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靠颜值取胜、红极一时的“大师建筑园”,现在怎样了?

楼市   2024-12-16 13:01   河北  

来自:建道筑格 ArchiDogs(ID:ArchiDogsHZ)

本文已获得授


      “孤独的图书馆”, © 直向建筑

那些年,国内外名家建筑师为中国编织了一场名为“黄金时代”的美梦,
大师建筑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内涌现。

悉数汇聚了众多标志性建筑作品的园区,
从藏着20余位建筑师作品的南京佛手湖公园,
到秦皇岛情怀建筑云集的阿那亚Aranya社区……
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就是一场建筑界的盛世。

然而当我们美梦初醒,再度审视这些曾经焕活被遗忘的土地的大师建筑园,
它们是否仍带着最初的话题度和影响力,势头不减、光鲜依旧呢?

不妨随我们,且看且分析!

 作者|许珑还
编辑|柳唐



隈研吾设计的Beijing Tea House, ©︎ KojiFujii/Nacasa & Partners


01
成也流量,败也流量

碉堡,建筑师:© 张雷

不知从何时开始,“网红建筑”、“快消城市”等逐渐成为我们口中津津乐道的“消费文化”代名词,人们也开始用“流量”作为衡量一个建筑价值和定位的标准。城市规划者和投资商开始瞄准建筑名家的设计,为其关注领域“添砖加瓦”。一时之间也难分清是流量成就了大师建筑,还是大师建筑带来了流量,带动了整个区域乃至城市的发展。

四方当代美术馆 © StevenHoll Architects

在南京佛手湖公园,有这样一个集结了矶崎新、斯蒂文·霍尔、王澍、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张雷、张永和、马清运、刘家琨、埃塔·索特萨斯等知名建筑师作品的艺术湖区。佛手湖公园曾经也只是南京城郊山脚下一个不出名的湖区公园,而大师建筑汇成的聚落将全新的生命感注入了山水之间,为自然风景和建筑披上了别样的色彩。

会议中心 © 矶崎新
流动空间 © SANAA

作为入口处的地标建筑,斯蒂文·霍尔设计的四方当代美术馆比邻24名建筑师用抽签的方式决出归属的新建筑作品,构成一场百家争鸣的建筑盛宴。四方当代艺术馆以其蛇形悬浮的形态先入为主,坐落于南京明朝都城主轴之上,是远眺南京城的最佳之选。SANAA的流动空间与自然山水巧妙融合,自内向外向游客展现水面环形半岛所特有的轻盈和灵韵。王澍的三合宅让我们见识了旧砖头和破瓦片所碰撞出的不一样的火花,让人们随着“睡着了”的空间一起去品味这份秀雅和恬静。漫步于这片大师建筑园区中,目之所及皆是浸蕴在空气中的艺术气息,足以大饱眼福。

三合宅,建筑师:© 王澍

假若有朝一日这些建筑迁至世界的其他角落,南京佛手湖公园会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呢?诚然,名家建筑打造的“四方当代艺术湖区”IP焕活了南京佛手湖公园。当我们从网络上疯狂传播的“流量建筑”符号象征中剥离,重新估量建筑自身所传递的能量与价值,我们也不难发现,真正关注建筑表面的材料,关注建筑设计造型和构造细节的,可能只是建筑师这个群体罢了

运动场 © 四方当代美术馆


02
热度过后,还有什么能永垂不朽?

“长城脚下的公社”,图片来源:© 搜狐新闻

放眼近年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大师建筑园,能够背负得起“常青树”之名的恐怕屈指可数。像是影响力如OMA库哈斯的CCTV大楼一类建筑,其全球效应本身已溢出了其作为建筑的价值,它为城市发展带来的能量和流量足以远远盖过其建筑设计和功能的话题性。由此,我们可以说这个大师建筑的价值是大于它的花费的,是一个“物超所值”的作品。

家具屋,建筑师:© 坂茂

那么,当一个自规划起便云集了各大建筑师的名作的建筑园区担不起它应该自带的“点击量”时,它会选择被彻底遗忘在公众视野,还是选择以另一种方式物尽其用呢?曾名噪一时的“长城脚下的公社”给了我们答案。这个自2002年建成起揽得国内外多个设计奖项的建筑园区集中了包含隈研吾、坂茂、张永和等12名国内外知名建筑师作品,与传统意义的网红打卡度假区相比,更像是瑰丽的建筑艺术品展示区。

竹屋,建筑师:©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随着人们对于探寻大师建筑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如潮水般褪去,留下的不过是建筑空置的虚壳罢了。共设有236间客房的“长城脚下的公社”实际在使用中的酒店房间仅在少数,且有部分建筑已不再用于居住,留下的也只是被改造成宿舍,供员工使用。尽管隈研吾主持设计的竹屋经过几期的复刻打造成了酒店客房的一部分为公众开放,也不能为区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引流和提升。这也不免叫人感慨,“一晚可以欣赏12位中国新建筑奇迹”的酒店,也不能做到辉煌永驻。

