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子柒——曾师智慧视角下的李子柒:东方智慧的现代传承者

文化   文化   2024-11-19 17:01   北京  

文/妙如



她,网上销声匿迹三年,一朝更新,全平台粉丝突破1.3亿;海外平台YouTube订阅人数超过2000万;


即使在过去三年没有更新任何视频的情况下,她的频道订阅人数增加了超过500万,130个视频的总播放量超过32亿次。


11月12日,她抖音上更新的第一个视频,仅仅1小时之内,观看次数便突破了759万;


5小时后,单一平台的播放量更是惊人地达到了1亿次;而单日之内,她的粉丝数量激增超过90万。


“她让世界认识了一种生活着的中国文化。”


“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是央视对她的盛赞。


她,就是——李子柒。




父母离异,父亲早逝,李子柒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老家生活。


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做饭、做木工、干农活,还自制竹器、灯笼卖来换钱当书费和学费。


小学五年级时,爷爷去世,奶奶抚养她到14岁,生活难以为继。


她孤身一人去城市打工,睡过桥洞,端过盘子,做过DJ,经历了许多艰辛。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对太宰的回应,也适用于李子柒。


正是这些“鄙事”练就了小小的李子柒超强的动手能力和坚毅的品格。


在别人眼中不幸的童年,李子柒却不以为然,她从不哭诉、抱怨。


她说:“我觉得我很幸运,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感谢我生活中所有的经历。”


所谓命运,就是人对自己的选择。


在不幸与磨难中,李子柒选择看见光。


过年在妇联阿姨家吃的小小的鸡蛋,村里人、陌生人对她的善意和帮助……都成为照亮她内心的光。


“我的世界有人给了我一束光,我记着这束光,很迫切地想把这些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成为光,是李子柒的选择。


做服务员的时候,她每月的工资只有三百块,却坚持资助贫困孩子上学。


停更期间,李子柒奔波于各个民俗文化村镇时,偶尔会收到村民的委托。


譬如曾帮内蒙古农民采买优质有机肥料,一订就订了人家三年用量。


譬如给某村子里的工厂提建议,把古树柿饼的设计包装焕然一新,从滞销变成了脱销。

 


曾师说:“所谓命运,就是人对自己的选择。命运的好坏并非偶然,自己运转时的理念与努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李子柒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她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周围的人,成为了传递温暖与正能量的使者。


这个瘦瘦小小的、14岁辍学的年轻女孩,在成为顶流的时候,却无比清醒。


她这样归结自己的成功:恰好站在短视频的风口上;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最后才是自己的努力。


其实,每一个视频背后她所付出的血汗和努力,并不是常人能够体会和想象的。


她拍摄成名作《兰州牛肉面》时,特意跑到甘肃的面馆找师傅学习。


每天有空就揉面练习,拉面拉到第二天胳膊都抬不起来。


一共200多个镜头,拍了3天,拍废了20多斤面粉,做成大馕吃了半个多月。


“一件事情既然准备做了,就把它做到最好。”她对自己有一股“狠劲”。


“百里千刀一斤漆”,制作非遗大漆,单单前期采料时的危险和难度就足以令人望而却步。


更不要说之后漫长的制作过程,据说,一件再简单的漆器,也需要七十二道工序。


她先是因为过敏,脸肿成“电视机”,浑身瘙痒难耐,不得不打抗敏针,大夏天穿着防护服,后又因图案失败崩溃大哭。


哭过之后,重新再来,直至麒麟回首的图案惊艳全网。


她对作品要求非常严格,非遗系列作品不允许在程序、步骤、方法上有任何瑕疵。


她希望,多年以后,人们对某个非遗感兴趣,上网搜索的时候,这些视频依然可以作为正确、有价值的资料。

 



她的拍摄又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随意”与自在。

 

没有既定的脚本,每一次拍摄都仿佛是与自然界的微妙对话。


随着风的轻拂、云的流动,她缓缓记录下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再将满腔深情细腻地融入剪辑之中。


整个过程,更像是对中国人“天人合一”智慧的诠释,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和谐与宁静。


而这次,在漫长的1271天之后,她带着这部“非遗大漆”作品重归大众视野,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漆”与“柒”的谐音,似乎预示着一种宿命的回归。


紫漆衣柜,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寓意着“子柒已归”。


这份巧合不仅让作品的名字充满了深意,也让李子柒与大漆技艺之间建立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纽带。


她给这幅雕漆隐花的漆器作品取名“紫气东来”


“紫气东来”源自《易经》中的《彖传》篇,象征着正能量和好运的到来。


在古代,紫色被视为皇家的象征,代表着权威和尊贵,同时被认为与天地之间的正能量和灵气有关。


东方则代表着阳气升起的方向,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


而东方,作为日出之地,寓意着新生与希望,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象征。


“紫气东来”——“子柒东来”。


她的归来,如同东方初升的太阳,带着温暖与希望,照亮了传统技艺的未来之路。


 


“子柒东来”,带着紫气东来的祥瑞,她将继续在这条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镜头之下,她捕捉着美、文化与生活的每一个动人瞬间,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绚烂多彩、生动真实的中国。


“很多传统文化,像极了一位垂暮的老人,他们在历经了遥远的历史长河后,不断地回望;


他们渴望在这个不那么需要他们的时代里,去找到属于他们的一点价值。”


“因为有了更多的传统文化的手艺人,以及我们做传统文化的自媒体的加入,那位老人真的有在不断地被看见和被喜欢,这是整个社会参与的结果。”


“如果只是我一个人,不可能会形成今天这样的局面,至于我的作品是都独树一帜,还重要吗?”


