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陈洋:10年3万人,户外版的“抓娃娃”进行中

文摘   2024-09-07 23:21   北京  
陈洋(户外老爸

他从事户外三十余年,其中10年专注于青少年户外教育;
常年带青少年登雪山、走沙漠、闯海岛,用户外教育激发探索欲;
也频繁进入校园,教孩子们消防、地震、防身等安全防护常识。

他的每一次出发,都是对一部分孩子的心灵塑造之旅,
致力于让青少年适应各种环境,提高生存、协作和社交能力;
变得更加快乐、自信、勇敢和抗压。

他认为,户外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他呼吁家长“多放手”,让孩子充分发挥潜能;
他希望助力更多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抓娃娃》是2024年一部票房黑马电影。据统计,截至9月5日,由沈腾、马丽主演的这部电影,上映仅52天,累计票房已达32.73亿。

《抓娃娃》大卖,绝不仅因其喜剧表演形式和沈马二人的精彩演绎,更因电影戳中“如何成功养娃”这一社会痛点,从而引发大众的广泛关注。


在“如何养娃”的问题上,《抓娃娃》中的富豪夫妇在大儿子教育失败后,对小儿子采取“穷养”逻辑,费心竭力地营造”穷养”氛围,进行“吃苦”教育。

而对于”吃苦”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陈洋,网名户外老爸,常年从事户外教育。在他看来,片中的“吃苦”只是家长硬生生营造的一种背离真实的家庭环境,其本质是对孩子的变相控制。真正的“吃苦”教育,应该是针对孩子性格和心理的磨练,使其成长为独立自主、勇敢坚韧又具协作精神和解决各种问题能力的强者。而户外,则是给予这种能力培养的绝佳场所。


“我觉得,片中的小儿子比较可怜。因为他从小就缺失了孩子应有的那部分欢乐,一举一动都被家长牢牢地控制着,感觉就像一个被操纵的木偶。”陈洋说。


更能引发陈洋共鸣的,反倒是片中的大儿子马大俊。他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逐渐变成父母眼中的“废柴”。后来,他勇敢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完成一座高海拔雪山的攀登,并喊出那句“我不需要你看得起我”



“成功登顶后,他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证明自己是可以的。”陈洋说,“他也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自信和勇气获得很大提升。”


这就是户外教育的意义所在。


虽然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社会愈来愈“内卷”,不仅成人之间的竞争压力近乎白热化,连孩子之间也日益显著地感受到竞争压力,促使家长们在追求高学历的“鸡娃”道路上一路狂奔,却忽视了孩子在心理、性格等精神方面的成长,导致许多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抗压能力,除了对家长、老师的依赖程度过高,更严重的是,在挫折面前格外脆弱。

“比如有的孩子8岁了,家长还在喂饭,衣服都不会自己洗,只要把学习做好就行。”陈洋说,“其实,这种孩子就是欠缺独立性,没有自理能力。”


在户外教育的场景里,没人包办孩子的一切,只能依靠他们自己。

“当孩子独立面对较大的困难,只能靠自己。一旦成功(解决问题)以后,他心里的成就感会非常大。孩子是需要被肯定的。”




01

从户外救援转向户外教育


1977年出生的陈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户外领域,在探险的世界里尽情探索。伴随户外探险技术能力的提升和经验积累,他的兴趣开始转向户外救援。


随着救援业务深入,陈洋却感到更多的困扰——发现自己能救的人非常有限,内心饱受“无力感”的折磨。

“我老是问自己,为什么这些人会陷入危险的局面?我得出的结论是,很多人欠缺基本的户外常识和自救技能。”陈洋说,“所以,到了后来,我就想把安全自救的知识和技能教给更多的人。”


很快,陈洋又遇到新问题,尽管他努力去教,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中国探险协会会员陈洋接受《牛人》栏目专访

“我发现,成年人的心理比较固化,会本能地抗拒和排斥。”陈洋说,“他会觉得,你教的这个(困境),我又没遇到,不愿意主动去学习。”


于是,陈洋把目光转向青少年。


“孩子比较好学,什么都愿意尝试。”陈洋说,“无论什么技能,你教他的话,他真的非常有上进心,会不断地去学习。”


当然,除了孩子的可塑性强之外,青少年户外教育的必要性才是陈洋最终选择深耕这一领域的根本动力。


在陈洋看来,身处这个超级内卷的时代,无论家长还是学校,基本都是让孩子围着学习转,缺少让孩子内心变得强大的教育——比如教他们如何摆脱依赖、如何变得勇敢、如何提升社交能力等。

