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
我们如何看电影
书院围炉夜话第二十九期
为进一步打造移通学子跨学科的认知交流平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由重庆移通学院教务处、书院部主办,电影评论中心、鱼城书院承办的书院围炉夜话合川校区第二十九期于10月30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书店顺利开展。
本期活动中,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谢建华教授做客重庆移通学院,与中国新商科大学集团电影评论中心板块主管、重庆移通学院电影评论中心主任彭可老师围绕数字时代下的电影行业发展对话交流,两位师长以电影为依托,在社区共享与朋辈互助新圈层中,为学生打造表达自我、展现热爱与兴趣的舞台。
本质之思
电影美学的深刻内涵
活动伊始,彭主任以“电影美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拉开本期对话序幕。谢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经验进行解答,指出人类的知识体系涵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四个领域,美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究创作中理想的形式,主要任务则是研究艺术作品中关于形式的终极推论,而电影美学是四大领域和审美经验的融合,为在场的师生们开启了理解电影美学的新视角。
时代之变
电影浪潮的发展脉络
在数字时代,电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谢教授认为,当下一些美学电影教材较为混乱,编写美学电影教材首先要构建框架体系,明确研究方向和角度。从胶片到数字的介质转变是在本质上是思维转变,这不仅涉及电影的框架体系的确立,还包括对写实的重新理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影在新形象、新类型、新语言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如极端类型的人物在大众中广受欢迎。数字化时代为电影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电影行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需要在技术创新、内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文化传播以及观众参与等多方面共同发力。
启蒙之钥
时代选择的疲劳消解
彭主任就“与其追问电影的形式,不如追问电影的产生”这一问题与谢教授探讨,谢教授指出首先要明确电影的艺术定义、艺术属性和艺术审美经验这三项主要内容。学习电影之前要确立电影标准,而且作品本身要能够表达思想。同时,他还提到电影概念的开放程度以及概念的边界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引发了在场师生对于电影本质的进一步探讨。
关于现场老师提问:“如何才能让学生睁开眼睛打开耳朵去看电影,去发现电影中的美学?”谢教授认为学生不仅要热情,要带着心去看电影,培养对美学分析的兴趣,还要静养身心,多读书,热爱电影,热爱生活,从数据的背后发现电影的智慧和秘密。
对于数字时代的影片推荐,谢教授以《少年的你》为例,表示好电影既要有精彩的故事、体现良好的价值,也要弘扬文化自信。在剧情同质化的当前,电影技术与艺术应该相互交融,色彩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其素材和色系都有各自的内涵,色彩运用与叙事能力相关,叙事要有自身的概念、态度和观点,两者兼顾的作品才有可能解决审美疲劳的现象。
文化交融
传统自信的厚植深耕
谢教授认为,电影应该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相结合以增强文化自信。这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其他文化需要看到我们的行为所承载的重要意义。中国电影目前在文化输出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必须找到传播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传统的内容和方式,以及创造让其他文化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和载体,电影显然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期书院围炉夜话,我们与两位师长围绕数字时代的电影行业深入探讨,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电影美学带来的魅力,也在优秀的作品中品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愿我们能在数字化时代,用心去发现每一部优秀的作品,热爱电影,热爱生活。
官方QQ | 书院阿部(1724497462)
供稿 | 鱼城书院
排版 | 鱼城书院
校对 | 品牌推广部:周欣怡
审核 | 蒋东廷 翁婕 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