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中的贵州智慧

学术   2024-11-11 19:26   贵州  

水,可以汇聚成川,奔腾不息;也可以滴水穿石,凝结成印。在贵州,4697条河流湖泊滋养着17.6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滴水,记录了黔中大地亿年来的发展变迁,也见证了知水用水的贵州人因地制宜、接续奋斗,承接起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源动力。

水滴石穿 成就大自然鬼斧神工

在铜仁松桃,海拔1000多米的腊尔山之巅,藏着一片奇妙而壮丽的红石林,这里层峦叠嶂,虽然没有一滴水,但处处都是水的印记。

如果时光倒流4.5亿年,时处奥陶纪时期的武陵山区还是一片浅海,在海洋沉积作用下,红色岩溶的母岩形成。

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姜伏伟对红色岩溶的研究已有6年多。在他看来,红石林的形成与水密切相关。“这种地貌的形成,初步推测,第一是受海水沉积作用,在浅海中10cm厚的岩层估计需要沉积10万年以上。第二是流水侵蚀作用,地壳抬升之后,受地下水、雨水的侵蚀速度也有差异,进而形成了岩层凹凸有序的地貌。”

在时间长河中,沉寂于海底的红色岩溶成为陆地,红石林留下了远古海洋流动的痕迹。它在山间寂静等待,直至2016年才被发掘。

“2016年初我们开发种植红枫林,挖的时候就抠了这一片,特别好看,就继续挖,从红枫林转向红石林景区。”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当造村驻村第一书记龙元彬见证了红石林的发掘。“去年一年依托红石林,我们村的旅游总收入是80多万元。”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当造村驻村第一书记 龙元彬

“我们这一片红石林形态特征相对丰富且完整,山下还有3个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就开始把它作为国家地质公园,加上腊尔山片区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综合性规划和设计。”据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三级主任科员罗代军介绍,当地已经对红石林有了新的规划。“今年我们已经启动了延续到2035年的规划设计,进行全县生态旅游精品策划打造。”

巧借山水 贵州人的农耕智慧

与远古海洋地质遗址相似的纹路,也出现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从江。绵延数十里、面积超万亩的加榜梯田是苗家人巧借山水、顺势而为的农耕智慧。

“我们这里海拔最高是2400米,最低是480米,最陡的坡在40度左右,只有搞梯田才能种得到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加车村党支部书记潘秀林介绍了当地开凿梯田的历史。“看哪里有井水就在哪里开田,再顺着开沟形成梯田,梯田的水从高处自流,这样也省去了大规模灌溉的烦恼。”

梯田从高到低逐级自流灌溉、见缝插针。

田地里,稻鱼鸭共生;田坎上,农文旅并进。景区今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水利工程渡槽博物馆”

当古老的智慧在黔贵大地上焕发出文旅新价值,大型现代水利枢纽也奔涌着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贵州年均降水量在1200毫米左右,900多条长河奔腾不息。却因为高山低谷导致工程性缺水。

贵州水投黔中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杜亚楠向记者介绍:“从这个流域界限图就可以看得到,整个黔中地区刚好处于长江流域跟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分界线以北的地方下的雨最终汇到长江流域,以南汇到珠江,所以这个地方的水资源留不住。”

贵州水投黔中工程公司副总经理 杜亚楠(右)

为了缓解黔中之“渴”,贵州在海拔较高的六盘水乌江上游修建黔中水利枢纽,并开凿出148公里的“人工天河”,把水引入贵阳。

“贵阳如果是从周边大的水源提水,要提300至400米,成本非常高。所以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为水修一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坡降必须严格的控制,比如说我们的渠道大概是1/4000,也就是说每走4公里它的这个坡度才降一米。从三岔河到贵阳全线才提48.8米,从经济成本上很节约。”贵州水投黔中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杜亚楠道出了贵州水利人的智慧。

遇山打隧洞,遇沟建渡槽,黔中水利工程创造了多个全国乃至世界之最,被称为“水利工程渡槽博物馆”。

而贵州对水的智慧不仅于此。

在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来自3.5公里外的再生水,滋润着公园1.28万平方米的植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对自然资源可持续的利用和发展。无论是开凿梯田、修筑大坝,还是水利发电、船运通航。贵州人正用智慧和双手,以创新破局、以恒心开局,在新征程上破浪前行。


分享 在看 点赞 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作者张霖 刘粒粒 梁林杰 编辑 | 许蔓 
一审丨蔡瑶佳 二审丨刘珊宇
三审冉  军
来源丨松桃融媒
投稿邮箱 | shuimeiguizhou@163.com


点击图片,精彩再现👇

水美贵州
旨在用新媒体手段传播贵州水利声音,讲贵州水利故事,搭建政府、公众与媒体间沟通的桥梁。欢迎来稿,电话0851-85930049,投稿邮箱shuimeiguizhou@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