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融中财经
近年来的技术融合和突破,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感受到AI革命的指数级趋势。创投行业,作为技术革新的瞭望者、经济繁荣的推动者、社会进步的参与者,站在新技术转捩和新周期转换的关键时刻,在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全新地图面前,成为奇点醒客,除此我们别无选择。奇点临近,我们目光炯炯;时代醒客,我们坐到一起,成为产业投资的引领者、创新企业的陪伴者、新世界的缔造者,把目光投向更远的远方。
2025年1月16日-17日,北京。在新年的起点上,由融中财经、融中咨询主办的融中2025(第14届)中国资本年会盛大举办,汇集投资机构、宏观大家、明星热点企业对未来投资和科技进行深度思考,临界觉醒,畅享无限可能!
16日下午, 清新资本管理合伙人江英、国科嘉和总经理、执行合伙人陈洪武、永鑫方舟管理合伙人林陶庆、陕投成长副总经理望志刚、中兴众投创始人、总经理闫足、新微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剑围绕“【VC】聚焦产业,企业成长生态的深层次挖掘和产业链延展”主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讨论内容由融中财经记录,内容如下:
机构介绍
江英:大家下午好,我们这一场的主题是VC如何聚焦产业,更多整合资源,在企业成长生态深层次挖掘和产业链延展做努力。开场请各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从募投退三个方面讲一下2024年的情况,在投资上的数量,赛道选择上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在退出有什么更深的认知和变化。
陈洪武:我先介绍一下自己,作为创投行业的老兵,我有超过20年的风险投资经验,经历了很多行业的起伏,各种变迁,有很多感悟和理解,以后有机会跟大家交流。国科嘉和是由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国科控股”)发起成立的专注于硬科技投资的科创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我们主要投资领域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科嘉和对自己的定义是“技术资本”,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在科技领域的投资不仅有收获也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跟大家多交流。
林陶庆:各位下午好,我是永鑫方舟的林陶庆,永鑫方舟是一家来自苏州的机构,我们主要聚焦硬科技投资,方向也是比较聚焦。半导体投的比较多,40%左右,新能源汽车以及跟AI相关的硬件,之前在苏州、长三角投的比较多。现在走向全国,希望在全国找到比较好的项目,我们管理规模累计到了33亿。目前投出了8家上市公司,主要是硬科技为主,在这个方向继续深耕,深挖硬科技投资。
望志刚: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陕投成长的望志刚,我们是陕西投资集团旗下唯一一家综合类的私募牌照,2016年底成立,截至目前,在管基金17只,总体规模60多亿,也比较幸运,目前整体DPI水平做到1以上,我们布局结合陕西省内整体产业资源禀赋以及对于未来新兴产业布局的方向。主要投资半导体、高端装备、军工科技以及医疗行业。
我们2016年底成立,2017年经历了国际贸易局势变化以及技术卡脖子等局面,投资到现在我们能够感觉到中国实质上一些新兴产能在逐步发展,我们结合陕西省内的高校背景以及研究院所背景下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项目,可以看到战略科技和民生应用有非常好的连接,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实质科技底蕴是不比国外差的。
