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籍福建龙溪,赤手空拳成就航运大亨,女婿崛起,续写星洲传奇

乐活   2025-01-19 09:08   英国  

宋旺相于1922年所著的《新加坡华人百年史》一书中,记载着19世纪中期新加坡最有显赫的富商、也是一代航运大亨黄敏与其女婿林和坂两大家族之传奇故事。

不少人也很好奇,当年人人仰慕的巨富家族,却为何“富不过三代”,以至于不少人参观新加坡国立大学敦陈祯禄峇峇屋时,才晓得它的旧主人黄敏原来是如此之辉煌。

峇峇屋与航运大亨黄敏背后传奇故事多

新加坡国立大学敦陈祯禄峇峇屋

如果您参观过新加坡国立大学敦陈祯禄峇峇屋(NUS Baba House),一定会被其亮蓝色的建筑色彩所吸引,也会为里面展览的土生华人的古董及物品所震撼,此座峇峇屋的主人,是20世纪初期新加坡最有权势的华人,他就是显赫一时的海峡殖民地巨富、航运大亨黄敏。

19世纪,也就是清朝末期,华南沿海的福建、广东两省的人们,抱着外出务工和移民等目的,渡海前往东南亚各地,这就是有名的国人移民之“下南洋”风潮。与更早年代乘坐帆船不同,当时华人已能够搭乘大量成员的轮船,从沿海的厦门、汕头前往新加坡及东南亚各地。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所报道的旧资料,当年从华南沿海向新加坡输送人群的轮船中,大多数是英国、德国的船公司,而当来自中国移民黄敏在新加坡市场街(Maeket Street)创办的运输公司“韦斌公司”,开设专门以新加坡为据点,从事中国与马来亚槟城之间的航运业后,许多人纷纷透过“韦斌公司”开辟的自厦门、汕头通过新加坡连接大马槟城及望加锡的航路,前往东南亚各地。

有人查阅1908年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韦斌公司”旗下轮船运输乘客的情况,发现当时“韦斌公司”运输的华人移民数量相当惊人。比如它的2060吨级的“洪湾一号”船,拉的厦门和汕头两地乘客单次多达1400人。另外,如他们的“红峰号”船、“洪默号”船、“格伦.法洛赫号”等,载客量也在六七百人至1400多人之间。至于“韦斌公司”的“特蕾莎号”船、“班博关号”船等,主要经营马卡萨到印尼泗水航线,主要载的是货物和猪。据统计,仅1908年,黄敏的“韦斌公司”从厦门、汕头拉的“下南洋”乘客就有16145人,占其运送乘客总数的76%。

黄敏家族的“丰源号”(也称“韦斌公司”),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当时还是海峡殖民地的新加坡最大华人航运公司之一,可说是促进当年华南地区迁徙东南亚及返回故乡的最大贡献者之一。作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新加坡最显赫的巨商,黄敏家族除了航运,也从事进出口贸易、种植业等。

黄敏(1823-1868)

据宋旺相所著的《新加坡华人百年史》,黄敏1823年出生于中国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上张,“龙溪”是旧地名,其范围大约在今天的漳州市龙海区及厦门市海沧区部分一带。

黄敏何时从福建龙溪南下,目前没有确切资料记载,据宋旺相书中的记载,黄敏起家于其与荷属印尼的贸易,早期是本地巴厘商品的最大进口贸易商,特别以经营陶器出名。另外,黄敏曾在1858年出现在海峡殖民政府的市政公报里,当时他的身份是一家木薯厂的主人。

宋旺相在《新加坡华人百年史》书中提到,黄敏家族的“丰源号”船公司,主要为华人提供中国到马来亚、印尼的航运,一度拥有20多艘轮船。

明中期以后,受海禁政策影响,以漳州人为主的福建海商成为中国沿海走私贸易的主力,到了明末清初,以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为首的泉州人为主的福建海商,控制了北起日本、中国沿海、中国台湾、以及通往东南亚的商业网络。鸦片战争后,福建海商对市场垄断地位虽不存在,但其对东南亚仍有明显的优势。

以新、马两地为例,1786年,英殖民者在槟榔屿建立殖民地,其自由贸易政策和当权者莱特鼓励华人移民的政策,就吸引了不少福建人。1819年新加坡开埠后,其发展势头超过槟榔屿、马六甲,1834年还成为海峡殖民政府的首府,于是,大量的福建人,也包括先前在槟榔屿、马六甲的福建移民大量迁入,这就是新加坡为什么闽南人最多,且在历史上具有更高的经济地位及影响力之主因。

另外,以血缘、乡缘、情缘为纽带,以宗亲、宗乡为载体,福建人在当地构建了强大的移民网络,使得他们在经贸活动中能够相互协助。

作为海峡殖民时期的新加坡一代殷商,黄敏赤手空拳南下新加坡,创建商业帝国,虽一生勤勉,但其家族却无法挣脱“富不过三代”魔咒,其存在原因颇多,除了时代及经济环境变动的因素,也在于其后继无人。

