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陕北民歌”,传承黄土文化,唱响时代旋律!

文摘   2024-08-26 18:33   陕西  
—第332次推文—
26

August.


2024.08.26

陕北民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文化基石,是古老传统和历史的核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瑰宝。千百年来,黄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多元文化在陕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碰撞、融合,奠定了陕北文化的深厚底蕴,孕育了陕北文化的多彩纷呈。宛转悠扬、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陕北民歌正是这片广阔黄土地上一张响亮的名片。

在喜庆的日子里吟唱,在生产劳动中高歌,世居黄土高原的陕北人民,在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创造了浩如烟海的陕北民歌。2008年,陕北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一独属于陕北的声音,也穿越历史长河,跨过千山万水,吟唱出属于自己的光辉诗篇,成为时代最强音。



起源与发展

作为流传于陕北及陕北周边地区的地域性民歌,陕北民歌是黄土地千百年来经久不息的歌谣,其根植于民间、来源于民间。根据历史记载,陕北民歌的形成时间较早,可以追溯到周代中期,至汉代已经稳定成形。它是反映黄土高原地理和社会历史变迁的陕北文化艺术,也是陕北的文化符号和情感载体。

早期的陕北民歌以简单的劳动号子形式出现,如《榆林号子》和《老号子》,这些歌曲形式主要是为了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陕北民歌逐渐发展出多种形式,包括信天游、山曲、爬山调、船工号子、传统小调及众多风俗歌曲等。这些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形式与内容

作为陕北历史发展中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陕北民歌是中国大地上较为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也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诗歌式口头创作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形式以信天游、小调为主,此外还有风俗歌(秧歌、酒曲、叫卖歌、婚嫁歌、丧葬歌、祈雨歌)、劳动歌、宗教歌等,共计27000余首,其中革命历史民歌约1400余首。

陕北民歌形式各异,内容丰富,涉及陕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陕北人民的语言腔调、性格特征、生存环境、生活情感密切联系,展现出陕北黄土高原民歌的地域风采和特色(如信天游、山曲等)。《东方红》《兰花花》《三十里铺》《走西口》《黄河船夫曲》……一首首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



乡愁与传承

千百年的峥嵘岁月、灿烂的民俗文化在人们的吟唱中繁衍生息,在动听的民歌、悠扬的旋律、传统的非遗上流转轮回,成为中华文化灿烂的一页。雄浑苍茫的黄土高原上,声若洪钟的陕北汉子和温婉智慧的陕北女子运用方言编织成洒脱的词曲,传承着经久不衰的民俗文化……陕北民歌,以音乐为符号,承载着陕北人世世代代悲苦酸甜的人生故事。
扎根于民间、诞生于泥土,口口相传、直抒胸襟的陕北民歌,是民间劳作画面的呈现,是民间情感心愿的倾诉,以直抵人心的力量,唤醒着人们记忆深处的乡愁。作为生动自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也细致地描绘着陕北生活百态,倾诉着陕北人民对生命的感悟,并逐渐在岁月的变迁中,发展成富饶而辉煌的文化艺术宝库。

陕北民歌,歌颂着多姿多彩的生活;

陕北民歌,吟唱着风花雪月的爱情;

陕北民歌,记录了岁月流转的曾经;

……

黄土高原上,婆姨们在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后生们“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北民歌,带着浓厚的黄土气息,蕴藏着苍凉悲壮但又大气乐观的情愫,以嘹亮之声响彻黄土高原,勾勒出陕北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画卷。陕北民歌,熏醉了黄土,惊艳了岁月!

Bye~

游田园花海,品盐州美食,清爽定边,浪漫时光!
星夜璀璨,燃爆驼城!2024清爽榆林文化旅游季明星演唱会唱响塞上!
非遗中的吴堡,以岁月见匠心,以古韵承风华!
跟着孙同学寻非遗丨塬上清涧美如画,非遗文化展风华!
跟着孙同学寻非遗丨子洲面花:指尖上的文化瑰宝,舌尖上的乡愁记忆
黄昏拾光·余音绕梁丨麻黄梁露营音乐会,邂逅浪漫时光!
跟着孙同学寻非遗丨品味米脂历史,多彩非遗闪耀清爽榆林!
清爽一夏,回“佳”过暑假!这4条旅游线路邀你畅游葭州!
跟着孙同学寻非遗丨品响水豆腐,赏横山老腰鼓,非遗之光,璀璨绽放!
跟着孙同学寻非遗丨走进山水葭州,解锁非遗“宝藏”!

孙同学Team
伪文艺,真青年,爱旅游,爱文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