举个例子,西部超导,当年还在三板挂牌的时候我们就参与了投资。我们当时觉得项目投融资比较大并且整个应用国产厂家当时的市占率是在个位数,对于这个项目还是比较质疑的。即便如此,作为陕西省内的投资机构,我们认为对当地企业有扶持的责任;另外一方面,从军方应用重大专项所提出的材料指标非常高要求,这样的任务团队都顺利地完成,这支团队从我们所说的科研院所下来以后,有非常强的市场化能力和落地意识,从技术到市场,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匹配就可以得到非常好的爆发,现在西部超导已经是在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也反哺到基金,省里对我们的工作比较满意,希望后续对新兴产能培育过程中基金在全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闫足:中兴众投是中兴通讯旗下唯一展业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重点关注通信、半导体、信息技术产业链等相关领域,2024年开始重点向AI、6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进行布局。依托中兴通讯在ICT行业四十年的深厚积累,致力于为科技创新企业注入资本支持和产业资源,欢迎各位到我们企业交流。在2024年,本机构在投资方向与投资数量方面并未进行重大调整,正在募集新一期基金,退出阶段仍面临一定挑战。
江英:达成业绩预期还是挺不容易的,说明你们在细分领域深耕得很好。
张剑:今年又来到融中论坛,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们主要聚焦电子信息赛道,目前主投的三个大方向,电子信息偏上游的半导体以及偏下游的通信特别是卫星通信,以及人工智能这三个方向。2011年到现在我们累计投资了超过100家企业,累计管理规模到去年底为止超过50亿,我们去年募了20亿,收官三只基金,一支S策略,一支跟上市公司合作的主题基金,还有一个混合策略。投资,去年我们的投资节奏跟往年差不多,感觉比往年忙一点,因为新老基金交替的关系,去年交割的数量比往年少一点。
如何布局产业链
江英:几位嘉宾聚焦在产业链上的,下面一个问题,近些年围绕产业链深入挖掘经营投资成为各个机构的选择,贵机构在产业链方面如何安排,有没有特别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陈洪武:谢谢主持人,产业链投资概念特别是从芯片半导体领域被“卡脖子”以后我们才发现自己有很多短板,沿着产业链挖下去其实有很多市场的机会,这些机会是以前不具备的,全球化竞争我们的劣势很明显,实力差距很大——但现在对于我们芯片半导体领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大家在产业链上能做很多布局。
其次,链主企业拉动的还是整个产业生态,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要活跃,围绕供应链、服务商形成生态板块,这样的配置模式能让区域经济很快活跃起来。有一些企业由小做大变成链主龙头以后,也成立基金,通过资本对整个供应链的控制或者是供应的稳定性都有一些赋能,最后以产业基金为载体撬动其他资本共同参与投资,更加高效地整合各类资源并优化配置,实现靶向发力,加快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体就这些方法,围绕着产业链的布局简单直接,链条很短,大家容易看得懂,这种工作方法和思路对于链主市场地位比较强企业是相对容易做的,属于低垂的果子,大家都在摘。比较难的是怎么培育新的产业,这可能是风险投资的价值所在。以前我一直强调,中国过去的很多投资是“复制”,把老外有的东西在中国做一遍,变成所谓的“国产替代”,这个模式我理解快到尽头了。
我在几年前提了一个概念,叫“中国创新世界市场”,中国有最具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非常多的场景优势,再小的场景在中国只要能够搞出一个产业,就是大市场,在中国验证以后就可以辐射到全球。我觉得未来的风险投资更强调基于中国的本土创新,培育新的产业业态以后再赋能到海外。我们现在也在积极考虑和探索这方面的机会,如果有很多创新方向有经验、有能力的伙伴,也可以跟我们多交流。
江英:谢谢陈总,低垂的果实,投链主,让链主反哺CVC;第二个跟随政策,复制是不太可行了,未来要做中国创新,培育世界市场。
