着太极拳的理论而练,成名者亦有之。而于在练习拳架时,把拳架练成大或小、高或矮、长或短、快或慢、硬或软、开或合,或者从拳谱理论中,选出某一项,作为用功的途径,特别下一番功夫,练出一技之长,这只能算是太极拳全面发展中的一项,不足以单独称为技击拳架的一种。



技击拳架对身形的要求

练习技击拳架,要做到沉肩坠肘,气沉丹田;两膝微曲,松腰松胯,全身肌肉放松,两足平踏实地,下盘要稳固,但不许蹲桩,便於脚步移动的轻灵,还要含胸拔背,胸口对着膝盖,在移动重心时,胸口也要找准膝盖,立三关,顺项贯顶,开档,垂尾闾。移动重心时,裆劲要随时调整。在发劲时,裆要往上吊,要手足相合,肘膝相合,肩胯相合,变换姿势要小换腰,平送腰胯,实腿能抬。走架时如脚踩荷叶。

技击拳架对手式的要求

双手在前,形如螳螂,以保护自己中心,手指尖与头顶相平,肘与肋平。要求手能护头,肘能护助,肋能护腰。这就必须开肩窝,松膀根。练拳时,两手不得用力,否则就达不到轻灵。
要明确手是手,腰是腰,要截然分开,不能合在一起,每一个姿式的开手虽然小,但意要大,出手的方向要开展,开始时,距离身体要近,但不能贴在身上,要从中心出手。然后以肘送手向前开手,眼神随手走,出肘要与肋平,以使腰劲蓄足。

开手的身形手势

开手时要有开手的身形,除符合上述对身形的要求外,还要节节贯串。发劲时,全身手、足、肩、肘、胯、膝、腰、神、意、气,全部集中在一个点上,全力向外发劲。
同样,开手时要有开手的手式,除符合上述对手式的要求外,并要从侧面向外开展。

合手的身形手势

合手要有合手的身形,除符合上述对身形的要求外,还要全身放松,向四周转圈。
合手要有合手的手式,除符合上述对手式的要求外,还要先错手再合手,以防把对手的劲引到自己身上。
技击的身形手法歌诀
1)手式如刀锯,身形似猿猴,进退无定形,全在当中求。
2)手无定向身无形,动中求静是万能动开静合随机用,混元一气是大成。
3)手如刀锯身入猴,辗转跳跃不停留,千着变化中心在,全在一接点中求。
4)手无定向身无形,身手配合自然灵,手无定向非乱动,身无定形是不停。
5)拆手分劲是真传,拆手并非用招揽,分劲原为求配合,听懂彼劲是根源。
6)拆受分劲是神奇,身形手式似若非,若在招中求下去,难得术中化为空。

 


懂劲

要能掌握知彼之功的要求,就要学会“懂劲懂劲是练技击的一个主要阶段,是知彼之功的起始。懂劲指的是在于对方接手时,通过与对方的接触点,听出对方发劲的劲端,也就能同接听到劲源。这是学习懂劲的入门之道。接触点可分为中:力点、滞点、停点、滑点、倾点。
接手时,对方有计划、有目的、主动地、有方向地向我发动,不论对方发来的劲是有形或无形的;是带着功夫或只是手式;身力大或是力小;是突然的或是渐进的;是乱动不停的或忽隐忽现的等等,以上各种发劲的方式,大部分是在对方身体中都有一定的劲源。这种发劲用招的多,用术的少,其接触点均可谓之点。接此力点时,必全身松开,不要受对方力点的影响而使本身僵滞,必须轻灵变化,徒眼要活,接劲要果断。要从接点把对方劲源听准,由侧面击之,若一击不中,可接连两、三击、一击要比一击紧。若在出劲中有不适处,及时松开,另换姿势接,如新接。
对方在处于被动不得已情况下,就会反映出各种点,如滞点、停点、滑点、倾点。这些点在人的身体中是没有劲源的。揉手时,若遍到以上各点。因其没有反应力,很难借用,因此,发劲时要严防产生对手的重力和自然倾斜力。

