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24.08.01
大
美
榆
阳
印
象
榆
林
非
遗
之
旅
跟着孙同学寻非遗
认识一座城市,最佳方式莫过于行走。深入城市大街小巷,看昔日辉煌,赏今朝成果,听城市故事,品地道风情。榆林,一座非遗之城,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时光的淘洗,留下了许多称之为文化瑰宝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当盛夏的美好与非遗的风华邂逅,会产生什么样的碰撞?“印象榆林 非遗之旅”,这一次,齐聚榆林,深度感受非遗之美!
非遗,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方水土的根与魂。千百年来,岁月镌刻了榆林特有的历史风华,传统的艺术和技艺随处可见,非遗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以一衣一嗓,唱出万千世界;以一刀一刻,塑造人生百态……从榆林小曲的悠扬,到枣木雕的精美,“魅力榆阳,多彩非遗”,让步履所到之处都充满了惊喜。
枣
·木
·雕
壹
榆林木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星明楼、戴兴寺、关帝庙、青云庙和四合院等古建筑物上都雕有寓意深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木雕艺术。榆林的木雕选材多用枣木、扁桃木、松木等,陕北枣树多,枣木坚硬厚重不易虫蛀,适合雕刻,又为枣木雕提供了丰富的材质来源。枣木雕,方寸之间彰显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成为“生活的艺术”。
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水树木、人物形象,一块块木头在匠人的刻刀下便能千变万化、演绎大千世界,这就是枣木雕的魅力。手起刀落,木屑纷飞,留下的是斑驳的时光和岁月过隙的记忆——栩栩如生的枣木雕,在方寸之间演绎刀尖绝活,诉说着非遗匠人与木为伴的匠心情缘,也在木头里雕刻浪漫人生,留下时光印记、绘制塞上华章。
剪
·纸
贰
陕北剪纸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介入百姓生活、民俗活动;到了清代,它走入宫廷,登上大雅之堂。榆阳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人物、花鸟、鱼虫、兽类、花纹图案、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手法上大胆取舍,变形夸张,既纤细秀丽、剜空透亮,又粗犷大方、浑厚古朴,既不完全照搬生活,又与生活密切关联。
翻手织梦,落手生花,一把剪刀在红纸上穿梭,一个个人物鲜活起来,一幅幅作品栩栩如生。每一次镂空、每一根线条,都让人生百态、世间繁华在这细腻的刻画中呈现——这就是榆阳剪纸。一张薄薄的红纸,展现千百种可能;一把平凡的剪刀,剪出千姿百态的世界。在这里,时间流逝,时代变迁,亘古不变的是精湛的技艺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柳
·编
叁
取材于自然,融入于现代生活。在陕北的柳编制品中,榆阳的柳编制品颇负盛名,用料考究、工艺精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是榆阳区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柳编制品既有实用价值,又可做装饰品。柳编作为陕北人至今离不开的生活器物,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陕北人的美好记忆,呈现出原始而质朴的美感。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榆阳柳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每一种编制手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应用价值。它们运用柔韧的柳条,经过匠人的巧手编织,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或平实朴素、或精巧细致、或粗犷豪放、或婉约柔美,无不展现出柳编艺术的无穷魅力。可以说,柳编之于榆阳,是人们难以忘怀的乡土记忆。
彩
·绘
肆
彩绘,亦称为“丹青”,是我国最古老的漆器工艺品种,在秦汉时期已有很高的制作水平和较大的生产规模。陕北匠艺丹青,是流行于陕北的绘画性装饰艺术,用途广泛,包括建筑彩画、庙宇壁画和炕围画、灶台画、家用木器装饰画、玻璃镜匾画等。其红、黄、蓝绿等色彩鲜艳,以手工精描而成,特色十足。
彩绘艺术承载着陕北匠艺丹青最淳朴的表达,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大漠风光、江南风情……包罗万象的图案,是黄土高原上最绚丽、热烈的图画,也是几代陕北人独有的乡愁记忆。“图画天地,品类群生”,借助画笔和颜料,陕北匠艺丹青化平淡无奇为炫彩靓丽,描绘装扮着生活,也以美轮美奂的色彩,诉说着美好祝愿。
泥
·塑
伍
泥塑,是我国传统、常见的古老民间艺术,以粘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加以修饰,以人物、动物为主。或素或彩,各具观赏特色,遂在民间也俗称“彩塑”“泥玩”。陕北泥塑以鲜明的祭祀、宗教信仰、生活习性等主题,以陕北特色生活、非遗文化、历史神话、节庆习惯为素材,利用精湛又鲜明的手工技艺修饰,从而使泥塑得以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一捧泥土,塑于手下,匠心诠释世间百态模样。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的泥塑,蕴含着对土地的眷恋,具有浓厚悠久的历史底蕴,展现着黄土农耕乡土文化的艺术魅力。从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到精巧细腻的生活用品,一个个泥塑作品,不仅展现了精工细作下别具风格的魅力,也在榆林非遗文化的图卷上大放异彩。
