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通报》2024年第31期出版“大型强子对撞机LHCb实验专题”,欢迎关注!
本专题涉及LHCb探测器升级、重味强子谱学和性质、CP破坏、电弱物理以及重离子碰撞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李一鸣等人[1]介绍了探测器的设计特点和主要性能, 以及刚刚完成的一期升级和规划中的二期升级在探测器技术上所做的创新和改进. 张黎明等人[2]介绍了LHCb实验在五夸克态研究中取得的进展, 包括五夸克态被首次发现(被英国物理学会Physics World杂志评为“2015年度物理学十项重大突破”, 位列美国物理学会Physics杂志2015年度物理学“八大进展”第二), 以及后续发现的多种新五夸克态. 何吉波和尹航[3]介绍了LHCb实验上在双重味重子研究中取得的突破和成果, 包括双粲重子的发现(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质量、寿命、产率的测量结果. 安刘攀等人[4]综述了重夸克偶素产生机制模型以及LHCb上的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吕晓睿和傅金林[5]介绍了LHCb实验基于海量数据对基态粲重子和的质量与寿命所开展的精确测量. 谢跃红和张黎明[6]以及钱文斌等人[7]分别综述了LHCb实验开展的B介子时间依赖CP破坏和直接CP破坏研究, 总结了LHCb实验取得的世界领先成果, 包括CKM相角β, γ和的高精度测量结果. 尹航和徐梦琳[8]探讨了LHCb实验在电弱物理测量方面的独特优势, 介绍了近期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包括W质量和弱混合角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结果, 以及与质子部分子分布函数相关的测量结果. 李衡讷[9]介绍了利用质子-铅核和铅核-铅核对撞数据开展的两项研究, 分别以Z色子和光子为工具, 探索原子核中的部分子分布情况. 以上文章也展望了LHCb探测器升级后各个方向的研究前景.
由于篇幅所限, 本专题无法覆盖LHCb实验的所有研究方向和研究进展, 但我们希望通过介绍有代表性的优秀成果, 促进我国粒子物理理论和实验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激发更多的思想火花与创新灵感, 推动我国科学家瞄准关键科学问题, 依托LHCb实验平台开展更广泛、深入的粒子物理前沿探索. 最后, 感谢所有作者、审稿人和编辑人员的大力支持.
专题特邀编辑
高原宁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高能物理分会副主任, 《科学通报》执行主编, 《物理实验》主编等. 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
谢跃红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现任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常委. 主要从事重味物理与CP破坏的实验研究.
杨振伟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现任LHCb国际合作组“成员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重味物理与CP破坏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本期完整内容
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