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2025,车企拼“造人”
创业
2025-01-21 09:45
北京
导
读
THECAPITAL
“人形机器人,可能是车企下一波翻盘的机会。”
本文5088字,约7.3分钟
作者 | 金玙璠 编辑 | 魏佳
来源 | 定焦One
(dingjiaoone)
2025年,车企往哪卷?
车企给出的答案是人形机器人。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2025 CES全球消费电子展上,展示了由14款人形机器人组成的“军团”,其中一款来自中国车企小鹏汽车。A股人形机器人概念股随之涨翻天。
2024年12月25日,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在回应是否会做人形机器人时,表示概率上肯定是100%。
作为电动化时代吃到最多红利的车企,比亚迪疑似也要布局了。继官微发布具身智能方向的招聘信息后,近期还流出消息称,比亚迪十五事业部已开启人形机器人项目,内部代号“尧舜禹”。不过,投资者关系部门的相关人士对外表示不予置评。
车企造人形机器人,普通人可能觉得有些超前,但其实已经有车企跑在前面了。
特斯拉是行业“先驱”,在过去两年完成了Optimus(擎天柱,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代号)3个主要设计版本和4个手部版本的开发,并展示了家庭服务、工业生产方面的能力,预计2025年量产,2025年底或2026年投放市场。
国内公司中,小米早在2022年8月发布了人形机器人产品;奇瑞的人形机器人Mornine已经“派”到门店当导购员了。
人形机器人赛道上,挤满了车企。乍一听,有些“不务正业”,但在长期关注新能源的投资人李襄看来,2025年车企的核心战场是智能化,主线是智驾,副线就是人形机器人。
他给出结论:2025年是高阶智驾普及元年、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规模化推广之年。与此同时,因为智驾算法与机器人模型底层互通,2025年也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多份研报也给出了“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量产元年”的结论。
“智驾给了不少车企翻盘的机会,尤其是规模不及传统大厂的新势力。从这个角度看,人形机器人可能是车企下一波翻盘的机会。”李襄补充道。
有的为卖车,有的为“造人”
在前几天结束的2025 CES展会上,随着黄仁勋“定调”,“未来机器人的种类可能不少,但很可能只有汽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三种机器人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人形机器人又“爆发”了。
赛道上已经有四股势力涌现。第一股是优必选这类传统人形机器人厂商;第二股是基于大模型研发的公司,例如OpenAI、谷歌、科大讯飞;第三股是基于硬件研发的公司,例如英伟达;第四股是车企,基于自动驾驶研发布局,特斯拉是代表。
过去一年,车企成了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的明星玩家。不光比亚迪、蔚来、极氪等车企,让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还有越来越多车企开始下场自研。
小米是和特斯拉同一时间段入局的玩家,其2022年8月发布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支持家庭护理、陪伴等多种场景。据小米创始人雷军当时介绍,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每台大概六、七十万元,尚无法实现量产。随后未再公布进展。
直到2024年6月,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搬到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小米宣布正在推进人形机器人CyberOne在自家制造产线上分阶段落地工作。
小鹏、奇瑞是2024年推出产品的玩家。小鹏的Iron已经投入小鹏汽车工厂。奇瑞与AI公司Aimoga共同研发出来的Mornine,已进入门店做导购。
长安、华为自研的人形机器人尚未公布,不过已有明确时间表,分别计划在2027年前、2025年发布。
华为虽不属于车企,但它支持下的问界是2024年新势力品牌销量榜第二名,所以我们将华为放到一起讨论。
华为属于“早有谋划”,它在2022年已涉足机器人的融合研发,但当时没有直接投身机器人制造业,主要研发算法模型,人形机器人本体交给外部供应商。
进入2024年,华为陆续公布了“人形机器人+”的开放生态平台、“夸父”人形机器人。“夸父”是乐聚机器人的产品,搭载的是华为盘古大模型,聚焦家庭场景,可识别物品、问答互动、击掌、递水等。据媒体报道,“夸父”已经进入量产阶段,预计价格在60-80万元之间。