石
·雕
陆
在广袤的大西北,辽阔的黄土高坡,孕育和承载了厚重而久远的中华历史和文化,也保存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精华——石雕。榆林石雕的艺术风格采用象征、含蓄、寓意深刻的笔触,古朴粗犷的风格、精雕细刻的刀法和博大磅礴的气势,既源于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术,又富有时代的创新精神,在中国石雕艺术中占有独特位置。
以錾为笔,以石为纸,雕刻连绵不绝的传承之道。一铲一刻,一雕一琢,经过上千万次的手工雕刻,逐渐幻化成独具魅力的艺术佳品……作为典型的文化符号之一,榆林石雕连接了古与今的传承,见证着当代工艺大师们镌刻刀与石的奇迹,也在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霜雨雪的岁月磨砺,氤氲出历久弥新的非遗魅力,熠熠生辉。
掐
·丝
·珐
·琅
柒
景泰蓝工艺在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史上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起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其工艺繁琐,制作流程考究核心工艺是掐丝和点蓝。掐丝珐琅画又称景泰蓝工艺画,就是将景泰蓝技艺拓展到平面作品上,展现出立体装饰效果的一种工艺。作品整体艺术效果浑厚庄重、金碧辉煌兼典雅华贵。
大方、新颖、流畅的线条加上鲜艳的釉料、彩砂,榆阳掐丝珐琅画以其悠久的历史、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华丽多姿的图案、繁多的品种造型,将人物、花鸟、山水等呈现得栩栩如生。当精细的铜丝在指尖游走,斑斓的色彩在巧手间舞动,一幅承载传承工艺之美的画卷,犹如一曲悠扬的古韵,让人连连惊叹。
盘
·扣
捌
盘扣或称盘钮,是一门中国独有的传统手工艺,运用在中国传统服饰旗袍和马褂上,起着固定衣襟的作用,更是服装装饰的点睛之笔。其形态变化多端,取材内容十分丰富,同时生动地表现着中国服饰重意蕴、重内涵、重主题的装饰趣味。在漫长的岁月中,盘扣作为女红的一项重要手艺在民间广泛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
小巧玲珑、精致美观的盘扣,氤氲着含蓄和典雅,洋溢着浪漫和娇俏,于端丽之中见美感,于古雅之中见清纯。作为中国服饰演变的缩影和中国服饰艺术的展现,它有着浓郁的民俗气息,积淀了千变万化的东方内涵,蕴含了漫长岁月里对生活的美好寄托,也在一结一扣间,织就了东方古韵,让文化之美在指尖绽放。
彩
·棉
·堆
·画
玖
榆林彩棉堆画始创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中国画为蓝本、运用彩染、绘画、浮雕等技法精制作而成。彩棉堆画以棉花为材料,制作工艺复杂精细,是通过铺、撕、搓、捻等多种艺术手法构成的精美彩棉艺术品。其题材广泛,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具有构图新颖、画材简单,技艺精湛、色彩艳丽、立体感强的特点。
一缕棉絮轻如羽,一幅画作动人心。在榆林,一团团棉花不仅可以织就锦衾云被,还可以成就一门不老的技艺,将世界的美丽收藏在一隅,构建出一个在棉花中盛开的艺术世界——榆林彩棉堆画,是民俗文化生活的写照,是艺术之手的杰作,是传统工艺的珍贵遗产,更是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体验与表达。
榆
·林
·小
·曲
拾
榆林小曲是产生并流传于榆林城内市井间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内容以反应城内生活情趣为主,其中描写离愁别绪、男情女爱的曲目占较大比例。作为“南腔北调”合二为一的独特艺术,榆林小曲兼具北方的阳刚之气和南方的阴柔之美,以其缠绵委婉、优美动听的风格,唱尽塞上的风韵。
在广袤的高原上,悠远动听的榆林小曲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将庭院深处吹拂而来的清风,化作了台上的声声唱词,如流水一般吟唱而出,耐得侧耳聆听,也耐得驻足品味。在这里,一首首动听的榆林小曲,伴以丝弦之声的清唱艺术,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陶醉其间,在潜移默化中,非遗文化留存心间,于细节处传承。
银
·匠
拾壹
银匠也称为“金银匠”,是指民间专门从事金银首饰加工制作的人。一颗颗银料在上千度的高温下熔化成液体后,将其倒入卡条状的钢槽里待其凝固,凝固的热银经过锻打、做模、雕花、焊接、洗银、上釉等数道工序,一件件精美的银饰品就此诞生,这看似简单的工艺每道都蕴藏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一张银片锤万遍,一件银饰藏匠心。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精巧的工艺,当多种不同声线、不同力度打磨敲击响声混合在一起,形成的金属击打交响曲也染浓了这一片专属匠人的天地。榆阳银匠,用古老技艺锁住时光,用纹路留住民族古韵,用符号留存浪漫时光,让冰冷的金属在千锤百炼中富有生命,在情感中赋予温度。
多姿多彩的榆林,美在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里,在灿若星辰的历史文物里,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里,在精湛的手工技艺里。“印象榆林 非遗之旅”,因手艺而经典,因守艺而传承,也始终在千百年的岁月中延续着塞上的精神与气质,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