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剧团演员到面点师傅,从唱念做打到和面揉面。“简简单单”的一碗面条,一做就是32年。是什么让她退休后投身小吃行业,这碗面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今天“了不起的小店”,一起聚焦宜昌抻条面馆。
▲ 点击图片可查看往期推文
傍晚时分,这家位于宜昌市京剧团旁的抻条面馆,座无虚席。和其他只做早餐的面馆不同的是,这家店全天营业。店外复古的木框花玻璃窗户,店内的缝纫机和冰箱等旧物件,分分钟带你穿越回20世纪90年代。“始于一九九二”的招牌,述说着这家面馆32年历史。抻(chen)条面在宜昌一众面食中是较为独特的存在,是典型北方的手工制作面条,制作耗时又耗力。抻条面馆的创始人陈丽蓉,曾是一名京剧团演员,经常到外地演出。途经天津时,偶然吃到的抻条面便难以忘怀。1992年退休后,她便将这份对美食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小区巷子里开了一家抻条面馆。
“起初,奶奶通过慢慢摸索,只为还原复刻抻条面的做法。那时,面馆只面向街坊邻里开放,每当有人过生日或举办聚会时,都会来端上一碗热腾腾的抻条面。”抻条面馆第三代传承人雷敏祎介绍。
“面是精华。面粉和制、醒发、押面、切面就要6到8小时;酱是灵魂,肉切碎、焯水、翻炒直至出现糊香味,制作杂酱也需要2个半小时。”这些繁琐的制作工艺确保面条筋道,口感独特。谈及为什么会坚持手工制作,雷敏祎称,师傅们只有通过双手感受面粉的湿度,才能更好调整面粉和水的配比,让他们之间得到充分混合。
抻条面的粗细软硬没有统一标准,全凭顾客饮食喜好,不像是兰州拉面有毛细、二细等七余种粗细不同的规格。“面条做细一点,面条多煮会儿。”就这么给师傅一说,默契便在二者之间产生。
首先是拌,一筷子挑起,有面条和豆芽的时候,这才是真正拌好了一碗面。吃完之后,别着急走。搭配剩下的肉酱,喊师傅舀一勺热乎乎的面汤,暖心又暖胃。此时光盘的碗,与店里墙壁上“碗净福至”四个字互相呼应。
“一碗4两的面条,分量很足且管饱,在宜昌能吃到如此正宗的北方手工面还是挺惊艳。我二十年前参加工作的时候就开始吃这家面条。”店里的常客王女士说。凭着多年积攒的口碑,面馆每天能卖300到400碗,光是面粉都能用掉100斤。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经营方式上面馆也在做一些调整。雷敏祎称,目前正考虑在店内增加热卤配菜,推出单人份小拼盘,为顾客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与此同时,店内还提供感恩面,为现役、退役军人,医务工作者和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免费的面条。
当然,作为非遗美食,更多是对传统美食文化的守护和传承。雷敏祎表示:
我们目前是没有开分店的计划,怕店多了质量味道没法保证,比起一年开100家店,我们更希望是一家店能开100年。
来源 | 三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