手、腰、肘、腕的用途

手:
手为腰的前导,如同蟋蟀的两条须,负责听劲。要求轻灵松软,听从腕肘指挥。一旦得机得势,便为腰劲指出方向,两手和对方接触时,永远是螺旋劲前进。
腰:
腿是手的后援。在任何情况下,腰劲都要蓄足。一旦前手指出方向,腰就能及时发劲,同时,腰还要能提膝提胯。
腕、肘:
腕肘是腰的护卫,负责封门,保护中心不受对方侵袭,应付对方强力。如对方强力特大超过腕部应付能力,则腕一动即可甩开不要,对方必然因此失。如遇对方实劲(真硬功)反应后,迅速听清对方重心,并随其反应使对方失中,如对方反应为局部(假硬功),则要继续引放,防止对方趁机入侵。注意切不可用腕肘去侵袭对方,否则自身必被对方顶起失中。

静中求松法则

先梢后根

一般讲放松,指的是全身放松。但是全身如何放松?放松到哪里?所谓放松,不是为放松而放松,是要把腰劲放松出去,送到对方身上去。腰把腰劲送出去,腰必须放松。松腰,前胯先要放松:松肩胯,腰膝先要放松;松膝肘,手腕、脚脖先要放松。由此可知,要全身放松,就要先从梢部放松;先手腕脚脖,再膝肘,后肩胯,做到了这些,腰劲自然能通过接触点松沉到对方身上去。

动中求松法则

练拳时侧面向外开手,揉手时以侧接侧。
在运行拳架时如何保持全身放松,就是要做到在开手时没有平面,每一开手都是侧面向外,这样梢部永远是松的。要揉手时,不用平面去和对方接触,而要用自己的侧面去接对方的侧面,自然周身放松,轻灵圆活。

招与术

技击原为应敌致胜之用,用时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招,一种是术,合起来称为“招术

招:凡是招都属有形,是在后天强力的基础上,用种种不同的招法应敌致胜,近似长拳技击之法。一般是用某个招法控制住对方某种身形手式,或是某种强力。这都有形可见,是以自己的外形制敌外形,谓之招法。
术:凡术属于无形,是一种内功,是本身神意气的化合。凡是用神意气胜人者皆属内功,属于术法。本身经过锻炼,充实神意气,再用意、气侵袭对方的内气,进入对方体内,达到侵袭目的。
因此,技击拳架练到一定程度,必须要拆架子,也就是要把“招与术内功与外形拆开来讲,以便能使学者明确求的是什么功夫,在练拳时求的是招还是术,是内功还是外形。当然应敌时招与术,内功与外形是密不可分的。术是招的后援,招中必须有术;招为术开门找方向,术中必须有招。外形若没有内功指挥,必然无法取胜;内功若没有外形运转指路,也无法发挥威力。
总之,要明确,拳架是将前人的应敌之招编制而成,这些招都是前人用过,证明能胜过某招的招式。但是,这些招,只是外形的应用,是定型的单纯的招,不一定能完全适合应敌之用。因此,必须招中有术。术是内外相合的功夫,内气与外形结合起来,贯串到招中去,这就是招中有术。由于术是本身神意气的化合归一,用到知彼之功中,这个术,就是灵活的、变化无穷的、随机应变的,能应敌变而变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此,在练习拳架时,既然明确了用的是招,就应在招中求术,且不可在招中再求招。

技与击

老师祖为了适应学者需要,把太极拳养生和技击的拳架以及身形手式予以区别分开,其中养生之道普遍传下来,而技击之道只传给子孙和少数徒弟。所以后辈真正得到技击之道真传者,除杨氏子孙外,确实不多了。
技与击必须分开来学,对这两个字的意义,功能和用途,要有准确理解和相当功夫,还要通过长时间的实战,久而久之,经历越多,越能体味出其中奥妙,增加功力。