望志刚:VC阶段可以谈产业链的问题,早期去选大赛道,大赛道选的是周期,主持人说咱们在产业链上怎么做,大家很熟“雪球理论”,早期只能选哪条道雪最多,能不能滚起来是VC的事情。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作为VC机构,我要做产业链的布局,某种意义是被雪球裹挟的,雪球滚起来以后,动能、势能不能重新置换。比如我在半导体已经投了10个亿,我今天就想干其他赛道,把这个全抛掉,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客观来说是被资金、产业裹挟的一帮人,我们怎么能够真正做到我资金方在产业里面的主导性,我们的理解也不一定对,一开始要做产业链的链式投资,产业链的某一个点我们有可能不会布局过多,两到三家,不会超过这个数,最终我投资的矩阵是完整的一条珍珠链,2017、2018年我们认为我们穿的每一颗珍珠都很值钱,都想卖一个好价钱,但现在只有矩阵稳固才能保证有比较好的收益预期。现在整个国际市场的变化,包括政策不确定性的因素,加大了我们作为GP的管理难度,从一级市场来看,GP要做的事情,在不确定性里面去找确定性,不确定性一直在加大,工作是非常难的,要用产业链整体价值来对冲。
基于这个变化,IPO的故事在部分LP那儿已经说不通了,我们在投资的时候,会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横向和纵向的并购价值,在整个链势基础上,我们能够找到上下游的价值关系,可以坚定我们持有并且持续投资的理念。
第二个,从未来的价值来看,有可能我们后续的投资策略会做调整,有可能会更多地二次举牌,在产业链的企业会持续举牌,不会做一次性分配,针对我更有把握的资源做一个倾斜性分配。对我们现在谈得比较多的产业并购,在投资时就要提前考虑,比如往前投,投早期,投早期出口,现在盯着IPO的退出已经非常难了,我们只能盯着这个技术或者这个早期团队对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是哪儿,我们要找的是价值门,找到价值门才能找到价格在哪儿,这个是我们对产业链投资粗浅的认识。
闫足:中兴众投作为中兴通讯旗下的投资机构,希望通过发挥中兴通讯积累四十余年的产业优势,重点扶持通信产业链、新一代信息产业方向的中小科技创新企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在现有的资源下为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江英:谢谢闫博,作为投资人来说很多人会做自我深刻的反思,在这么大的场合做自我批评是非常难得和可贵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人类去做贡献,也是很多人的梦想。
张剑:闫博聊的话题我们内部经常讨论,我特别理解她,我理解闫博想投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企业,想到新微,我们扎在自己的产业链条上,在电子信息赛道,上游材料、芯片、传感器、设备、下游行业应用,人工智能的脑机接口、仿生视觉,我们也有,我们的投资方向,半导体、通信、人工智能,围绕研发和产业布局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
我们自己是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中科院的成果转化方向,我们会孵化或培育比较早期甚至是种子轮、天使轮的项目比较多;另外一条主线,毕竟还是有国有基因,强链补链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去做比较大的布局,这是因为这些布局,我们在产业链的多个环节,通过时间的积累,慢慢培育出龙头企业或者有龙头品相的企业。
回应主持人的话题,我们的产业链投资,围绕着各个环节的龙头进行产业链纵深包括横向的布局,特别是在现在的环境下,容易形成内卷,我们现在看项目会希望这个项目的产业链最好能够跨赛道或者是多产品线的布局,纵向、横向更宽一点,最近我们看卫星通信赛道,我也提醒项目团队或者项目创始人,你不要紧盯着低轨卫星,你得看看别的东西,技术、产品能不能复用过去,这也是我们内部的逻辑,独单一赛道风险还是很大的。我们从上下游都有,累计投资100多家企业,很多企业互相之间是有关联的,我们乐于促进他们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和协同,现在跟我们自己培育的上市公司,龙头企业主动做产业基金,有可能围绕某一个企业赛道的布局,也可能围绕某个行业的布局。
不只是“投”还要“创”
江英:下面一个主题,很多机构开始成立生态联合办公室,贵机构是否也有这样的安排?如何将产业上的投资机会变成产业投资生态,如何整合资源,利用LP资源,被投企业资源还是已经上市的可以联系到的资源领跑打造生态并挖掘产业链,不只是投,还要创一个产业链。
