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鹏飞, 白秀辉, 郭林
田炳坤, 张培琨, 赵晓明, 张助华, 郭万林
活细胞成像技术揭示SARS-CoV-2病毒利用宿主动态丝状伪足进入细胞评述/ 物理学与天文学
生物活性软物质动力学研究进展
张德清, 徐子楠, 李博
细胞、组织等软物质由于存在活性, 其非平衡动力学行为十分复杂, 深入理解生物活性软物质的动力学演化行为对认识生命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一类具有液晶态的生物活性软物质的连续介质力学模型以及拓扑缺陷动力学, 探讨活性对界面形貌动力学的调控机制.生命科学
迈向育种5.0: 智能品种的智能培育
余泓, 白世伟, 李家洋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人口不断增长、耕地与水资源紧张、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些都对培育下一代作物品种提出了新的要求. 未来, 育种5.0世代的主要特征与核心技术是什么?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本文介绍作者观点, “智能作物智能培育”是未来育种5.0世代的特征与关键.地球与环境科学
中国地球系统科学的十年展望
汪品先, 郭正堂, 焦念志, 金之钧, 王成善
“中国地球系统科学2035 发展战略” 报告展望了今后十年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重点, 提出地球系统很可能就是21 世纪地球科学革命的方向, 指出重新认识海洋碳泵、水循环及其轨道驱动和东亚-西太的海陆衔接三大研究方向有可能成为中国地球系统研究的突破口.氢构造与海底氢能系统
李三忠, 索艳慧, 姜兆霞, 吴立新
系统阐述了氢构造、海底氢能和天然氢气系统等前沿概念, 从全球视角探讨海底氢能形成机理和构造控制机制. 作为一种无机成因能源, 海底氢能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有助于“生氢-减碳-排铁-取热”. 亟待加强海底产氢途径、成藏规律和勘探开发技术的研究.地球与环境科学
中亚黄土粉尘与冰冻圈演化、太平洋生产力和全球变化的联系
昝金波, 方小敏, 宁文晓, 康健
通过总结中亚黄土粉尘形成演化历史、营养物质组成、传输过程以及大洋铁施肥效应, 提出未来开展大空间范围和长时间尺度上粉尘营养元素及其与大洋生物活动等的分析, 是揭示“亚洲粉尘输入增加-海洋固碳增强-大气CO2减少”的碳循环链式动力过程的关键.化学与能源科学
食品中汞的人体生物有效性与健康危害
张涛, 王成尘, 李立新, 刘龙一, 郭兆来, 向萍
日常食用的鱼类、海产品和大米等都含有汞, 研究食品中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研究基于现有的膳食汞暴露研究, 总结了食品中汞的暴露途径、在人体中汞的生物有效性/生物可给性及其影响因素, 以及汞暴露后对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材料科学与工程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材料科学中的融合: 新范式与科学发现
杨帅, 刘建军, 金帆, 陆颖
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正引领新一代科研范式. 本文探讨了AI与大数据结合, 如何重塑材料科学的研究范式, 加速计算材料学的发展, 推动实验过程的革新. 首先, 分析了AI技术在材料发现周期中的应用; 然后, 讨论了自我驱动实验室的兴起, 以及大型语言模型在推动实验自动化和自主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最后, 探讨了AI在材料研究中的巨大潜力并审视了构建材料智能生态系统的挑战.站立式石墨烯的化学气相沉积及其应用: 现状与展望
区昊雄, 颜鑫承, 王超, 刁东风
本文综述了站立式石墨烯(VG)的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研究进展; 总结了VG的主要结构特征、生长机理、生长参数的影响, 及其在新能源、柔性电子、生物电化学传感等领域的应用探索; 指出了VG生长和应用领域目前面临的挑战, 并探讨了未来在非催化衬底低温生长方向突破的可能性.化学与能源科学
光促二氟烯丙基化合物的E→Z异构化反应
李智, 杨春晖, 赵红艳, 姚朋杰, 和振秀, 陈景超, 樊保敏
本文建立了由易得的E-二氟烯丙基化合物异构为Z-二氟烯丙基化合物的方法. 该反应由2,4,5,6-四咔唑基-1,3-苯二腈(4CzIPN)催化的光化学反应实现, 反应温和、操作简便、经济性好, 为Z-二氟烯丙基化合物的大量制备建立了高效方法. 反应机理研究认为, 该反应经过三线态-三线态能量转移(TTET)过程完成.材料科学与工程
3175 PPI AlGaInP基红光Micro-LED及其CMOS驱动背板的凸点制备与键合
郭成龙, 王学燕, 周毅坚, 朱学奇, 鄢支兵, 杨天溪, 李晋, 李洋, 孙捷, 严群
本研究提出并优化了高像素密度、高分辨率红光Micro-LED样机制备方案, 重点讨论了Micro-LED芯片衬底转移方法以及CMOS驱动背板表面绝缘层厚度差异形成的刻蚀工艺的调整优化; 提供了样机制作过程中Micro-LED芯片及CMOS驱动背板凸点制备与键合的关键工艺, 有助于推动Micro-LED实用化.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本期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