黄敏之子黄文德(1850-1888年)

黄敏于1868年去世,年仅45岁,属于英年早逝,其留下的庞大家业,就由其独子黄文德所继承,可惜的是,黄敏家族是“四代单传”,其子黄文德、其孙黄祥达、其曾孙黄永清,也都是年纪轻轻就过世了,黄氏家族辛苦搭建的商业帝国因传承不继,最后轰然倒塌。

黄敏有妻室二房,其中一位是马来亚土生华人富商龚光传之女。在黄敏45岁去世时,留下年仅18岁的独子黄文德(1850-1888年),还有女儿黄文霞。黄敏在世时,将其女儿黄文霞下嫁自己身边的得力帮手、也是龙溪老乡的林和坂(1841-1914)。其女婿林和坂,后来成为星洲龙溪侨领,下文再详叙一二。

黄文德虽子承父业,但经营家族事业的还是仰赖其姐夫林和坂的辅佐,后来,林和坂也成了家族公司的最大股东。黄文德喜欢社交,也为人慷慨,乐善好施,他曾捐资助力陈笃生医院,可惜的是在他36岁时,因染病不幸去世,留下一个年仅13岁的儿子黄祥达(1875-1901)和两个女儿。据宋旺相记载,当时停泊在新加坡港口的华人船只,均鸣笛为黄文德去世致哀。

黄家第三代独孙黄祥达年幼,依黄文德生前遗愿,其姑父林和坂再次受托,成为其遗产管理执行人。值得一提的是,黄家第三代也完成了一次联姻,其中,黄文德之女黄月珠嫁给姐夫林和坂第六子林秉祥,另一个女儿黄月金嫁给闽籍富商李清渊之独子李浚源。而林秉祥与李浚源既是连襟,也是生意上的好伙伴。家族联姻,无疑加强了商业上的互相关系,有助于壮大势力。

在姑父林和坂的帮助下,黄祥达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过他偏爱艺术,他擅长演奏小提琴,是华人哲学社音乐部的创始成员之一。在年满25岁时,即1900年1月,黄祥达继承了其父亲留下的公司股权,成为公司合伙人之一。让人想不到的是,第二年(1901年)黄祥达猝逝,年仅26岁,留下仅有6岁的独子黄永清(1895-1928),黄氏家族四代单传,到黄永清这里,已是独木难支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黄祥达去世后,其遗孀何素珠又与婆婆洪清安在巨额遗产管理上起争执,最后海峡殖民地法院判定,何素珠为遗产管理人。何素珠与黄祥达结婚三年,未有生育,而黄家第四代单丁黄永清是侧室生母吴牡丹所生的。据称,吴牡丹原本是黄家婢女,后被黄祥达收为偏室。1909年,何素珠不甘守寡,不听家人劝阻改嫁陈梦桃。黄永清就与祖母洪清安、寡母吴牡丹另择房屋居住,与何素珠断绝往来。

何素珠的改嫁,自然触及家族最核心的遗产问题,此后,黄敏公司多处不动产拍卖,后于1911年,在林和坂的主持下,黄敏公司自动清盘,包括船队、房地产、还有工厂等都公开拍卖,黄敏家族由于四代单传,且后继无力,最后还是没有逃脱“富不过三代”之魔咒。

从伙计到女婿崛起,林和坂家族续写传奇

黄敏女婿、一代富商林和坂(Lim Ho Puah,1841-1914)

无论是黄敏的创业,到他的儿孙、曾孙辈的家业传承,似乎都离不开一个人,且与此人息息相关,此人就是黄敏的女婿、也是新加坡一代富商林和坂(Lim Ho Puah,1841-1914)。

林和坂及其子林秉祥、林秉懋,是20世纪活跃在新加坡的商业巨擘,也是福建龙溪籍新加坡知名侨领,在其生意最鼎盛的时期,其家族拥有林记环球航运银行、和丰轮船公司、怡和轮船公司、和丰米郊、油郊、和丰银行、和丰信局等多元化产业,集金融、航运、实业、商业于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林和坂与他的二个儿子林秉祥、林秉懋一生乐善好施,广积德行,饱含着深厚的桑梓情怀。林秉祥、林秉懋昆仲在原籍地龙溪县浒洲(即今天的漳州市龙海区紫泥镇)捐建的“龙海县溪州采蘩小学”,是漳州一带最早的侨办学校之一。林和坂,字采蘩,1915年,林秉祥、林秉懋昆仲为纪念父亲林采蘩,将俩兄弟捐建的“祥懋学校”更名为“采蘩学校”。