陈洋培训的孩子   图源:中国探险协会会员陈洋

这些能力,不仅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好地面对当下的挫折和困难,还能帮助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以后进入社会,这种能力是非常需要的。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其实就是因为小时候欠缺这方面的锻炼。”陈洋说,“通过与老师、家长们交流,我们都认为户外教育能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因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孩子都很难学到如何锻炼独立性和提高自信心。”




02

户外教育让人“无法自拔”


踏入户外教育领域,让陈洋体会到什么叫做“无法自拔”。看到孩子们在锤炼中成长,他的喜悦无以言表。

众所周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户外教育也不例外。陈洋认为,4岁到12岁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关键阶段,要对孩子进行户外教育——做户外版的“抓娃娃”,则要抓住4岁至12岁这一黄金年龄段。


“我们古代有句话叫做'3岁看老'。其实我觉得这句话不完全对,只能说3岁会看到一些性格。”陈洋说,“4岁到12岁之间,你却可以去改变他。如果你不把他性格的缺陷弥补过来,一旦他过了12岁,性格(已经)逐渐形成,再想改就难了。”


为了充分锻炼能力、塑造性格,陈洋和同伴为孩子们打造了不同的户外教育场景,比如“荒岛求生”、“雪山攀登”、“沙漠徒步”、“野外横渡”、“户外骑行”和“冰雪挑战”等。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户外体验中,孩子们逐渐学会了独立、勇敢、自信和坚强。


最开始,有的孩子胆子很小,见到蚂蚁或蚯蚓都会尖叫。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陈洋和同伴会想办法针对性地锻炼他们的勇气。


比如,抓蛇给孩子们看,甚至还会让他们用手摸,亲身感受。


“很多家长给孩子传授的是'蛇很可怕,你要躲远一点'。”陈洋说,“我们的目的是让他们别一开始就对(自己)还没有尝试过的事物说'不'。”


再比如,在沙漠里发起沙蜥挑战——先让孩子们抓沙蜥,再把它含在嘴里。


沙蜥挑战   图源:中国探险协会会员陈洋

起初陈洋只是出于好玩,将温顺的沙蜥含在嘴里,一些同行的家长看到后,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试一试。于是,这个游戏竟然成为陈洋组织的沙漠徒步户外教育的“固定节目”。


“只要我们抓到沙蜥,都会有这样一个小的尝试,把沙蜥头部轻轻地含在嘴里——因为它不会挣扎。”陈洋说,“愿不愿意去尝试这个其实比较安全的动作,其实完全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有些孩子愿意尝试,也是跨出心里的一个坎,勇气也就会提升。”


迅速完成挑战后,所有人必须将沙蜥放掉,从而培养孩子们保护动物的意识。

陈洋也会尝试,让穿得很少的孩子们,在黑龙江漠河的冰天雪地里对着镜头做各种动作,然后开心地喊出自己的“豪言壮语”。


冰天雪地里的开心   图源:中国探险协会会员陈洋

对于这些锻炼勇气的方式,有些家长刚开始不太理解,认为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其实,这恰恰折射了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作为从事户外探险三十余年的专业人士,陈洋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孩子们做的所有挑战,带队教练都提前策划,进行认真甄别和实测。


“我们的教练必须要保证孩子的安全。这十来年里,我们是零事故,没有出现过大的事情。”陈洋说,“我们会提前预判潜在的安全隐患,尽量规避风险;在可控制的范围里,我们再去设置相应的挑战。”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孩子们锻炼了勇气,增长了技能,变得更加自信、坚强。

“其实说到底,我们就是想通过户外教育,教给他们一些新的知识,培养他们勇于挑战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不再那么害怕尝试。如果孩子能变得勇敢和坚强,那他未来进入社会以后,就能独立面对困难,甚至是以前觉得根本跨不过去的一些坎。”




03

路漫漫其修远兮


除了勇气之外,户外教育的另一核心作用是教会孩子如何独立。


有一次去海岛,教练教孩子们编求生手环。本来很简单,但有一个孩子动手能力很差,怎么都编不好,一着急就哭。

“就因为这一点小事,他就在那里哭,怎么劝,他都哭。”陈洋说,“那时候,我就知道他的性格有一点问题。”


后来,这个孩子又参加了陈洋带队的几次活动。每一次,教练都会悉心引导他,慢慢地,孩子开始学会独立做事。

其实孩子就是这样,你让他去做,逐渐他都能做好;你不让他去做,他可能就永远都做不好。”


在“3天徒步腾格里沙漠五十多公里”的挑战中,这个孩子更是完成蜕变,让陈洋刮目相看。


实现蜕变的孩子   图源:中国探险协会会员陈洋

挑战过程中的一天,孩子们要从上午9点走到晚上9点,徒步行程达25公里。当时是10月份,早晚都很冷,这个孩子没有退缩,全程跟着陈洋走。


途中,陈洋问这个孩子:“你累不累?”


