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夜话 | 反对疾病污名化,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

健康   情感   2024-09-14 20:04   北京  

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徐靖仪

本期推介电影:《费城故事》


于1993年上映的电影《费城故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是一部探讨艾滋病患者权利的经典之作。片中,优秀的年轻律师安德鲁供职于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老板在知道他是一名艾滋病患者后便解雇了他。安德鲁为了捍卫个人权利,聘请了工作中认识的乔作为自己的律师,起诉老板和事务所。最终,安德鲁在自身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的情形下,通过乔的帮助,凭着坚强的毅力,在临终前打赢了这场关乎尊严的官司。

    

对权利的捍卫不应仅存于法庭上


本片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独立宣言》的诞生之地费城。但在这样一座被很多人认为象征民主、自由、法治的城市中,艾滋病患者仍是一个不被传统观念所接受的群体,这无疑是一种对社会的无情嘲讽。


电影中,安德鲁因为不幸染上艾滋病而失去了工作机会。这不得不让人思考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污名化问题。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性工作者、同性关系、性别不确定、使用毒品等往往会被认为与艾滋病紧密相关,而在具体的歧视表现方式上,不平等对待、强制检测、隐私泄露、拒绝治疗是最为常见的几种形式。


究其根源,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问题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其一,公众对艾滋病的治疗现状缺乏科学认知。至今,大多数人仍旧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不抱有希望,认为艾滋病是一种无法被治愈的绝症,不知道患者愈后其实可以做到“检测不出病毒”或“不具备传染性”。


其二,公众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依旧有较大局限性。艾滋病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正常接触并不会导致感染。在生活中,仍有很多人“谈艾色变”,拒绝与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共事,这也是导致对艾滋病患者歧视的重要原因。


回到电影本身,《费城故事》的片名设置就代表着,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维权斗争,而是整个城市、一个群体的呼唤。


尽管电影的结局是安德鲁打赢了官司,但影片也引发观众思考:对于艾滋病患者的尊重,对于其尊严的捍卫,不应该仅存在于法庭上,更应该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影片中,安德鲁算是一个幸运儿,但环顾整个艾滋病患者群体,他们是否也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理解,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呢?


疾病的标签不该成为命运的“诅咒牌”


安德鲁原本是一名有着大好前途的优秀律师,但这一切却在一张艾滋病的诊断结果单出现后不复存在。艾滋病患者的标签如同一张命运的“诅咒牌”,让安德鲁不再受客户的青睐,也被曾经器重他的上司排斥。巨变之后,他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影片中有一个发人深省的镜头:当安德鲁去图书馆查阅与艾滋病相关的资料时,他会受到来自管理人员和周围读者的异样眼光。哪怕是彰显社会文明与精神自由的图书馆,也无法让艾滋病患者感受到平等。


安德鲁在图书馆里阅读文献时发现,1973年颁布的《康复法》作为美国第一部将残疾视为公民权利而非疾病的法律,要求获得政府资助的企业不歧视残疾人。


尽管当时这项立法没有真正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问题,但却开启了一种看待残疾人的新视角。随后,在安德鲁案件中,法院也判定艾滋病属于伤残的一种。他们认为,该疾病不仅对患者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还让他们遭受社会歧视,被剥夺了平等工作的权利。安德鲁的满面泪痕,包含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对自身权利的捍卫和呐喊,也包含了他对反疾病污名化与社会歧视的期待。



文: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徐靖仪

编辑:魏婉笛 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66BFP94I】获取授权

健康报
《健康报》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全国性卫生行业报,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红色根据地的第一份卫生专业报。专注于为各级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及人民大众提供专业、权威、科学的卫生、健康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