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福建永春,英王室颁赐佩剑,新加坡自来水之父陈金声家族传奇

乐活   2025-01-18 09:08   英国  

新加坡市中心伊丽莎白女皇道的海滨公园,矗立的陈金声纪念喷泉,是新加坡政府为了纪念祖籍福建永春、华侨领袖、慈善家陈金声的慷慨壮举而建造的一座纪念喷泉。

今天,我们就分享一下永春侨胞陈金声家族之传奇故事吧!

英国王室颁赐佩剑,新加坡缘何建造陈金声纪念喷泉?

陈金声纪念喷泉

在新加坡,一提到陈金声三个字,都不陌生!陈金声(Tan Kim Seng)是祖籍福建永春、19世纪新加坡的一名富商,他也是一位华侨领袖、慈善家。

坐落于新加坡市中心伊丽莎白女皇道的海滨公园的“陈金声纪念喷泉”,是为了纪念陈金声一生中值得一提的慈善事业,就是他在1857年慷慨出资赞助新加坡自来水供应系统的建设,新加坡殖民当局后来为纪念他的慈善壮举,建造了此座纪念喷泉。

改善居民的水供问题,是陈金声对新加坡社会的最大贡献;除此之外,热心教育事业的他,还出资修建了新加坡第一所学校——萃英书院,还捐资建造横跨新加坡河的大桥——金声桥,铺设大世界游艺场前面的大道——金声路。

被誉为新加坡“自来水之父”的陈金声,也是永春籍侨胞行走四海路、“无永不开市”拼劲、乐善好施的典型代表之一。

收藏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由陈进森先生捐献的英国王室颁赐佩剑

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由一把陈进森先生捐献的英国王室颁赐陈金声的佩剑,此佩剑系当年海峡殖民地当局以英国王室的名义,授予陈金声的。

陈金声(1805-1864),祖籍福建永春,1805年出生于马六甲,1819年随家人移居新加坡。幼年时,陈金声在华文私塾接受教育,移居新加坡后,于1824年在新加坡创建金声公司,此后在马六甲、中国上海设立分公司。

成为新加坡富商后,陈金声于1844年被大英帝国海峡殖民当局委任为五名华人陪审员之一,后于1857年担任税务局秘书,当时,为了解决新加坡人使用淡水问题,他提议并捐款修建新加坡最早的自来水蓄水池,此工程直到他逝世后方建成。

为了纪念陈金声的功绩,海峡殖民当局于1882年建立陈金声塑像及陈金声纪念喷泉(也称“陈金声喷水池”)。

事实上,陈金声乐善好施的慷慨壮举远不止这些,他是早期的新加坡华文学塾——天福宫“崇文阁”与萃英书院的主要捐款人兼创办人,此外,他也为陈笃生医院给予许多的帮助。

1882年建造的陈金声纪念喷泉

在马六甲华人称为“族魂”的林连玉,也是祖籍福建永春,他为维护民族的灵魂(我们的文化和教育)奋斗一生。林连玉曾说:“我们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他还指出,“我们文化的传递与发扬,必然寄托在华文教育的继续存在与发展的上面。”

自古至今,福建华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将汉语汉字传播到哪里,华文教育在海外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当年,以经贸起家一步步成为侨领的陈金声,看到新加坡开埠后大批华人迁入,担忧缺少中华文化熏陶,忘了本根。他曾说:“我闽省之人,生于斯聚于斯,亦实繁有徒矣,苟不教之以学,则圣域贤关之正途,何由知所向往乎?”故而倡议并捐建新加坡最早的华校——萃英书院。

1854年,萃英书院成立后,陈金声倡导“读孔孟之书,究洛闽之奥”,凡是华人子弟,无论贫富,均可入学。此后,到了20世纪初,另一位闽籍侨领掀起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华文教育运动,并于1919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他就是陈嘉庚先生。

顺带提及,今天见到的“陈金声纪念喷泉”,并非海峡殖民当局1882年修建的原貌,当年是建造在红灯码头的附近。落成揭幕时,陈金声已辞世18年,其子陈明水受邀参加典礼。

此后,陈金声纪念喷泉搬移至百得利路(Battery Road)一带,到了1930年代又有再一次搬迁,即今天海滨公园的位置。

“无永不开市”与“新加坡自来水之父”陈金声之家族传奇

陈金声(1805-1864)

陈金声,1805年11月18日出生于马六甲,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桃城镇丰山村。