技者,技巧也,技巧是“懂劲彼阶级神明的一种表现,必须在懂劲基础上通过不断研究熟练使用才能求得。技巧是功夫和实战的结晶。技巧的运用是无止境的,其主要功能是要解决与对方一接手时所产生的问题,接点不接面。
在与对方接手时,要接点不接面。面就是对方出劲的面积,点就是对方出劲的集中点。不论对方所出劲的面积有多大,它必然有一个集中点,该点就是对方的中心。重心集中点,是对方的实点,也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点。我们要用自己的虚点去接对方实点的侧面,并及时把本身功夫渗到对方的劲源处,或引或擎,均在于此。所谓引,就是顺对方来劲的方向,引向自己的空点,使对方出劲落空,陷于失中状态。所谓擎,就是在当对方所发出的劲落空一半时,向其实点的侧方击之。此时应注意,不要让他完全落空,(因)为完全落空就无法借力了。此即拳谱所说“引起彼身借彼力
总之,一接手,先应使对方不合适,继而失中,如果在接手时,对方不给我们所要的点,或是变化非常快,可任其自由自在的去变换,不要追随,等他再向外出劲时,重新按上述点接点的方式接手,用自己的虚点去接对方的实点,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一、对方既不容易听出我方发劲的点,即劲源,又不容易听出我方劲的方向。
二、不容易引起我方自身的失中。
三、不受对方来劲的欺压。
四、对方向我方进击时,找不到发劲的方向。
可见接点不接面优点多,但是难度大,须有名师指教,自己也要下苦功夫。如果只根据个人所好去用,势必偏差丛生。接手的问题,乃是练拳一生的结晶,既要求具备知己之功,也要求具备知彼之功。接点是在懂劲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接点必须渗入。渗入的深浅,渗入的时机,是否能渗入到劲源处,是否能影响到对方的失中,这些都要很好的解决。起码要能引起对方感到身体不合适,此时对方找到的合适就是就是对方的中心,因为对方从不合适中找合适,自然会把他的中心送到我们手中。这时正是出击的时候。但要由接点渗入到对方劲源处,是要具备劲渗透劲功夫的,功夫纯熟后,还要把渗入的功夫由向劲源渗入而进一步向劲端渗入。也就是说接梢也能渗入,这样才能达到轻灵变化的境界。

 

接点不接面

汪永泉老师曰:注意在与对方接手时一定要点不要面。就是说接触点的面积要小不要大。如果接触面积大,很容易把拙力使出来,就变成了力与力争,给发劲造成不便。如果接触点小,对方不易听出自己的劲源,而自己却要在这很小的接触点用自己的手势听懂对方的劲源,问通自己去劲的路线,再把输出之劲渗入到对方的体内,加以控制,对方必然不适。这是准备发劲的第一点,叫做影响对方。

当对方感到不适,必然要用力作出反应,这是可利用对方所反应之动向,顺其来势,加以牵引使之延长,控制对方,使它失中,这是准备发劲的第二点,以上两点在发劲前必须做到,然后才能发劲。

一接点中求

与对方一接手,要接点不接面。接触的面积越小越好,在这非常小的点上,要听出对方的劲源,也就是自己要击发的落点。由接点到落点这段距离中,要把自己的巧直接贯通,并要通出方向。
这时要注意对方的发劲,若感觉到自己贯通出的劲在对方身体中遇到障碍时,就是对方的劲正在运作。有几种情况:
一、在接触点上,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尚未发出时,则应当用自己的侧近击对方的劲源。
二、若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力已发出一半时,则应当把对方的劲端引向自己的虚点,使对方失中。
三、若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已完全发出时,但并不影响自己的中心,则应当错开对方的劲头,由实中找出对方虚点,把自己的劲贯通到对方的落点而击之。
为此,必须做到:灵机于手、灵活于腕、劲发于肘。这样才能懂劲,才初步具备和对方接手的条件。

灵机于手

於对方一接手,在这很小的接触点上,在极短的时间内,要听出对方的劲源。若接的点不合适,要及时变换,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点,也就是能贯通的点,谓之懂劲。

灵活于腕

腕要与手协调一致,听出手接的劲合适与否,判断要或不要。如果不要,腕一动,把对方的来劲引向其它方向,使对方失中。谓之化。

劲发于肘

要用肘给腕、手做后援。手若问通路线,肘就要及时把劲输到手:腕若把对方击来的劲头化开,肘就能及时出劲还拳:若腕一活把对方的来劲引向虚点时,肘就应及时配合去路,引出方向。