“因为它已经成了一个方向,我反而希望,能够朝着这个方向走的人越来越多;


而我自己想要继续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给这位老人注入更年轻的血液。”


“我想让它年轻起来,想让它能够跟着时代,一起继续往前走。”


当这些坚定且深邃的话语从李子柒这位三十五岁的青年口中缓缓流淌而出时;


我们回望她走过的每一步,不禁恍然大悟——这就是李子柒,一个用信念和行动诠释使命的人。




李子柒何以成为东方智慧与现代传播的完美结合?


曾仕强教授的智慧与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 坚守与顺应


曾仕强教授曾说:“人生是来历练的,是来完成责任的。”


李子柒在停播期间,始终坚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播使命,从未动摇。


同时,她也敏锐地顺应了时代的变迁与观众的需求,不断提升自我创作与技艺水平。


正如曾教授所言:“宇宙一切都是动态的,随时在改变;人的命运也是动态的,随时在改变。”


李子柒能够灵活应对变化,不忘初心,全力以赴,归来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深度,赢得了更广泛的认可与尊重。


  • 道德与修养


曾教授强调:“品德不好,势力越大越倒霉;品德不好,财富越多越危险;品德不好,地位越高摔得越重。”


李子柒在停播期间,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修养,不因外界纷扰而失守底线。


她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文化,以真诚态度面对观众,这让她在回归后迅速赢得了观众的信任与喜爱。


她的善良与正直,正是对曾教授这一观点的生动诠释。


  • 智慧与机会


曾教授指出:“赚钱不是凭能力,赚钱其实是靠机会,可是用钱那是靠智慧。”


李子柒在停播期间,虽然失去了部分曝光与收入机会;


但她却把沉寂变成“沉积”,补觉、陪伴家人、通过深入学习与积累非遗技艺等智慧资本,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更多可能。


  • 谦逊与谨慎


曾教授告诫:“人应该有所畏惧,不能为了自己的需求,放纵自己,为所欲为。”


李子柒在停播与回归后,始终保持着谦逊与谨慎的态度。


她不因自己的成就而骄傲自满,也不因外界的赞誉而迷失方向。


这种谦逊与谨慎的态度,正是曾教授所提倡的为人处世之道。


  • 传承与创新


曾仕强教授常言:“传统是根,创新是魂。”


李子柒深谙此道,她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融入创新元素,使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生。


无论是将传统美食与现代拍摄手法结合,还是通过短视频形式展现非遗技艺,李子柒都巧妙地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她的每一次创作都是对传统的一次致敬,也是对创新的一次探索。这种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曾教授所赞赏的。


  • 坚韧与毅力


曾教授强调:“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只有坚韧不拔才能走向成功。”


李子柒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她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无论是童年的艰辛还是成年后的漂泊,她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在拍摄过程中她也遇到了无数困难与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锻炼了她的意志力,让她更加坚定地走在文化传播的道路上。


这种坚韧与毅力正是曾教授所强调的成功要素之一。


  • 感恩与回馈


曾老提倡:“感恩是人生的智慧,回馈是人生的美德。”


李子柒在取得成功后始终不忘回馈社会,她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弱势群体发声。


她为非遗老工匠师傅赋能“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一定会全力以赴。”用实际行动感恩、传递正能量。


这种心态让她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她在文化传播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李子柒能够成为这个时代,东方智慧与现代传播的完美结合者。


她的“神话”,靠的不是魔法,而是一种近乎笨拙的纯粹。


雕漆隐花的漆漆作品——“在正常的光线下看着它是黑色的,但是当有强光照过去的时候,她金灿灿的图案就可以显现出来了,我当初做它就是因为它特别像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外表看上去低调谦逊,但内里实际上包罗万象、精彩绝伦。”

 

愿各行各业有更多的李子柒,在时代的强光下,让东方古老的智慧能够给世界带来新的方向和希望。



作者简介:

妙如,河南人,罗浮山泰学易经学社讲师团成员,曾仕强公众号写作团成员。



【征稿启事】

1.曾仕强公众号【易友风采】长期征稿,您和曾师的故事,以及曾师对您的影响和启迪,包括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遇所闻,均可投稿。

2.字数:1000-2000字。

3.投稿微信:shutongxiaoyi。备注:投稿


曾仕强
著名文化学者曾仕强教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享人生感悟的唯一官方公众号。每天推送最新原创文章及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