据《永春县志》记载,在明末清初时期有长时间海禁,但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稍开,有许多永春人开始成批出海谋生,其后出现了如永春人陈臣留(1737-1784)率数百亲友下南洋之壮举,迄今其后裔在南洋已有数千人,其中最有名的包括其嫡孙、被誉为“新加坡自来水之父”的陈金声。

1819年,陈金声随家人由马六甲移居新加坡,靠经贸起家,后于1824年创办金声公司,随着业务不断扩大,他还购置轮船“丰兴号”,开展海外贸易。短短几年,他在马六甲、中国上海开设分公司,从此富甲一方,且成为马六甲及新加坡一带的华社侨领。

富而行其善,陈金声的乐善好施在马六甲及新加坡最为人称道,特别是解决新加坡人的饮水问题。新加坡早期,居民饮水多依靠驻地马来西亚人用牛车从外地运来,为解决此问题,陈金声捐款1.3万元,敦促海峡殖民当局修建麦里芝水库,从武吉智马河引水至新加坡的市区,从而彻底解决市区饮水难之问题。

当新加坡第一座水库“麦里芝蓄水池”建成时,陈金声已离世14年,他没有享受自来水供应带来的便利。

事实上,除了前文所述的善举,陈金声对出生地马六甲也多有贡献,当地也有诸如“金声桥”善行。值得一提的是,陈金声是当时的新加坡及马六甲华人领袖,在陈金声之后,其子陈明水(1828-1884)、其子明严、其孙陈若锦(1859-1917)先后出任四任华人领袖,时间长达近70载。

陈金声后人在家族大宅院留影

在福建有俗语“陈林半天下”,在100多年前的新加坡,陈姓亦为第一大姓,旧时流传“‘陈’天‘蔡’地‘佘’皇帝”之说,在当时最有势力的是陈、蔡、佘三大姓。

除了人口众多,当时陈姓的侨领也最多,比如福建帮的永春籍陈金声家族、海澄籍的陈笃生家族,潮州帮的陈旭年家族、陈开顺家族、陈成宝家族等。顺带提到,蔡姓以潮州籍的蔡茂春家族最有名,佘姓指的是“甘密王”佘有进。

值得一提的是,陈金声、陈笃生两个“福建帮”侨领,彼此多有往来互助,比如陈金声创办萃英书院,陈笃生也捐了不少钱,而陈笃生当年创建平民医院时,陈金声也多有出力。

早期的新加坡社会,帮派及族群纷争、格斗问题较多,而华人领袖在调解方面影响力很大。比如,1854年新加坡曾发生“私会党骚乱”,一个福建人和一个潮州人因买米起口角打架,以至于后来导致两帮人在街头群斗,人数高达四、五千人,死伤600余人,有300多间房舍被烧毁。当时殖民总督巴特沃恩(Butterworth)亲自带领大批警力镇压时,他的帽子还被一块飞石打落。

为了平息骚乱,当年海峡殖民当局召来了包括陈金声、佘有进等50位华人领袖,才平息乱局。

陈金声后人陈长德

2015年1月,总书记与中央党校培训班206位县委书记的座谈后,离开会场时曾对时任永春县委书记特别提及“永春的华侨很多,历史上就有‘无永不开市’”。

永春,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北雁南飞,椰风蕉雨创勋业,在东南亚留下“无永不开市”之说,也从一个侧面印证永春人在南洋贸易的重要性,陈金声家族就是很突出的代表之一。在新加坡,除了陈金声等商界、侨社领袖外,如前总理吴作栋先生,也是永春人。

陈金声辞世后,其后世的贡献多是在教育事业方面,其后代如今至少逾3000人,主要居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另外在中国香港、以及印尼、澳洲、新西兰、美国、英国等地,也有其后人。

陈金声育有4子2女,他生前在新加坡拥有大量房产,令人惊奇的是,他没有“重男轻女”、并不因循守旧、,除了儿子,女儿也分得部分家产;值得一提的是,陈金声现保存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从字里行间可见他是个很开明的人,但也特别强调血统及信仰之“纯洁性”。比如,他在遗嘱中要求,如放弃华人宗教信仰改信仰他教者、与洋人婚配者,不得继承其遗产。

陈金声之后,其子陈明水也是华人领袖,曾出资重修崇文阁、扩建萃英书院;其孙、即陈明水之子陈若锦在慈善公益上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除了资助新加坡女子学校,创办英华学校,首倡兴办新加坡学院,还发起创办“爱德华七世医学堂”,就是后来的新加坡中央医院。除了商业上成就,陈若锦还先后出任市政局委员、立法议员,1891年被封为太平局绅,他于1900年创办英籍海峡华人协会,并亲任会长。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第七任总统陈庆炎(Tony Tan Keng Yam)的母亲,就是陈金声的外玄孙女。

