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城事 | 1977茶云故事
旅行
2024-11-25 17:22
福建
龙门镇洋坑村古称油坑,后因闽南方言谐音雅称为洋坑。油坑最早赋予的寓意为:溪水潺潺,青山环抱,山水相映,碧水如油。民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菜农们享受这田园乐趣,生活油润富足,有滋有味,这就是充满田园乐趣的油坑。随着改革开放,油坑人民也不甘落后,摩拳擦掌地对矿山石材进行开采,安溪红635石材畅销内外,石匠上山开凿,运载石头的大车在村道穿梭,尘土飞扬原本沉寂的乡村也渐渐热闹起来,但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雨天——印尼,晴天——英国”这惟妙惟肖的闽南歇后语让人听起来既诙谐而又让人心酸,原来山上的植被破坏,因水土流失严重,溪流变了原色,让油坑黯然失色。虽然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大多数村民未能受益,油坑人不能享受原有的油坑田园之乐,只能漂洋过海出外打工,油坑变成了洋坑。之后,政府以“壮士断腕”的气度对矿山进行整治,关闭石材开采,风光的“安溪红635”退出历史舞台,但洋坑村原来雄伟的狮子寨,也失去了往日的颜色,山上“弃石成堆、崩岗成片”满目疮痍。洋坑村“腾笼换鸟”改变思路迫在眉睫。2012年犹如一股春风吹拂,原福建省委书记来到洋坑村,让洋坑村民倍受鼓舞,在县、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采取“崩岗治理”,还青山绿水本来的颜色。2019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洋坑村列为省级试点村,对全村进行整体规划布局,随着工作的逐步推进,洋坑人民改变思路,为家乡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漂洋出海的游子回乡创业,年轻人注重学习,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未来的希望,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发展,为家乡的建设做贡献。洋坑焕发一片生机活力,洋坑被重新定位为“希望的油坑”。 安溪县龙门镇洋坑村生态小院是一座闽南古厝,总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属于私人房屋,土木建筑。110年前开始建设,后经两次修缮,至今保存良好。它由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共同指导,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设立,以“一个庭院、一套技术、一组产品、一种文化、一味生活”为发展理念,坐落于闽南古厝——“洋坑村侨居文化”保护点,是全省首个乡村振兴“生态小院”。洋坑村生态小院主馆区为一座保存良好的闽南古厝,依托自身禀赋条件和区域特点,围绕铁观音制茶工艺、生酪、手工面线、南音等“非遗茶文化”,充分挖掘生态文化,有机融合周边的水稻种植、茶叶种植等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生态优势明显,空间资源可利用化程度高,逐渐形成以生态保护、文化体验、技艺传习、研学教育、休闲观光为主导的生态综合体,能满足体验功能,提升人们对较高生态品位的追求和慢生活的向往。供稿:施孟怡
编辑:陈彩霞
一审:白斌梅
二审:梁扬新
三审:邱晓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