陈洪武:之前很多人问我,谁是你的竞争者或者你们跟谁有竞争关系。其实对我们来说,风险投资领域不存在纯粹的竞争,原因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大了,相比竞争,更重要的是知识互补、资源互补,众人拾柴火焰高、互相帮忙。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支持体系,不同的资源禀赋,这些不同的支持体系、资源对于甄别一个项目,帮助一个项目,都可以带来不同的益处,强调的还是协助。
创新意味着不确定性,没有人尝试过的,这种情况下靠单打独斗风险更高,我非常赞同闫总提的思考对人类的益处,这是作为风险投资非常重要的品质,只有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思考经济行为,我们才能走得更远,站位高,才能有机会做出伟大的事情。
中国创业市场最大的问题是“内卷”,有很多科技的保鲜度或者是新东西的保鲜度太短了,一下子就从浅滩跳到了深海,淹得差不多了。对我们来说,鼓励大家去做别人没有的,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对人类的贡献、社会的贡献,只有做一些新的东西,才能够让自己既赚了钱,又获得了内心的满足感。纯靠“拧毛巾”,压低工资水平,对整个社会福祉是不利的。
江英:谢谢陈总,陈总总是给我们大家指出方向,生态链核心点要有大的愿景和合作的心态;第二个,不能像以前那样从美国复制,心态上还是要向美国的很多VC去学习,看到新的方向,去为人类做一些改变。
林陶庆:这个调起的有点高,我们还是脚踏实地的,永鑫方舟这两年发展得比较快,打法跟之前我待过的几家机构是不一样的,我们虽然没有所谓的CVC生态办公室,会有产业链上的数据库,在半导体有300多个专家是我们合作的伙伴,在投资的时候,如果说我投半导体,我们先会走到相应的行业、对应的专家去做咨询和沟通,有可能在沟通过程中给你推出更好的项目,也给我们避免了很多坑,半导体我们做得更全一些,整个产业链都有合作比较多的人,半导体也投了接近40家企业。除了半导体外,汽车产业链也有比较多的专家跟我们深度合作,我们在这个产业链上也有一家公司上市,后面他们的需求或者是提出的要求,我们也会跟他们一起看。
永鑫方舟建立之初我们就有这个打法,在我们所投的行业里面去找到这些专家,这些专家是我们产业链上的朋友,虽然不是CVC,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在我们投资的时候,后面要找退出方案或者投后去做更多资源的时候,都给了很大的帮助,我们觉得还算发展得比较快,跟我们之前一直以来的打法是息息相关的,未来我们还会继续类似于CVC办公室一样的,把我们的产业链数据库更丰富,有更多的数据样本、专家成为我们的朋友,能做好脚踏实地的事。
江英:虽然形式没有联合生态办公室,至少有着深厚的朋友圈,就是生态办公室。
望志刚:我们不叫生态办公室,作为政府类的平台公司,一直有招引的任务、职责,我们会给同业朋友们提供物理空间,在我们身边实质上会形成一群人干着同样一类事的结果,最近一年半的时间,对于这一类的办公室,大家的感受需要生态链接,基于退出通道变化的不确定性,导致我们需求更多形成资产撮合,撮合过程中一级市场是非流动性的非标产品,这个情况下需要大家对产品有长时间、深入的交流,才可能真正形成撮合的结果。现在办公室反而在各个地方都是自发的组建圈子。另外一方面,中国缺少所谓S基金的交易市场,这个市场第一个没有文化、标准、惯例,希望呼吁同业的朋友们,基于未来我们手上的非标非流动性资产,基于各自在某一领域的投资;第二个基于某一领域大家共同的认识;第三个基于上下游产业链互相的关联性,慢慢聚集出有特性,基于某一类资产的小圈子,所谓的生态,未来一级市场不可能形成大生态圈,只能形成小生态圈,随着行业内共识的形成,在未来中国也会有一级市场交易市场的出现。
江英:大家抱团取暖,建好生态圈,最好还有一级市场的二级市场。
闫足:暂时没有专门成立生态联合办公室。投资生态的搭建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投资机构、产业方和被投企业的双向甚至三方共同奔赴、互相扶持。
张剑:讲到生态必须提我们的产业集团,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我们确实有一个生态建设部门,在去年集团完成了一轮将近30亿的定增后,重新改变了组织架构。以新微集团为例,人才链基于中科院人才的资源,我们是有天然优势。创新链跟别的产投不太一样,有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有九个平台是新型研发机构,做的是技术孵化和工程化,从上游到下游。我们有上海高端医疗器械装备中心,上海前瞻研究院(偏国防的方向),先进封装平台,最近成立的商业航天的测试平台,从上游到下游,这些平台是我们项目培育和孵化的苗圃,这是创新链条的一环。