值得一提的是,林秉祥、林秉懋昆仲在家乡龙溪多个村落,先后捐办了9所采蘩学校。1915年,当时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曾颁授他们三等嘉禾勋章和“急公好义”之匾额。此外,林秉祥、林秉懋昆仲还在家乡开设“采蘩医局”和“采蘩善社”,给予穷苦乡民免收医药费,救济穷苦民众。

值得一提的是,林和坂家族还在家乡创办电灯公司、开办花雕酒厂、纺织厂、榨糖厂等实业,其造富桑梓之一举,为家乡百姓所称颂。在溪洲林氏故居里,墙上张挂的林和坂像,两边附有“嵌字联”:“采风德范造富桑梓,蘩基茂业恩者子孙。

溪洲林家大厝

林和坂,1841年出生于福建漳州府龙溪县28都浒茂洲溪州社,自幼家境清寒,他是家中长子。1857年,时年16岁的林和坂下南洋,最初在荷属印尼的巨港做伙计,后来移居新加坡,在一代华商、也是龙溪同乡的黄敏旗下的丰源号航运公司工作。

由于勤奋肯干、加上灵敏好学,林和坂深得老板黄敏的重用,后来成了黄敏的“乘龙快婿”,娶黄敏的女儿黄文霞为妻,并协助岳父管理家族生意。如前文所提,黄敏临终托孤女婿,让林和坂辅佐小舅子黄文德,成了黄氏家族代际传承之关键性人物,且为实质上的家族企业管理人,后来他也成了黄敏公司之大股东。另外,由于黄敏是四代单传,且每一代接班人均英年早逝,使得黄敏家族的二、三、四代家业传承,均仰赖林和坂的照应。

林和坂共有五房妻室,子女众多,在迎娶老板黄敏的“掌上明珠”黄文霞(黄慈勤)之前,他此前在家乡溪洲已娶正室郭淑勤,顺带提及,他的两人最出名的儿子林秉祥(Lim Peng Siang,1873-1944)、林秉懋(1884-1960)均是在家乡龙溪出生的。

其中,林秉祥是林和坂家族二代掌门人,是和丰公司创办人,曾出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也是有名的龙溪籍星洲侨领。值得一提的是,林和坂、林秉祥虽在海峡英属殖民地时期加入英国籍,但他们均怀有“叶落归根”之观念,归葬故里。

林秉祥、林秉懋昆仲所经营的航运公司和丰号,于1911年增资500万元后改名为“和丰轮船公司”,光是排水量千吨级以上的轮船就有8艘,其中一艘“丰庆号”船排水量达5284吨,在那个年代堪称巨轮。他们所经营的航线,除了往来厦门、汕头、香港与东南亚之间,更超越其外公黄敏、父亲林和坂,开辟至欧洲的航线,可称得上新加坡当时的“航运大王”。

值得一提的是,林秉祥于1917年发起创办的新加坡和丰银行,其股东包括几位知名的福建帮富商,比如厦门大学创校校长、也是一代富商林文庆等人。

林秉懋

更值一提的是,福建厦门是林和坂与其子林秉祥、林秉懋经营东南亚事业与中国往来的最大“中转地”,其家族经营的“和丰轮船”就是以厦门为据点,连接汕头、香港及东南亚各大港口;另外,厦门也是林和坂在祖籍国投资之重地,比如其创办的和丰信局,就是透过在厦门设立的分局,将网络延伸到其他地方。

资料显示,当年的和丰信局在厦门营业点,就位于今天厦门的海后路。和丰信局设立于1930年,同年就设立厦门分局,除了新加坡总局外,在菲律宾等东南亚不少地方也设立营业点。此外,和丰信局也透过厦门,辐射到闽南的泉州、漳州一带,是当时较有影响力的大型侨批汇兑机构。

有必要说一下,林和坂有五房妻室,也有个说法,林和坂除了有4位夫人、还有4位侍妾,共育有16子6女(注:5个为亲生子,其余为螟蛉子)。另外,五个亲生子中,林秉祥、林秉懋昆仲出生于家乡溪洲,而其他三个儿子则出生于新加坡。有人研究认为,当年林和坂经营事业时,常往来于福建和新加坡,故而两地均有妻妾。

林和坂在家乡的故居,10多年前已被漳州市龙海区列为文保单位。在龙海紫泥浒茂岛城内村的“番仔楼”,还有10多座红砖建筑古民居,成了林和坂家族最珍贵的情感寄托。这些建筑精美、巧夺天工的古厝,从清代兴建的林和坂祖屋,再到林秉祥荣归故里后,在浒茂岛围堰造地而建的一座座宅院,虽历经百年风雨,仍不失当年风采。遗憾的是,相关古厝虽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当地在这些古厝的修缮保护及旅游开发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欠缺。如果能善加利用与保护,对于研究早期新加坡华人社会与今日新加坡的繁荣,还有宣传龙溪华侨史方面,均有相当重要之意义。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一波说
一个家族,一个传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