直到2024年11月,接连两则消息传出: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宣布启动运营,并与乐聚机器人等16家企业签约;另据21财经网报道,华为将投资72亿元建设产业园区,计划2025年发布人形机器人并实现一定规模试产。
一位长期关注华为的业内人士称,这标志着华为正式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该人士透露,华为人形机器人已经调整为内部立项,由汽车业务部门主导。
在这些车企之外,比亚迪疑似在“悄悄”布局。
12月13日,比亚迪官微发布了一则具身智能方向的招聘信息,面向2025届全球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招聘具身智能研究团队,研究方向涉及人形机器人等多个维度。
紧接着又有消息传出,比亚迪十五事业部已开启人形机器人项目,内部代号为“尧舜禹”,目前团队正处于招聘状态。
如果比亚迪真的入局也并不意外,因为它在2023年8月参与了智元机器人的A++轮融资。
不少车企的相关进展里都提到了具身智能,有必要先搞清楚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关系。
简单说,具身智能就是有身体并支持物理交互(与环境产生交互,通过自身的学习,产生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改造能力)的智能体。具身智能的形态分很多种,包括L4自动驾驶车、宠物机器人等,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实现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之一。因为它是双足行走、双手协作,拥有和人类类似的身体结构和运用方式,所以被认为和物理世界互动的隐性成本最小,也能够更自然地融入人类环境并执行任务。
到目前为止,车企在人形机器人上的布局,可大致可分为两类目的。
一类“造人”的本质目的还是造车。这类以传统车企居多,它们从工业机器人的角度切入,为的是提高工厂造车效率、优化人工成本。
另一类车企的理念和特斯拉接近:把造车的技术升级复用到“造人”上,核心目的是,再造一个科技产品,随着智能性提高、成本降低,将从工厂走向家庭。例如,特斯拉计划开发Optimus在护理、餐饮、清洁、教育等场景的应用。
“这类玩家目前在国内还是少数。”李襄表示,当然,现阶段,哪种布局更好,还待市场验证。
车企造人形机器人
熟门熟路
在普通人看来,车企造“人形机器人”很超前,但其实,在特斯拉之前,已经有多家国外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包括日本车企本田、丰田以及韩国车企现代。
不止一位投资人对「定焦One」表示,国内车企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是必然的。因为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在供应链、应用场景方面高度重合,车企有天然优势。
在供应链端,车企的很多软硬件能力,可以快速复用,包括自动驾驶软件(如自动驾驶算法)、自动驾驶硬件(芯片、传感器、激光雷达等)、动力电池等。
软件方面,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算法能力,可以迁移至人形机器人。
因为人形机器人自主处理任务和汽车自动驾驶的本质,都是“感知——决策——执行”的过程,两者在模型层面存在一定互通性。人形机器人的主要算法包括环境感知类、规划与决策类、运动控制类。其中,在路径规划、运动轨迹预测等关键算法上,智能驾驶的算法能够复用。
近一年多来AI和大模型的迭代,也让人形机器人有希望结合大语言模型,提升自然语言交互与自动化决策能力,加速商用。
特斯拉就是结合FSD自动驾驶系统的算法模型、大语言模型,构建的人形机器人的算法系统,其目前在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上的算法相似度约为60%。
这对国内车企来说,并不遥远。2024年,头部车企大部分已布局端到端模型上车。李襄表示,随之带来的变化包括,车位到车位级的智驾逐步落地;高阶智驾加速向平价车普及,模型迭代成熟后实现L4级自动驾驶能力,推动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接下来,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将进一步发展。
在零部件的供应和整合方面,车企的能力也能复用。
两者在电机、传感器、减速机构、电池、冷却系统、轴承、芯片等部件上是相通的。车企有深厚的硬件供应链资源,以及较强的成本管控能力、质量管控能力,因此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快速整合形成量产方案方面,有明显优势。