《陈金声传》作者、五世孙媳妇黄佩壁(Vivienne Tan)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有其源。

陈金声生前,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其根源,留有《丰山陈氏族谱》,此后其孙陈若锦再次重修,此本族谱现由陈金声的第6代孙、陈若锦的曾孙陈长德先生保存。值得一提的是,陈金声在族谱里不但清楚地记载其祖籍地为“福建永春县桃城镇丰山村”,还列明其家族辈分之排序:“松茂如献百世兴金明若思永长美”。

值得一提的是,陈金声的五世孙媳妇黄佩壁(Vivienne Tan)还撰写一本《陈金声传》,从此书中,除了了解陈金声及其家族的历史,也可从中了解新加坡开埠时期的相关历史。

现年72岁的黄佩壁女士,是名门之后,她是柔佛港主黄亚福之曾孙女,于1976年与陈金声之五世孙、整形外科医生陈长利结婚。后来,在大女儿陈美金出生后,家翁陈永善带着一家到马六甲的祖厝祭祖,黄佩壁方晓得夫家乃望族陈金声家族之后。

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黄佩壁透露,她之所以从2008年开始撰写《陈金声传》,是受她娘家之后人黄佩萱于2002年出版《移民.建筑商、企业家:黄亚福传》启发。当时,丈夫陈长利在新书发布会上希望也有人为先祖陈金声立传。

黄佩壁2006年退休前,是新加坡当地一家房地产投资公司总经理,在丈夫不断催促下,于2008年开始着手,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文献,还走访亲朋好友。此外,她还与丈夫陈长利医生回到永春寻根谒祖,第二次与婆婆曾秀金回永春是,发现老屋的房顶已坍塌。

从黄佩壁所著的《陈金声传》,我们可更详细了解到陈金声的家族史。比如,陈金声的祖父陈臣留是在其父亲陈良营、母亲黄慎娘双亡后,才过番南下,在族人资助下于1757年移居马六甲。此后,陈臣留创办“丰兴”,还与当地妇女姚随娘结婚,育有女儿陈锻娘、长子陈瑞绒(早逝)、次子陈瑞布。

陈瑞布(1775-1824),即陈金声之父亲,他年幼丧母,被父亲送回永春接受教育,后在家乡与蔡八娘完婚,婚后育有2子2女。父亲去世后,陈瑞布重返马六甲继承家业,另娶吴侃娘(1784-1858)为妻,两人生下4个儿子(应策、金声、玉成、璜璋),陈金声就是吴侃娘之次子,也是陈瑞布的第三子。

收藏于厦门华侨博物院的萃英书院牌匾

新加坡以莱佛士于1819年1月28日以东印度公司代表的身份登录新加坡那一天,作为新加坡开埠史之开端。黄佩壁在《陈金声传》里提到,当年陈金声才13岁,不可能随第一批商人移居新加坡,因此,他究竟哪一年移居新加坡还待考证。此外,她从一些史料推估,陈金声移居新加坡的时间介乎1824年至1829年之间,即其父亲陈瑞布去世后与其长子陈明水出世之前。

另外,黄佩壁认为,陈金声在华社地位,是在另一个福建帮领袖陈笃生之后,其发迹时间可能在35岁之前,在做香料生意时,深得英国人的信任。值得一提的是,陈金声在新加坡开办的是“金声公司”,其在马六甲可能沿用祖辈的“丰兴”商号,后在马六甲设立金声分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陈金声逝世后,安葬于马六甲,可说是“魂归故里”。

《一波说》也查阅到,陈金声的祖籍地,过去记载为“福建永春昭善里丰山”。另外,由陈金声创办的萃英书院,后于1954年并入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办的学校。2004年,新加坡收藏家陈来华先生将萃英书院牌匾,捐献给厦门的华侨博物院收藏。萃英学院的寓意,为“萃者聚也,英者英才也,谓乐得英才而教育之是新加坡最早的华校之一,为陈金声联合12名华人创立的义学,位于新加坡厦门街134号。

新加坡当时处于英殖民地艰难岁月中,崇文阁与萃英书院对推动华人传统教育作用巨大。富甲星洲的商业巨子陈金声与其家族后人,慷慨捐资,矢志兴学,兴建了一批华文教育机构,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其“替海外迁民奠百年之丕基”之精神仍永远激励着后人。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一波说
一个家族,一个传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