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获得授权
"
建筑“新旧交织”的魅力
时间会赋予建筑别样的魅力,记忆中的小时游玩的社区、常去的咖啡馆,或是在这片土地上早已生根的遗迹,都在岁月中更换了面貌,却在我们心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痕迹。
建筑中的时间痕迹,展现出“新旧交织”的独特魅力。那么建筑是如何通过形式、材质和空间传递时间的印记?
01
纸片屋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波苑第六社区,其实验性在于在现行规范与诸多限制性下将空间装置、造园思维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链接在一起。
▲ 位于社区内的纸片屋
具体结构上,放弃了传统常规的梁、柱、板、墙,而是用30mm 厚的钢板作为社区活动室的唯一主体结构材料。
▲ 纸片屋内部
纸片屋还有 2 个相对独立又联通的“有性别”活动室,加强了使用者与空间的情感链接,从空间装置创作的角度看,则是实现了纸片屋在“场地+材料+情感”三要素上的闭环。
▲ 纸片屋一面
03
黄龙山·紫砂矿源展示馆
中国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旭可建筑 2024
墨分五色,泥有五彩。中国人以墨书写,用泥铸器,孕育了华夏文脉。太湖之滨、天目余脉,成就了宜兴丁蜀的一方地脉、矿脉。
▲ 展示馆外观
丁蜀镇位于宜兴市东南,素有“陶都”之称。黄龙山自古以来就是优质紫砂原料出产地,可谓“紫砂之源”。华夏文脉、丁蜀地脉、紫砂矿脉,正是黄龙山·紫砂矿源展示馆创作灵感的源泉所在。
▲ 展示馆平面图
黄龙山紫砂泥矿四号井建于 1972 年,1997 年因生产成本过高等因素而停止开采。2009 年由宜兴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 展示馆外观
加固、修缮、保护遗址,使之成为与展示馆为一体的室外展示场所。以“最小干预、历史复原、活化再生”为原则适当改造,使其成为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再生的示范案例。
▲ 通往展示馆的一条路
尊重遗址本身:通过自身边界与入口朝向引导游客发现四号井遗址。
▲ 展示馆俯拍图
残损处活化再生:将残损的山体与建筑南面景观整体考虑;并与建筑形成整体:在流线上将四号井遗址室外展示空间与室内游览流线贯通。
▲ 展示馆出口处
整体设计力求尊重遗址,不对遗址形成压迫,引导游客自然地发现和漫游。
▲ 展示馆内部展陈
五个体块象征五朵金花,均釉陶片的幕墙幻化五色墨彩。展馆内从地面到地下一条漩涡状的观览流线将地面的三个展厅和地下的矿道连成一体。
▲ 展示馆内部
04
101 岁老宅重生记
日本 1110 Office for Architecture 2021
这是一座位于长野县上田市郊区的传统木屋,被客户买下作为周末度假屋以及未来的养老居所。
▲ 老宅立面图
起初,他们对此地并无兴趣,但在首次考察后,设计团队发现这是一座展现了精湛传统工艺的有趣住所。
▲ 老宅内部
在拆除墙壁的过程中,设计团队发现这座木屋不仅具有罕见的美丽和工艺价值,而且木头上还刻有日期,很快将迎来其百年华诞。
▲ 木梁上记录的时间
得益于当地神社木匠的知识,他们增加了开口数量,而无需设置过多的承重墙。
▲ 老宅室内
房屋围绕着一堵中央墙建造,墙上设有架子和楼梯。这个中央焦点不仅具有结构上的重要性,因为它承载着结构加固部分,还强调了整体布局的南北分隔。
▲ 老宅内厨房
从这个中心点出发,设计团队在北侧安排了书房,可以俯瞰前方美丽的田野和远处的群山。
▲ 老宅内部
南侧的空间则是客厅和餐厅,通向一个木质露台和宁静的相邻花园。
▲ 老宅内部
二楼的阁楼空间也经过重新设计,不仅容纳了三间卧室,还通过一个新的中庭空间为整个房屋带来了光线。
▲ 老宅室内
一楼书房的天花板采用丙烯酸面板制成,从而在花园和二楼中庭之间创造了一个连续的反射光线。
结语
通过保留原有元素和细节,历史痕迹得到了保存与表达,新旧建筑的互补性,让新建筑与老建筑在视觉和功能上形成对话,通过公共空间的过渡,搭建了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桥梁,共享空间使两者无缝连接。
新旧建筑的交织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融合,更是文化与历史的延续与创新,未来的景观应该通过创新设计更好地保护历史遗产并与现代需求融合。
资料引述:
4. 之仓咖啡厅 / MOS 木石设计 | ArchDaily
- End -
建筑师杂志(ID:ARCHITECTERS)联系方式: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投稿:邮箱cr58@163.com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匠山行记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