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降压十法
中医治疗高血压有内服药、薰洗双足、针刺疗法等几种方法。我们使用针刺治疗。
一、耳后降压沟
操作方法:在对耳轮后面上2/5处有静脉可见,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如豆许。
二、人迎洞刺
又名窦刺,其穴正当颈外动脉窦处故名。
操作方法:让患者仰卧,头部低位,先用手掐脖子,如患者感到头晕时,则不宜用之。
刺法:左手摸到人迎动脉,用手指固定,右手持1.5寸毫针刺在动脉壁上,不可过深,易导致起小包。针后见针柄颤动为恰好。不用手法,十秒钟起针。留针时间最长不超2分钟。
亦治支气管喘息、胆石痛、胃痉挛、头痛、眩晕。
三、膈俞皮内针
如病人过胖,不易摸到动脉窦,则用膈俞皮内针。依常规找准穴位,埋藏1号皮内针一支,双侧埋针,可留针3—7天。
以上三种方法,均在针后10秒钟降压。
四、太渊脉刺
五、眼针降压
眼针疗法经辽宁省卫生厅鉴定后,已在各地逐渐推广,降压穴位刺双肝区(必须学过眼针疗法,按常规操作)。
六、鼻针降压
鼻针共有九穴十九点,其中只有两个穴位是原有穴位,即印堂和素髎为降压上下两点。
找准穴位,用5分不锈钢针以45°角向上斜刺。
用其它方法无效时可采用鼻针。
以上三种方法均在针后5分钟降压。
七、太冲泻法
操作方法:找准穴位,针刺得气后,可用提插方法。
适应症:肝阳上亢,眩晕较重之高血压症。
八、合谷透后溪
操作方法:手掌侧置,用3寸毫针,由合谷刺入,针尖向后溪方向而进,达到得气。
适应症: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口燥舌干,食欲不振,大、小肠有淤热者。
针刺得气后用捻转泻法,透天凉尤佳。
九、三里降压
找准穴位,常规操作。对体质素弱,有胃肠病而患高血压者,宜用此法,手法以补法为合适。
十、石门降压
石门在古针灸书记载:女子不可针石门,针之则终身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