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独龙族文面女”

文摘   2024-10-24 23:54   北京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因得天独厚的位置、地形和气候,常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非凡景象,犹如人间仙境。


除了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之外,这里还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云南共有25个少数民族。而在这些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彝族,人数最少的是独龙族。



10月14日,“鸿蒙智行丈量祖国大美山河”环国境线探索活动的天玑队深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在参观独龙族博物馆后,拜访了88岁的独龙族文面女丙秀英,听老人家讲述独龙族的纹面传统。


截至目前,在世的独龙族文面女仅剩11位。她们中最年轻的一位,也已年过古稀。更令人唏嘘的是,独龙族已不再有纹面师——纹面传统业已失传。可以预见,随着时间流逝,至多几十年后,“独龙族文面女”终将不复存在。



  独龙族  



独龙江发源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流经云南省,在贡山县边境进入缅甸,横跨中国和缅甸,在缅甸境内汇入伊洛瓦底江。


独龙江是横断山脉西部“四江并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250公里,流域面积1947平方公里。


独龙江流域降水丰富,河流落差极大,水流湍急,拥有国内独一无二的原生秘境,充满未经雕琢的美。


独龙江峡谷处于云南省西北部与缅甸交界的边境,被专家认定为“野生植物天然博物馆”,是我国原始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西岸的担当力卡是我国国境线上的天然屏障。每年10月到来年5月,大雪封闭了雪山垭口,峡谷便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在独龙江大峡谷内,生活着人口仅七千多人的“太古之民”——独龙族,是我国原始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由于长期封闭,这里曾被誉为“云南最后的秘境”。


“鸿蒙智行丈量祖国大美山河”天玑队拍摄的独龙江石牌

作为古老封闭的民族,独龙族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中。清乾隆年间编纂的《皇清职贡图》,曾如此描述独龙族:“其居处结草为庐,或以树皮覆之。男子披发,着麻布短衣裤,跣足。妇女缀铜环,衣亦麻布……更有居山岩中者,衣木叶,茹毛饮血,宛然太古之民。”


独龙族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源于1923年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独龙族人,与《皇清职贡图》中的描述相差不远。这张照片,现存于中国独龙族博物馆。


1923年的独龙族人照片(天玑队拍摄于中国独龙族博物馆)

作为中国唯一的独龙族博物馆,中国独龙族博物馆占地1756平方米,展出实物464件(套)、重点文物20件,分为“独龙族古代历史”、“独龙族的服饰与纺织技艺”、“独龙族宗教与节庆文化”、“独龙族传统生产生活技术”和“独龙族社会发展成就”等5个板块,生动地展现了独龙族的文化风情和历史变迁。


“独龙族有着独特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的文化背景。比如,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习惯,过去不仅以打猎为生,还有马帮等等。”中国探险协会探险家、开阳队领队小毛驴(刘团玺)说。


独龙江乡政府宣传干事杨时平(左一)为天玑队领队刘团玺介绍独龙族的历史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翻越高黎贡山,首次进入独龙江,彻底改变了独龙族的历史。而在此之前,独龙族一直处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74年来,这个曾经与世隔绝、严重封闭的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4年,这里建起了一条一米多宽的人马驿道,打破了封闭状态;1999年,独龙江公路正式通车,独龙乡成为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2014年,高黎贡山开辟了一条近7公里的隧道,贯通其东西两侧,独龙族封山的历史就此结束;2018年,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创造了人类脱贫史上的奇迹。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给独龙族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


“独龙族的发展如此之快,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是分不开的。”独龙江乡人民政府宣传干事杨时平说,“咱们这里1999年才开通公路,到现在也就二十多年。但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这里的发展可以说实现了‘一跃千年’。”


短短74年,从“太古之民”,到“现代居民”,独龙族的发展史映射的是新中国跨越式的成就。



  独龙族文面女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和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独龙族总人口为7310人,其中男性3562人,女性3748人。其中四千余人,生活在中国唯一的独龙族聚居地——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乡。


独龙族有着独特的信仰和文化体系,其中最具特点的,是女人的纹面传统。


为了探究独龙族文面女文化传统,在独龙江乡人民政府宣传干事杨时平的带领下,天玑队拜访了82岁的文面女丙秀芳。1942年出生的她,目前生活在独龙江乡孔当村。


天玑队拜访的独龙族文面女丙秀芳,今年已82岁

丙秀芳是在15岁时遵循传统,纹了面。


按照独龙族传统,女孩一般会在十三四岁时,开始纹面。文面的大致流程是:文面师手持刺藤(也有人用骨针或竹签),沾上泡水的锅灰,按照画好的纹路,刺在女孩的脸上。等结痂掉落,女孩脸上就会留下靛青色的花纹。


