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今日点击”
按照“3335”的“易权到村”机制,镇安县通过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的办法,让政府投资的水利、道路等公益类涉农项目资产得到有效管护。那么,对帮扶类、产业类等经营性的涉农项目资产,他们又是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确保投资不被闲置浪费,甚至资产保值增值、发挥更大效能的呢?
村民们正在忙碌的木耳种植基地,以前是金花村七组的桑园小蚕共育基地,是2017年县上投资25万元实施的蚕桑种养帮扶项目,属于经营类涉农项目资产,但这个项目运营了两年后就停了下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年上马这个项目,县上也是根据全县产业布局、并结合金花村的实际情况定下来的,但后续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看来,种桑养蚕在金花村行不通,项目虽然停了,但当初建的厂房和设备还在。2019年这些资产闲置后,村上当时也有过想法,看能不能重新招商,但由于当时产权在县上,村上没有自主权。
菌棒由企业提供、技术有企业指导、产品企业回收,重新招商后,金华村的闲置经营类资产得到了彻底盘活,村民务工有了收入,村集体每年还有5万多元的进账。
记者了解到,在“易权到村”的过程中,镇安县通过资产清单、权属确认、管理责任承诺等,给经营类项目资产赋予了更多的市场属性,让村集体有了自主权、决策权,从而对这些资产进行重新招商和盘活。
在大坪现代农业产业园,汤正余的身份先后发生过几次改变,2017年产业园刚建起时,他在这里务工,是一个打工者;后来园区荒废后,他回到村上。2022年,园区引进龙头企业后,他又回园区承包了20个香菇大棚,成了小老板,现在每年种植香菇12万袋,年收入上了20万元。
大坪现代农业产业园是2017年镇安县投资600多万元在大坪镇庙沟村建设的一个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当时上边有很多婆婆,发改、科技、农业、产业、镇政府等等,正因为婆婆多了,是谁都能管又谁都管不了,因此园区建成两年后就基本上搁浅了。
2022年,县上对园区的资产进行了清点、权属确认并和村上进行了移交,还和村上签订了资产保护承诺书,成立了涉农项目资产管理站。
龙头企业进驻园区后,聘请了专业技术团队,采取集约化、规模化运作方式,投入大量资金对大棚设施进行提升改造。现在,园区大棚的香菇种植从一年一季变成了一年两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经过两年多的试运行,目前镇安县“易权到村”的涉农项目资产共140大类113项约1400多个,通过专责管、义务管、市场管等方式,落实了涉农项目资产的管护责任,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也实现了经营性涉农资产的重新发挥作用和保值增值。
镇安县的“易权到村”,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涉农项目“一建了之、一投了之”,后续经营管理跟不上的问题。对于广大农村的这类经营性项目来说,如何让它们实现保值增值,形成“资源聚合、效益裂变”,让这些资产与村集体经济形成连股、连心、连利的利益共同体,镇安县的做法,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
今日点击视频号▼
来源: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今日点击
记者:王勇 摄像:张鑫 制作: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