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家里面出来到村上缴费,花了不到15分钟,现在的社保缴费太方便了,太好了。”前不久,原州区开城镇三十里铺村村民王维成来到村部,几分钟就办好了一家人的社保缴费业务,他对快捷高效的社保服务赞不绝口。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回应百姓期待、增进民生福祉的题中之义。自社会保险数据治理应用先行先试工作开展以来,原州区采取有力措施,全区养老参保率达97%,有力推动了社会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
“铁脚板+大数据”,让数据找人更精准
在南关街道宋家巷社区,工作人员正在耐心为群众详细讲解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的方式、流程等内容,耐心解答居民提出的疑问。对行动不便和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网格员则主动深入居民家中,面对面进行指导与帮助。在走访过程中,网格员还细心询问老人的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叮嘱他们保重身体,居家时要注意安全。
“自从数据找人工作开展以来,真正方便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办事,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社区精准宣传和为民服务的效率。”南关街道宋家巷社区党委书记海燕说道。
近年来,原州区探索建立“铁脚板+大数据”工作模式,着力提升社会保险数据质量。依托信息共享机制,协调组织、公安、教育、民政、残联、乡村振兴等部门,调取各类人员信息数据35万余条,建成人员信息动态资源库。采取一线工作法,组织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人员,进村入户、逐户逐人摸底,排查登记辖区法定参保对象及人员信息数据,分类建立人员底册,为精准扩面创造了条件。
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全区共采集网格信息192条,网格员信息1232人,建筑物信息20.8万余栋,录入常住人口信息近42万条,实现了“应录尽录”。“我们今年通过数据找人平台组织61名断保人员补缴了养老保险,还引导未参保人员进行参保缴费。”三营镇团结村副支书马玉贵介绍。
“上门办”服务,惠及特殊困难人群
“老叔,请您眨眨眼,张张嘴……好的,认证完成了!”走进三营镇团结村,副支书马玉贵正在帮助行动不便的陆秉智夫妻在家中进行养老保险资格待遇认证,让他们足不出户办理好养老认证工作。
对于像陆秉智这样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来说,“上门办”的服务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村上的贴心服务,真正打通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养老保险认证。
过去,团结村存在找人难、服务难、管理难、核实难等问题,人户分离情况较为普遍,参保缴费、待遇申领等社保服务无法实现一步到位、全覆盖,并且无法及时掌握特殊人群信息,各类疑点数据信息难以及时核实。
现如今,数据平台的全面应用,实现数据准、查找准、服务准的同时,还激活了网格化治理,网格员更新的网格下住户信息数据一目了然,更利于工作人员直接应用平台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使基层治理更加智慧化。
“15分钟”服务圈,方便群众“就近办”
近年来,原州区全力推进人社系统“放管服”改革和人社政务服务“一窗受理”工作,在各级社保经办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由乡镇(街道)延伸至村(社区)受理,实现了全区养老保险经办业务在189个村组(社区)全覆盖,打通了人社服务“最后一公里”。
同时,深度加强“社税银”合作,将农商行村级代办点和税务村级协办点全部纳入便民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在农商行乡镇10个支行,设立人社服务专柜,在中心支行打造标准化人社服务专区,成功建成原州区养老保险经办“15分钟”服务圈,让人社服务“就近办”“多点可办”,为数据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赋能“智理” 守好群众“养老钱”
近日,记者走进原州区人社局一楼大厅,办理各种业务的群众人来人往。其中,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设立的三个服务窗口里,不断有群众前来咨询社保关系转移、社保信息维护、社保卡制发等相关问题,工作人员有序进行回复。
为了让数据更好地赋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推动城市治理变“智理”,原州区不断压实监管责任,与司法、卫健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实现数据互通共享;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社保基金追缴责任制,堵塞系统风险漏洞,严防社保基金“跑冒滴漏”。
监审:李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