孵化器出来后,就到了资金链,新微资本是资金链主要的一环,虽然是以投早期为主,十多年投下来,企业慢慢成长壮大,早中后都有,基金定位也会根据阶段进行划分。除了市场化基金,我们依托上海支持,成立了类似于科技金融服务站,目前上海有十多家银行给我们集团授信200多亿,给我们下属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授信,从上海扩展到长三角,为体系里的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
产业链,新微包括基金累计投资100多家企业,覆盖行业上下游、电子信息,从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到产业链,内部有小的生态,生态组织和建设是由集团牵引,目前是由生态合作部对外合作,在座未来有兴趣也可以跟生态合作部的同事对接。
基金角度,我们作为集团下属的投资市场板块,我们更多做资源牵引和组织,某种程度上集团由内而外建生态,基金由外而内协调资源。现在的竞争是体系和体系的竞争,我们经常讲新微体系,也希望我们自己体系里的企业加强合作,形成协同,壮大力量,未来对我们基金投资的企业也多一些退出的方向,输出到龙头企业。
赋能企业成长
江英:最后一个问题,用一到两句话讲一下VC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帮助项目成长。
陈洪武:每个机构最后在市场竞争当中胜出一定要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国科嘉和作为技术资本,我们有非常强的技术赋能优势和人才的生态,对于被投企业这方面的赋能,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当然,我们的能力有限,希望在工作过程中能够结识到更多的优质伙伴,一起把中国科创产业做好。
林陶庆:我们永鑫方舟确实在赋能方面做得比较多,我们有6+2+1的赋能体系,我们的理念里边也有共创的理念,我们的口号是“让创业不再艰难”,从我们投了以后,会对他全方位做赋能,缺订单,早期企业都是缺订单,赋能里面最重要的一环给企业带订单,投了80多家企业,90%多的项目都是直接给过他订单或者直接给他链接他的客户,只有两三家没有,因为他们太优秀了,我们也帮不上什么忙。这都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新的一年,还是会坚持我们的打法,在产业链基础上来做赋能,与企业共同成长,大概是这样。
望志刚:第一个,从GP自身资源禀赋角度来看,陕投集团自己在相关能源板块有多年的深耕,集团从开始布局的时候就是从这个方向切入的,在新能源板块,在化工板块我们集团能够给到相应产业上下游的支持,比如在陕西省内的协调,横向纵向资源对接这是我们的优势,从目前做的市场化投资,每个GP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边界都是很清楚的,会有天花板,只能是我们尽力而为。
另外一个层面更有意义,也分为主动、被动两个,我们投的市场化项目,我们投的是专材,不是全材,我们看每个企业的价值只是某个方面的亮点,大部分企业在某些方面有很明显的短板,比如公司治理短板,他跟人接触的短板,他对于机会或者是社会资源评判价值标准的短板,会导致很多价值在创业过程中会丧失很多机会,我们作为GP也作为股东,要把一些理念不停灌输给被投企业,这种主动的工作也有比较难把握度的问题,GP比如作为股东甚至作为董事,你的建议或者推倒做一件事情我们不建议用力过猛。还有一个不是我们主控性的,会更希望我们投资的上下游企业,产业链企业他们自主自发去做相应的选择和交流,每一个人他的气场都不一样,他跟一些人是合的,跟一些人是不合的,在产业链上我们要创造尽快进行融合,找到发生化学反应的小圈子,在这里面他们会自动进行产业链的交流,碰撞出有价值的商业或者是管理理念的变化,从CVC的角度,虽然这个C,是产业的代名词,背后不仅局限于GP背后自身的资源禀赋。
闫足:在助力企业成长方面中兴众投依托中兴通讯为被投企业提供多元化、多维度的投后赋能。
张剑:单打独斗越来越难生存,没有能力构建生态就主动融入生态或者主动合作生态,欢迎跟新微合作。
江英:谢谢大家,感谢所有嘉宾,也预祝所有GP在新一年投出好的项目,平安喜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