一接点中求歌诀

上下含于内,往返在其中,
漂浮求奥妙,混元易理通。
接点不接面,接面两不便,
偶遇面碰面,及时松开变。

点劲原理

点劲原理最易解,如同竹竿点圆球,
点得球皮混无转,难得球心莫追求。
欲得球心不非难,刺破球皮球难转,
球停自有重心在,再等球动刺位还。
点到重心要漂浮,听出彼劲是要求,
点劲原来为懂劲,一切全在下手求。
下手得点如新接,变何方向要识别,
要何点法须慎重,变换虚实要灵活。
点劲
虚点不过腕,实点一贯串,
点到重心时,换点位不变。
点劲如针刺,刺皮不刺骨,
皮骨本相连,刺骨皮自堵。
点劲若遍千斤重,点位不移待敌动,
敌动虚实必自露,扭转方向返回刺,
再次仍过重心时,屈指引起加弹刺。
点位
面中寻点点有面,面中点,点中面,
面中得点待敌变,点中遇面即时断。
点劲一发如闪电,断劲严防面碰面,
若能一接就是点,屈指引起再点断。
面中点,点中面,面中有点点有面。
面即点,点即面,点面混合不须换。
点变面,面变点,悟透点面理难辨。
由面变点是神奇,变得对方无所依,
纵让你能千著变,此时也难在转换。
点是螺旋的结晶,面是意气的边垣,
若在外形求下去,枉费功夫莫猜疑。
击即打也,当发现对方劲源后,必须使用粘连劲,在粘随情况下一离,也就是一断,这一断很重要,拍劲,断劲都由此产生,断开以后再回去。

击劲

击劲分五种:(一)问送、 (二)断拍、(三)点断、(四)弹劲、(五)冷劲。这五种劲互有关联。
汪永泉老师论发劲:
太极拳发劲有两种:
一种是静发,又曰定发。
一种是动发,又曰活发。
定发:定发是以对方不懂脚步谓之定。学发劲必须先学定发,定发乃学发劲之基础。
定发有五种:(一)问送劲、 (二)断拍劲、(三)点断劲、(四)弹劲、(五)冷劲。
学揉四手时必须先学掌握对方的旋转和开合的内外相合,方能懂劲。
初学发劲者应先学问送劲,再循序渐进。因为问送劲是学习各种发劲的基本功夫。

(一)问送劲

汪永泉老师谈问送劲:
试用悬挂之古钟为例,因钟的中心有一条垂直线,下有钟锤可以旋转。钟线可以上下纵伸。因此用此例代替人的身形而说明之。下有钟口即是胯圈;上有钟蒂即是肩圈;中有腰圈。现在把垂直线分成五段,即五点示图和说明如下:(以上只是为定步揉手而言)
一、钟内钟锤的垂直线分为五点部位和名称如下:
二、各点的性质和作用如下:
三、点和点得互相关系和变化如下:
四、点和点相连
五、垂直线仍生孤,但孤线松软应如何问发? (原文是孤)
六、接触点部位的变化及路线方向:
七、接触点必须掌握分清敌我,若有变化时怎样掌握如新接:
八、三不打

(二)断拍劲

汪永泉老师曰
断劲的意思是断开、不等于离开。故拳谱讲要“劲断意不断,断劲必须是在粘黏连随的基础上开始断劲。断劲的距离只许在中指尖与中指根之间产生断劲。例如发断劲如投石,断时形势好,故发断劲时往往带有拍的意思。所以拍到他身体上不允许伤皮,而要伤内。

 

(三)点断劲

点断二字紧相连,其中奥妙仔细研,
灵活应用须口授,学通点断是真传。(编按:点劲参前章)
汪永泉老师曰:
因拍劲影响他的内气,他必有反应。要借悖反出之劲的方向,顺其来势和去路吸引,谓之断吸和断引的手法。还有用手段憋住他的内气,谓之断截。断劲如断得机得势,如要发劲还必须用手法一动,找出他的缺点而发之。
断法有各种情况:

1、断离

点劲在接触点证上一离。这一离要求在末离之前,必须把点劲渗入到对方身体各部份,突然一离,使对方感觉一空,必然失中,此即“劲断意不断

2、断吸

在对方发劲前,根据对方来劲的方向,用断吸将他要发出的劲全部吸出,只是把对方的劲吸在手中,含于掌心。

3、断引

把对方要发出的劲,引向空点,要在对方劲端之前引之其实延长。在断引时,随时都要控制住对方。

4、断含

5、断移

6、断分

7、断截 

汪永泉老师曰:还有用手段憋住他的内气,谓之断截

8、断拍

9、断弹

10、断冷

11、断发

(四)弹劲

按字意解释是在用时要要(衍一要字)先有蓄力,而后弹出。弹劲要有弹簧力。弹劲是在姿势被动,不得已时突然弹出。要有力,但是要伤皮不得伤骨。弹劲必须要带动中心。

 

(五)冷劲

冷劲属于击劲之内。发冷劲是突然的,是在对方不得已和不能防备之处突然击之。发出击劲时到对方身体上不伤皮肉而击到内脏,使脏腑损伤。若击到四肢上,使外边不伤而伤骨髓。但是,自己在身上多偏于用手背发击冷劲比较顺利,不可轻易用之。(例如用手击豆腐,只许豆腐碎,不许豆腐倒)。