红房子,建筑师:© 安东

除了“长城脚下的公社”之外,也不乏有大师建筑为了逃避“闲置”的命运,在权衡之下走上了“挪作他用”的不归路。例如O Studio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在2011年建成的种子教堂。这座曾荣获“香港建筑师学会年奖境外建筑全年大奖”的教堂建筑以其墙壁开凿出的可透光的“光之十字架”深入人心,颇具意境。如今教堂已不再对外开放,室内“中西合璧”,端端正正供奉起了玉皇大帝。变得冷清的种子教堂也年久失修,陪伴教堂的只有外面随处可见的焚香后的木屑和香灰。

种子教堂, © OStudio Architects
种子教堂现状,图片来源:© 搜狐新闻

我们在为那些沦为“花瓶”、逐渐被遗忘的大师建筑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将目光放到了助长大师建筑蓬勃发展和积极运营的文旅产业。人文、精神、文化和建筑、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引导着我们去探寻一个个尚有生命力的大师建筑背后的“灵魂”与“骨血”。


03
大师建筑与文旅产业的 “双向救赎”

© 阿那亚官方网站

 “如果一个空间能够构建人与人、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它就具备了人文的特质。” 借用马伯庸的观点,将大师建筑与文旅产业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加以梳理,我们便不难发现,其实这些所谓“网红”设计的初衷始终围绕“以人为本”展开。当建筑的人文气息和文旅导向价值一拍即合,便促成了建筑园区和文旅产业的相互成就。

© 阿那亚官方网站

以近年来热度居高不下,有“北京中产的耶路撒冷”之称的秦皇岛阿那亚社区为例,网络的流量宣传拯救了这片曾是烂尾盘的“烫手山芋”土地,也为这个濒临绝境的地产项目带来了新生,重新打造成了人们眼中的精神天堂

“最孤独的图书馆”——三联海边图书馆, © 直向建筑

2015年,接手阿那亚项目2年的马寅与“一条”合作,仅用《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的一个视频,便让抖音、小红书上的千万网友对博尔赫斯语录中的这句“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刻进了DNA里。经由社交媒体传播,“孤独图书馆”这一IP就像种子一样在万千文艺青年心中生根发芽,引来每年近40万人争相打卡这座董功主持设计的混凝土作品,也成了许多年轻人心中的必去之地。这座图书馆沿南北向构建了海岸线上的精神主轴,重置自身对于阅读空间、冥想空间、活动室和水吧休息空间的定义,将人与海演绎得诗情与画意。

阿那亚唐舍酒店,建筑师:©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随着疫情以来人们出行旅游的机会减少了许多,秦皇岛阿那亚社区也真正带给了到此一游的人们“孤独”层面的精神共鸣,但是阿那亚一直在“更新换代”,展现它对空间感知力的极度追求,这也使它坐实了国内建筑师“收割机”的人文社区名号。OPEN建筑事务所的阿那亚山谷音乐厅/UCCA沙丘美术馆,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阿那亚酒店和味从山海甜品店,延续图书馆孤独风格的直向建筑事务所作品阿那亚礼堂等等……无一不是洗涤心灵,用精神空间与人产生共鸣的佳作。

阿那亚山谷音乐厅, © OPEN建筑事务所
UCCA沙丘美术馆, © OPEN建筑事务所

然而,不是所有慕名而来的人都抱着去“朝圣”一座建筑作品的心态,但是于地产开发商和当地文旅产业而言,是不可多得的一桩胜利。打卡拍照成为了一种人们日渐习惯的“使用”建筑的方式,这种从“到空间中去”向“在网络上看”的思维转变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没有一座建筑从诞生起就“自愿”成为网红的,含着大师作品的“金钥匙”出生的作品也不例外。也没有人问过“孤独图书馆”自己想不想孤独。“网红”一词于建筑本身而言,只是人作为使用者,如何看待和评价它而赋予的标签。

阿那亚艺术中心, © 如恩设计研究室

如果建筑师能透过建筑实体去尊重和建立人与环境的关系,那么这样的建筑是极具吸引力的,是具有自身价值和真实感的存在。这样的建筑作品就算终有一日失去了网络上的流量密码,也会守住它的一方天地,让我们看到它不忘初心的价值。在此前提下,我们再去谈论一个建筑对地区的影响力,它所带来的客流量和“网红”属性,才是有实际意义的。
 

上文中提到的许多出自大师之手的建筑园曾将文旅产业从无人问津的泥沼中拯救出来,
这些在人文和美学领域足够惊艳的作品为空间赋予了多层次的精神对话,
又难以摆脱自身“网红打卡地”的标签,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意难平。
你对这些在国内红极一时的大师建筑园有何感想呢?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交流!
 
References:
http://www.archcollege.com/archcollege/2019/9/45406.html
https://kknews.cc/zh-sg/design/63rmk6q.html
https://mp.weixin.qq.com/s/JTiFhHbFRbQ51ef0Us0HLg
https://www.sohu.com/a/511544856_121124625
https://m.sohu.com/a/128839567_540295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6324873.html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5935095.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6905552351305982&wfr=spider&for=pc
 

- End -



建筑师杂志(ID:ARCHITECTERS)联系方式:

广告投放:微信chenran58,

投稿:邮箱cr58@163.com

本文转载自:建道筑格 ArchiDogs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建筑师杂志
和你一起还原建筑的温度与故事 —— 建筑师杂志,建筑师的生活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