关注机器人产业的投资人陈飞表示,人形机器人用到的轴承,许多已经在汽车上应用。
还是以特斯拉为例,Optimus每个(共14个)旋转关节使用2个角接触球轴承、1个交叉滚子轴承;每个(共14个)线性关节使用1个四点接触轴承、1个滚珠轴承。这4种轴承在汽车产业已经广泛使用。
此外,从传感到融合、再到充电管理等,Optimus都借鉴了特斯拉在汽车设计方面的经验,还采用了与汽车相同的芯片,支持Wi-Fi、LTE连接和音频交流。
应用场景上,车企自家的汽车工厂,天然适合人形机器人落地。
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前提是有场景。汽车车间因为工作重复、标准化程度高且存在一定危险,被认为是最适合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场景。
机器人领域的创业者林新举例说,场景包括搬运重物;完成发动机、变速箱的精确组装;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和视觉系统对汽车零部件和整车进行质量检测;有的人形机器人还能进行金属加工(焊接、切割等)。
“相比其它领域的玩家,车企更了解人形机器人的应用痛点。”林新说。
但是,车企想造人形机器人是一回事,能造又是另一回事。之所以这么多车企入局,还因为有两个特斯拉、英伟达两个外部“推手”。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量产在即,技术路线逐渐清晰。
英伟达的入局,直接提供了算力支持。2024年3月起,英伟达推出了一系列服务、模型和计算平台,给机器人制造商、软件制造商使用,用于开发、训练和构建人形机器人。这其中包括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Project GR00T、基于NVIDIA Thor系统级芯片(SoC)的新型人形机器人开发套件Jetson Thor,以及AI小模型HOVER。
总的来说,因为技术共通,供应链共享,车企造人形机器人“熟门熟路”,同时又因为特斯拉和英伟达的布局,让车企看到,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度超出预期,有希望在商业化场景中逐步应用。
量产、价格,车企有优势吗?
人形机器人不是一个新赛道,有国际老牌厂商波士顿动力、新贵Figure入局,国内第一梯队玩家如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虽已具备量产能力,但仍面临智能性不足、量产成本高两大痛点。
车企跨界造人形机器人,又有多少胜算?结合多位受访者的观点,量产和价格是核心。
对比国外,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1-N的量产阶段,能在工厂实现搬运电池、上下楼梯等单一任务集,2025年有望量产。
国内仍处于多方入场、商业试水的0-1探索阶段。人形机器人的运控能力、应用场景的丰富程度有待提高。
“不过,人形机器人和智能驾驶类似,国内和国外是两条赛道”,陈飞认为,国内自动驾驶能力较强的车企,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潜力玩家,因为在商业化打通、系统化降本方面更有优势。
林新对「定焦One」总结,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不成功的共性,往往是过于注重技术迭代,忽视了商业化的可行性。
本田ASIMO在2018年退役、软银Pepper于2021年停产都是例子。波士顿动力的Atlas也是如此,它采用技术门槛更高的液压驱动路线,是行业先进方案,机器人的运控能力更强,但因为产品尚处于实验室阶段,长期缺乏可落地的商业场景,公司多次被转手。
相比之下,自动驾驶能力强的车企,更能兼顾技术迭代,以及打通产品与市场匹配的商业化逻辑。
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硬件高精、易损,量产成本高居不下始终是行业性难题。
此前,国际主流的人形机器人高达上百万美元,比如本田Asimo的300-400万美元,波士顿动力Atlas的200万美元。国内优必选的工业机器人Walker系列平均售价599万元。
特斯拉的Optimus被规模化复制后成本大幅下降,预计商业量产后售价约2万美元。
十几万元的价格让国内车企看到了商业化前景。“车企的系统性降本能力很强,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国产化后还有降本空间。”李襄表示。
华泰证券估计,通过核心部件国产化、本土零部件制造商规模化生产,整机制造成本有望降至15万元左右。
李襄分享了一条车企打开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场景的思路:新能源汽车“将价格贵但高配的电动车投放市场——研发新技术——用新技术生产低价产品——打开商业化前景”的思路,可以复制到人形机器人上。