平劲

平劲分实平、虚平两种

1、实平

实平是有形式的练习,在练习拳架时,每一动作,由起式,运行到姿势的终点,都要以平为主,不论身形手式和姿势高低,都要平线对准要去的方向。这是有形的平线,谓之实平。

2、虚平

虚平是无形的,一切都是假设的。在练习拳架时,每一个动作的外面都需要有一个假设的平点:随着姿势高低和转动,在手外也都要有一个平点。手和平点当中是意,即似接非接,似连非连,忽隐忽现。主要是要把平点放到虚点上去,不要让平点碰到实物上,因此平点必须轻灵变化,但平点虽轻,却要无坚不摧,使出要有力。

平劲的使用方法

1、平引

手得到平劲后,听出对方出劲的方向,“顺其来势力,引之使延长不要使对方劲力完全落空,手中掌握的平劲,应保持存在不变。

2、平纵

手得到平劲后,听出对方出劲的方向,在对方劲端处,用自己本身平劲,旋迥逆流,朝对方劲源击去。

3、平横

手得到平劲后,听出对方出劲的方向,在对方劲端处,用自己本身平劲的方向引之。
4、手得到平劲后,要时时掌握住对的劲源,随时寻找进击对方劲源的机会。去的时候,竖起自己的手肘,变为立圆就能发放出平劲。
手得到平劲后的击引放松击引

若遇到对方掤劲的浮点上涨,必须击引手法,为了保持接触点轻重适宜,以不失平劲为要。必要时可将平劲位置变更(如新接)继续平引。


放松

若遇对方双手松放下后沉,最容易失去平劲。必须根据对方未下沉前的平劲位置不变,仍继续向原平劲的方向推进。此时对方下沉之劲会自然反应向上接手,我方就可把平劲位置移动(如新接),再向原平劲的方向放之。
 我练站桩功的体验---浅谈呼吸,用意和放松/妙光--转自天下武林20100329日 20:20我平时常练的是混圆桩和三体式,在练功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练功的深入,走明师访高友,自己努力实践印证,问题得到了解决,功夫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当然以后还会碰到新的问题也需继续努力。这里就我的一些体验谈谈我的看法。

关于站桩呼吸:

我认为呼吸必须和顺,舒适自然。何为和顺,呼吸顺畅,轻,绵长,缓,不憋气。初练站桩时,由于身体松不下来,且有一定的运动量,呼吸会加粗,急促变快,有时身体紧张易造成憋气。随着日复一日,练桩时间的增加,身体机能适合了此练功的静止状态【其实这也是动态的,相对运动态势而言】,渐渐松下来了,呼吸自然会变长,变细变匀。此时呼吸平和自然,气功上叫文火,重在温养。

关于用意:

意想不可重。师言,用意有念头就好了,老想着它就错了,也是执着相的表现。对练功有害无益。练功用意要专一,即排除杂念,一心不乱。我是用数息法,观想法二种方法。感觉初站时以数息法较能入静,站到后来用感觉身体内部变化来调节较好。

关于放松:

在站桩练功时,用意诱导,调节和保持身体肌肉松驰不紧张,除为保持外形架式自然有度,骨节对准外,绝不可用一丝力在身上,否则就形成僵力,努力。初练时身体易发紧,越想松越松不下来,此时我们就应调整呼吸,务必使气和顺,用意想将紧处打开,松开。随练功时日增加,自然身体会放开松开,渐入佳境。当然用意必须在有和无之间,所谓‘自然而然之意。
练桩常有沉重感,胀痛感,疲劳感,酸麻阵颤温热等感受。有人说这是换力的表现。我认为此是练功正常的反应,随练功的深入,会反复出现,不去强求就是了。
身松,呼吸,用意是站桩的三个重要方面,气息和则百脉通,心静下来则身正,身正不紧张不憋气则气息和顺,相反意重则失于自然,强化和加重意念反而会使人精神疲劳,心烦气燥,不利于进入功态长功夫。这三者是互相作用的,要以轻松的心态去练功而不是我要练功,当作业来做。
练功后,可以达到丹田暖和,气血活泼,精神愉快,精力过人,身体强健,体能耐久,胆气壮大,反应灵敏,周身和谐。这些都是内功上身的表现,掌握意的运用,呼吸和放松,持久练功,必有收获。


太极拳学习指南
点击关注,获取太极拳名家视频教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