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忠 | 絲弦的存在和使用對傳世古琴的特殊意義

文摘   2024-05-31 21:17   宁夏  




明 杜堇《聽琴圖》

現時對待傳統絲弦與鋼弦的優、劣、長、短的品評與認識有一定的偏頗。

首先,我們如果能夠歷史、客觀、清醒、冷靜地看到琴學中有關操弄境界、音聲品質等大量經典琴學論著,均是在絲弦與梓桐琴體合理匹配的物質前提下產生的這一特定歷史事實,我們對古琴絲弦使用的這一特殊的存在價值就不會作出盲目的否定、盲目的非難了。因為在數千年琴人的操弄實踐和斫琴實踐中,一直是在用著絲弦;一直在絲弦振動狀態下,長期對古琴的音聲品質不斷進行體味;不斷進行賞析而逐步產生出“輕、松、脆、滑”等“琴聲十六法”、“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麗、亮、彩”等“二十四況”,乃至“奇、古、潤、透、靜、勻、圓、清、芳”等“九德四芳”實踐感受、精微領悟的經典總結。忽視了這種歷史上對音聲品質、操弄意態等藝術實踐體味,均是在絲弦使用前提下形成的這一事實。失去了絲弦使用的這一重要的物質前提,“琴聲十六法”、“二十四況”、以及“九德四芳”等琴學經典論著的形成,將會是另外一種琴學模式現狀。這是一個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客觀狀況,毋庸置疑。


晉太康二年“猿嘯青蘿”琴

假令,三千年琴學不是履行著絲弦的操弄實踐,而是履行著鋼弦的操弄實踐,或者是履行著尼龍弦甚至其他弦的操弄實踐的話,可以推想“琴聲十六法”中“輕”、“虛”、“幽”、“潔”的音聲品質會如何地產生?如果三千年琴學履行的不是絲弦的操弄實踐,可以推想,“谿山琴況》二十四況中的“古、淡、恬、逸、清、重、遲、速”等音聲品質的玩味和領悟將又會產生怎樣的狀況?當然,如果不用絲弦的話,上述種種琴學經典也可能是另外一種模式。但有一點必須承認的,那就是,絲弦的使用實踐是經過無數朝代、無數時期、無數睿智的傳統文人、高明的琴家經長期、細緻精微地驗證和與其他材料比較而選定,而使用流傳的。




推想幾千年的絲弦使用過程,也必定會是一個不斷檢測、不斷完善的過程,甚至也可能出現過某些方面由肯定到否定,再從否定到肯定的使用、認識的過程。然而,在幾千年的使用中,它畢竟得到了確定,畢竟形成了一種傳統,並由此而形成了一整套製作工藝。歷史上被世所推崇的上乘絲弦與琴體震動的合匹配之後,才逐步確定出了“斫琴”中的底、面厚薄比例,大、小槽腹的中空比例等數據制度規範,才產生了獨具的精緻細微的“走手虛音”技法。


宋徽宗御製“松石間意”琴

筆者在此無意徹底否定現時尼龍鋼弦的一定作用。而現在尼龍鋼弦的產生使用,是在現代絲弦中斷,材料緊缺,甚至一味追求音分貝增大等很多非琴學藝術需要的情況下勉強代替,或盲目向現代西方靠近的種權宜行為。



尼龍鋼弦有其一定的優點,但須冷靜地、根據琴學的特質標準去栓驗。經過幾十年的使用實踐證明,其左手在上、下、進、退中,虛音的輕、重運行中,音聲的感覺上不太平衡。另外,由於尼龍鋼弦的張力加大,增加了左手按弦手指的壓力,長此以往,必定會改變琴樂自娛的操弄特徵,給傳統的古琴操弄玩味習性帶來了一定的麻煩。更主要、也更有害的是,使大量傳世的唐、宋、元、明、清的傳世老琴幾乎完全失去了原來絲弦與琴體的合理匹配,使大量傳世的唐、宋、元、明、清老琴的音聲,幾乎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而且基本均向劣勢方向變化。如果將一些優、劣參差不等的老琴同時裝上尼龍鋼弦作一比較,這些優、劣、高、下不等的老琴,在音聲品質的優劣方面絕大多數都會產生出一種明顯的顛倒和錯位;甚至混亂到原來的上乘佳品變成了劣質的下品,原來靜、勻、冷、澀的琴增大了音量,而失去了原有的底韻;有的原來振動不通的琴雖然也能增大些音量,但散、泛、按、走手虛音卻顯得更為不“勻”……這種種誤導給人們有針對性地充分認識傳世老琴,合理的修理、保護傳世老琴,有效的使用傳世老琴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和混亂。因此,想要準確的認識傳世老琴,合理地使用、發揮傳世老琴的功能和作用,正確地對傳世老琴中的上、中、下品作出準確的辨識,進而分別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合理的保護,其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努力在一定的範圍內恢復上品的傳統絲弦。只有更張使用了品質上乘的絲弦後,才能對傳世老琴的音聲品質、手感技巧、振動優劣等等作出評定;才能較為準確地恢復那些不同時期、不同朝代古琴的原來風格;才能較為準確的辨識、獲得不同朝代傳世古琴音聲品質的微妙。舍此,別無他路。


