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陕北秧歌”,黄土高原上的舞蹈盛宴!

文摘   2024-09-02 17:53   陕西  
—第335次推文—
02

September.


2024.09.02

陕北秧歌

千年岁月的洗礼、千年情感的积淀、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的世代文明、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沉甸甸的历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广袤的陕北大地上,榆林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也孕育了无数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就是其中之一。

当矫健灵动的步伐,舞动黄土地的苍茫浩瀚;当热烈激情的动作,跃动陕北人的豪迈热情……陕北秧歌,如同璀璨的明珠,散落在黄土高原上,赋予了这里别样的风情与魅力。也在岁月的变迁中,绽放出独特风华——1984年陕北秧歌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01


起源,历史悠久



亘古以来,黄土高原幅员辽阔、广袤无垠。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歌其事,乐其成,也在秧歌舞中记录生活。史料记载,陕北秧歌萌生于东汉,形成于唐宋,发展于明清,是一种集歌、舞、戏、乐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它起源于祭祀天地诸神、祈保风调雨顺的民间活动,可以说秧歌之于陕北人民,源远流长。

千百年来,陕北人用自己特有擅长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祝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蕴含了对土地崇拜与依恋的深厚感情;而这种对土地的缤纷情丝,也缔造了陕北秧歌集特有的审美标准与独到的文化内涵于一体的灿烂华章。陕北秧歌也在长期的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成长为陕北地域文化符号之一,并广为流传。


02


形式,丰富多彩



作为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艺术形式,陕北秧歌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的榆林、延安等地,各地区秧歌和而不同。同时,陕北秧歌也是一种在广场、场院、街道等场合表演的集体舞形式,主要在春节期间和祭春日、祭秋日时演出,一般分为“大场”和“小场”两种。

其中,大场是整个舞队在伞头的统一指挥和带领下扭出变化丰富的队形,有“龙摆尾”“卷白菜”“十字梅花”“二龙吐水”“十二莲灯”等数百种队形,参加表演的人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一二百人。小场表演包括“水船”“跑驴”“高跷”“霸王鞭”等。也可根据动作风格和内容划分为“文场子”“武场子”“踢场子”“丑场子”等。


03


传承,文化瑰宝



作为首批进入国家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舞姿粗犷豪放、气势磅礴,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之美与陕北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耕耘相融合,蕴藏着灿烂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热情、直率、朴实、敦厚的性格特征,也作为文化共同体凝聚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秧歌一舞动四方”,当头戴花帽、腰系彩带、手持彩扇或手帕的舞者脚踏节奏明快的乐曲,以轻盈矫健的舞步翩翩起舞,黄土地上的红火热闹就开始了!土腔土调的秧歌、土生土长的秧歌,既有豪放粗犷的阳刚之美,又不失灵动细腻的阴柔之韵,既风流着塞上的华年,也演绎着原汁原味的故事。

陕北秧歌,是黄土高原上的舞蹈盛宴,是陕北地区的重要文化精神象征。一声大碗唢呐、一场酣畅淋漓的陕北秧歌,诉说着黄土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当秧歌器乐响起,对这片黄土地无尽的依恋与热情被唤醒,这璀璨非遗,照耀着陕北大地千万年的薪火相传,滋润了黄土儿女光明的每一天……

Bye~

榆阳恭迎各位“天命人” ,打卡“黑神话”同款古建!
《黑神话:悟空》全网刷屏,横山说书“火爆出圈”!
国家级非遗“陕北民歌”,传承黄土文化,唱响时代旋律!
游田园花海,品盐州美食,清爽定边,浪漫时光!
星夜璀璨,燃爆驼城!2024清爽榆林文化旅游季明星演唱会唱响塞上!
非遗中的吴堡,以岁月见匠心,以古韵承风华!
跟着孙同学寻非遗丨塬上清涧美如画,非遗文化展风华!
跟着孙同学寻非遗丨子洲面花:指尖上的文化瑰宝,舌尖上的乡愁记忆
黄昏拾光·余音绕梁丨麻黄梁露营音乐会,邂逅浪漫时光!
跟着孙同学寻非遗丨品味米脂历史,多彩非遗闪耀清爽榆林!

孙同学Team
伪文艺,真青年,爱旅游,爱文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