也就是说,车企推出的初代人形机器人价格可能很高,但可以投入工厂使用,借此吸引融资,用于技术迭代,直到发布高智能、低价格的量产人形机器人,以规模化继续降本,降到可以普及进家庭场景的水平。
总体来看,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度超出很多人的预期,“商业化元年已至”的言论屡见不鲜。但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前路并非坦途。
代表行业最高水平的特斯拉,宣称已经把人形机器人用于工厂,但陈飞认为,因为负载能力仅接近人力、续航时间短、无法连续工作数个小时,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很难承担主要工作,大概率就是做一些搬运、清洁、零部件组装的简单工作。
何况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还处于萌芽阶段,最终技术路线未定,包括减速器、丝杆、传感器的选型,执行器最终数量需求与设计等。
但车企的技术竞赛从智驾延伸到了人形机器人,可以预判的是,“不管是走哪种路线,人形机器人都是车企的下一个必争之地。”李襄称。
有的车企选择“脚踏实地”,安排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优化人工成本,有可能进一步拉高降价空间,拿到打赢“价格战”的筹码。有的车企选择“仰望星空”,希望再造一个科技产品,加速公司向人工智能企业转型。
2025年,会有更多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它们或展示最新成果,或讲述宏伟蓝图,即便要面对诸多难题,它们依然相信,人形机器人会像智能汽车一样,能够提升公司估值,改变汽车产业的格局。
#
线索爆料
# rzcj@thecapital.com.cn
融中官方粉丝群
在这里,你可以获取丰富的股权投资行业资讯、热点报道;前沿行业报告、重点课题研究、最新业内动态。链接资本,连接市场,联结资源,共同打造创投交流新平台、合作共赢朋友圈。
END
媒体合作:010-84464881
商务合作:010-84467811
转载请点击菜单栏-联系我们
融中财经
中国领先的股权投资与产业投资媒体平台。聚焦报道中国新经济发展和创新投资全产业链。通过全媒体资讯平台、品牌活动、研究服务、专家咨询、投资顾问等业务,为政府、企业、投资机构提供一站式专业服务。
最新文章
2025年VC圈运势:投资人挤爆潭柘寺,“今年想退出、要打黄金眼”
明星投资人云集,讨论如何为科技创新以及未来产业加速
用AI搞钱,春节狂赚10万
金融圈开工红包曝光:最高发888,顺便查考勤,还有人被领导骂?
VC投资人,上班第一天,老板通知降薪
2025年,投资人如何布局产业链
瑞幸涨价,“背刺”返乡打工人
中美独角兽公司大 PK,46 个细分赛道对比结果如何?
英特尔资本,宣布单拆
春节海外“走红”:外国人如何嗨翻“中国年”?
150亿,82岁新加坡“油王”破产了
马斯克,DeepSeek头号黑粉
A股,1700亿!大股东减持套现,回家过年
山姆“分姆”在县城
这个春节,美国赌城全是中国AI投资人
微穷年轻人的下一个超级饮品:中式养生水
8000亿,2025年美股第一大能源IPO要来了
宠物年夜饭火爆,这届年轻人狂掀宠物过年潮
2025年开年,宜宾迎来第一批出差的投资人
这届退休老人,真有钱!
2025春节档的影视资本局
8亿,黄冈富豪收购了《QQ炫舞》
130亿,北京跑出一个储能独角兽IPO
PE投资,做好行业整合和产业融合引领
中科院计算所孵化的又一企业,刚刚拿到2亿融资 | 融中投资周报
新加坡“失宠”?中国富豪纷纷回流香港
168亿,共享充电宝第一股,要退市了
数往知来: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数据报告精粹版
两则停牌公告背后,我们正走上一条退出新路!
中国一汽“红旗”私募第一支基金亮相,初期规模2100万 | 融中募资周报
斗鱼,添了一位新CEO
红杉中国控股Marshall马歇尔,全球顶级品牌迎来发展新乐章
4年亏400亿,2025年第一个退市首富出现
顺势而为,风险对冲中寻找α
当女VC开始频频晒娃
钟睒睒,哭了!
年终盘点|2024,谁是PE/VC“募资之王”
消费降级的富人,把沃尔玛的股价抬上天
5年亏百亿,市值跌至万分之一!明星造车新势力破产退场
年终盘点 | 2024年IPO之王:中金资本夺魁,高瓴创投第二,红杉中国第三
再次出手,74岁的他,接了阿里的盘!
3000万宠物正在老去,一个新蓝海悄然诞生
近10亿元人民币首关!鼎晖抢下蛇年募资开门红
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迎来中国的iPhone时代
2025,车企拼“造人”
清华校友官司未了,纵横股份老板又被前妻索要4亿分手费!
赵明退场,荣耀渴望IPO
王忠民:资本结构视角下的耐心与久期行为模式
暴涨34亿!浙江前首富,直播“救”美邦
中国互联网,集体告别青春期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