他说:“累!”


陈洋又追问:“休息不休息?”


他说:“不,我要坚持!”


在陈洋看来,这是孩子们在经历户外的锤炼之后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他本来是一个动辄就哭的孩子,经过户外锻炼,他让自己的内心慢慢变得坚毅。他觉得,我就是要坚持下去,我不会随便退缩。”陈洋说,“那个沙漠挑战就连我都感觉走得很累,但他却坚持下来了,非常难得。”


除了培塑勇敢和独立之外,户外教育还会在挑战中创造其乐融融的氛围,让孩子们学会互相帮助,学会协作,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交和团队合作能力。


当然,对参与户外教育的孩子来说,真正开心的瞬间,依然是完成挑战的那一刻。完成挑战,意味着历经艰辛、收获成绩,是收获到真正的幸福和成就。


说到这里,陈洋回想起自己带一批孩子登四姑娘山“大峰”的经历。

四姑娘山的大峰,海拔高达5025米,在攀登高海拔雪山领域为入门级,但却是陡峭的山峰、多变的山顶环境和高原缺氧,对于准备充足的成年人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这拨孩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8岁。在整个登山过程中,每个人都坚持靠自己,基本很少寻求其他人的帮忙。后来,有的孩子实在太累,不想再走,教练也会耐心地进行心理引导,同时进行能力评估。

冲顶那天,所有人在凌晨3点起床,一步一步地坚持,争取登顶

凌晨冲顶    图源:中国探险协会会员陈洋

一路上,陈洋和教练们密切关注孩子们的身体状况,警惕各种突发状况。

“这个过程真的很累,我们始终密切地观察着孩子们。”陈洋说,“走一段时间,我们就要给孩子们测血氧,看血氧有没有下降。如果身体真的不适合,就要果断下撤。”


虽说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登顶,但只要经历了这一切,孩子们所感受和体验到的东西,都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登顶后的合影    图源:中国探险协会会员陈洋

“登顶之后,他们会非常亢奋,感觉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光彩。”陈洋说,“对他们来说,这是人生当中非常辉煌的一次壮举,会极大提升自信和勇气。孩子会认为,不管以后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去直接面对,而不是逃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户外场景下的教育,陈洋还会走进校园,教孩子们如何应对突发的安全状况,比如火灾、地震和恶性伤人事件等。

其实,不管是户外教育,还是校园安全教育,都离不开家长的“放手”。


“我一直觉得,孩子的能力真的是无限大——只要真的愿意做一件事,他其实很容易做到。”陈洋说,“更多的孩子是被家长限制住了这种能力——因为家长总是说这不行、那不行,这不要去、那不要去。只要家长放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去挑战的话,他们其实非常厉害。”


10年来,陈洋带过的孩子累计有近3万人,其中至少有1千多个孩子发生了非常明显的“质的改变。

这是一条光明的路,也是一条曲折、漫长的路——因为改变观念,从来不易。

但至少,陈洋们在努力,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这一块,我已经坚持了十来年。”陈洋说,“我一直想影响和改变更多的孩子,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和强大。我想利用我们现在做的户外教育,帮助孩子们从心理层面发生重大改变。现在孩子所欠缺的,我们一定要给他补上——不要说中国的孩子这里不行、那里不行。”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这个超级内卷的时代,究竟什么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什么才是时代洪流无法淹没的人?

自信、独立、勇敢、坚韧,且善于协作,方可应对社会万变、立于不败之地,行稳致远。

愿每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都能够形成上述性格底色,收获受用一生的能力与精神财富。

希望更多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孩子过度的家长,多“放手”。让孩子们接受户外教育,强身健体,锻炼生存能力,培塑心灵,成为具备“以不变,应万变”、有核心竞争力的人。


中国探险协会
中国探险协会简称中探协,成立于1993年3月,是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国家一级社团,党建工作机关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业务指导单位是自然资源部,是中国探险产业的行业协会,致力于探险产业的标准化、社会化与国际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