丙秀芳表示:“独龙族文面女脸上的图案,没有固定样式,每个人都不一样,只要觉得什么东西美好,都可以纹上去。”


今年82岁的独龙族文面女丙秀芳

“从之前的调查来看,相对比较完整的图案是蝴蝶,其张开翅膀的样子,看起来非常生动。”独龙江乡政府宣传干事杨时平说。


至于独龙族女性为什么有文面的传统,至今无定论。但在杨时平看来,原始的信仰和美好的象征是最主要的原因。


“很多文面女老奶奶都说,对她们来说,文面是一种美好的象征。”独龙江乡政府宣传干事杨时平说,“而且,她们认为,等到去世时,这能让她们找到自己的灵魂,并一直栖息在家乡。”


“独龙族崇拜原始宗教,信奉‘万物有灵’。”中国探险协会探险家、开阳队领队小毛驴(刘团玺)说,“这是一种特别淳朴的自然伦理观念。”


除上述原因外,丙秀芳还从自身视角,给出了其他解释。比如,1950年以前,独龙族与距离不远的藏族有通婚的传统,藏族小伙子觉得文面很好看;独龙族妇女一般留短发,加上以前衣着条件的限制,很难区分男女,文面就成为关键的标识;有的文面女表示,这单纯就是为了好看——脸光溜溜的,不好看。


“另外,我们族里的女人如果嫁出去,一旦看到这个文面,就能知道她是我们的同胞。”丙秀芳补充说到。


中国探险协会探险家、开阳队领队刘团玺与丙秀芳(左一)交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越来越多的独龙族年轻女性不再纹面。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接触外面的世界后,她们改变了传统的想法;二是独龙族已没有文面师,这一独特的手艺,已经失传。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已经没人会这个技术了,所以在世的文面女一直在锐减。”独龙江乡政府宣传干事杨时平说。


独龙族的文面师均为女性,其族内最后一位文面师已去世多年。这位独龙族最后的文面师,有一个女儿名李文仕,今年78岁,也是一位文面女,目前生活在独龙江乡迪政当村,但却并未继承母亲的纹面手艺。2015年1月20日,李文仕还曾在昆明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用独龙语为总书记演唱,表达独龙族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2012年,云南省有关部门曾做专项调查,走访所有在世的独龙族文面女,并拍下她们的照片。这些珍贵的照片现存于中国独龙族博物馆。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在世的独龙族文面女共有66位,其中年纪最大的崩呢,已达百岁高龄。


2012年所拍摄在世的独龙族文面女(天玑队拍摄于中国独龙族博物馆)

然而,到了2014年10月,短短两年间,该数字竟锐减至二十余位。截至目前,在世的独龙族文面女仅剩11人,其中8人生活在独龙江乡,2人生活在丙中洛,1人生活在位于昆明市西南郊滇池之畔的云南民族村。


在这11人中,年龄最小者,也已七十多岁。所以,“独龙族文面女”的消失,已无可避免。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人们只能在中国独龙族博物馆或媒体的报道里,去了解这种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


2012年所拍摄在世的独龙族文面女(天玑队拍摄于中国独龙族博物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独龙族独特的文化,既是独龙族独具特色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组成部分,还是世界文化史的一部分。


“文面女就像是对独龙族的概括,不同的样式,代表了不同的美好。”独龙江乡政府宣传干事杨时平说,“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图案,就像看到了独龙族的成长史和发展史,还看到了独龙族的信仰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所以,这个传统像是一朵民族之花,甚至可以说是‘国宝’。”


对此,中国探险协会探险家、开阳队领队小毛驴(刘团玺)深感认同:“没错,它不仅是人类文化史上一朵非常灿烂的小花,还是一种如化石般的文化载体。”



特别鸣谢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   


鸣谢沿线省文旅系统鼎力支持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广西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

云南省贡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云南省贡山县独龙乡人民政府


(排名无先后,依据活动线路途经排序)




中国探险协会
中国探险协会简称中探协,成立于1993年3月,是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国家一级社团,党建工作机关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业务指导单位是自然资源部,是中国探险产业的行业协会,致力于探险产业的标准化、社会化与国际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