唐“大聖遺音”琴

因此,清醒、冷靜地對待兩種弦質的使用,在使用過程中作細緻的比較,從中逐步認定適宜於琴體的弦質,這應該是琴壇目前需要引起重視的主要課題。盲目的肯定和否定都將不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宋或更早神農氏“一池波”琴

中國琴學是具有著悠久的傳統,歷代以來無以數計的聰慧睿智的大手筆文人琴家,對琴學藝術不斷的進行著精微、細緻的完善。他們在禮、樂、射、禦、書、數,琴、詩、書、畫等方面具有綜合學問素質,及其優化的學問結構,對中國琴學博大精微的建樹起到了決定其性質、模式的至關作用。千百年來,使得琴學在理念的建樹、操弄境界的追求、斫琴制度的確定、譜式模式等方面均形成了十分完備的,既具體又抽象的系統體系。因此,在對琴學的律、調、譜、器,“易弦”、操弄、斫琴等方面進行改革、改良時,應採取慎重的態度,謹慎對待。沒有一定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功底者,暫時不適宜對琴學傳統中的“改譜“、”易弦“、”斫琴“等要害的學術問題、儀式尚習等實行大規模的手術刀筆,更不宜盲目的對其舊有的傳統形式做出大膽、果斷的否定和非難。



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提出了這樣的見解:對古人之學說,應具瞭解之同情、方可下筆,……所謂真瞭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否則數千年前之陳言舊說,與今日之情勢回殊,何一不可以可笑可怪目之乎?


明 杜堇《梅下橫琴圖》

應該看到和承認,在一定時期內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對傳統文化盲目否定、排斥、扭曲、破壞所產生的後果,與人類對地球大自然毫無忌諱的破壞,毫無節制的改造、掠奪、索取所招致的不良後果何其相似?雖然現在亡羊補牢,開始退耕還林,努力對某些原始的自然生態進行大範圍的人工保護,然而由於破壞太大,地球、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將會是長期的。


元 王振鵬《伯牙鼓琴圖》

從中古時期以來,流傳至今的大量唐、宋、元、明、清的傳世古琴,是人類器樂文化文明的一大筆珍貴遺產,需要進行合規律的綜合保護。任何盲目的改革、改良、改過,都可能招致無可彌補的慘痛損失。

對數千年傳統絲弦合理、科學的繼承,同樣如是。

                           
——李明忠《中國琴學》(2000年)




雨果唱片出版的李明忠先生有關專輯



《琴譜諧聲》樂瑛演奏譜 古琴:李明忠



華彥鈞曲李明忠移植(1986年)古琴:李明忠


注:中国传统民乐远在夏、商、周时期就已存在,先秦时代的编钟、编磬、悬鼓、排箫、笙、箎、瑟等古乐已形成系统,而河南舞阳县出土的贾湖骨笛有近八千年历史,古琴、古筝等音乐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老易谈雨果是一档中国传统乐器、地方民歌、戏曲等知识普及、鉴赏、唱片制作策划思路、音乐家、演奏家珍贵访谈、音响发烧分享等丰富内容高品质电台节目,囊括了近几十年中国民乐的精华所在。精力所限,早年共制作了二百二十二期。近年,应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之邀后续制作了老易谈音乐节目。
时间沉淀之经典音乐之美会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间接使其受到影响并获益终生。每一期节目都是有营养的音乐素养课。真诚希望访者能够从这里认识、喜爱中国传统民乐,开阔视野,赢得共鸣,且从中受益。


点击阅读原文可到雨果微店

雨果唱片
雨果唱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