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陇原在行动 | 西瓜小镇的嬗变——探寻武威市凉州区大柳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密钥”

文摘   2024-12-19 15:17   甘肃  

西瓜小镇的嬗变

——探寻武威市凉州区大柳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密钥”

 本刊记者 张佳斌 实习生 薛文阅

冬日萧索,草木枯黄,武威市凉州区大柳镇王城村的温室大棚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一只只圆溜溜的小西瓜“憨态可掬”、生机勃发,在半空被长长的藤蔓“深情牵挂”。

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大柳镇建大棚种蔬菜瓜果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2021年以来,在大柳镇党委政府主导下,投资2700多万元,分六期建成216座钢架大棚,打造了横跨大柳、西社、王城、东社4个行政村,占地396亩的凉州区首个集体经济产业园。目前,大柳镇的日光温室已达3372座,其中80%种植西瓜,每年有10万吨西瓜被运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因此,大柳镇也成为河西走廊名副其实的“西瓜特色小镇”。

冬日的大柳镇集体经济产业园温室大棚里,吊秧西瓜长势喜人。

小西瓜,大出路

走进大柳镇瓜果交易市场,车声人声不绝于耳,一辆来自河北的重型卡车停靠在果蔬保鲜库旁,工人们正忙着将果库地上堆满的西瓜小心装车。另一库内,在自动分拣机称重分拣后,数名女工有条不紊地将西瓜打包装箱。一条西瓜产业链,给了大柳群众就业的好出路。“农闲时节我们到这里务工,每月能挣4000多元。”大柳镇桥坡村村民王春琳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边说。

大柳西瓜,无论红瓤的“L600”还是黄瓤的“黄肉京欣”,都是西瓜王国里的“贵族”,皮薄质嫩、脆甜爽口,在大城市的综合商超能卖到10元一斤。北京庞农兴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晓鹏与大柳镇政府合作已有4年,是这些西瓜的忠实主顾。“我们从日本进口的西瓜种子,之所以决定在大柳镇投放,是因为这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产出的西瓜口感好、糖度高。我们与当地百姓签了收购合同,只要西瓜品相达标就收购,市场行情好时西瓜的收购价能达到4块多钱一斤。”郑晓鹏表示,当地政府和百姓都很热情,为收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只要有什么需求和困难,政府都会积极协调解决。

“我们合作社的作用一方面是聚集农户,引导群众种植西瓜;另一方面是与收购企业联系落实资金,当好村民和企业的中介,保障双方的利益。”鸿煜欣荣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史忠军介绍。

大柳镇的日光温室给当地群众带来肉眼可见的收入增长,家家户户翻修一新的民居院落,丝毫不亚于城市住房。“大棚承包给村民,一个棚一年种四茬,年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大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高维坤说,2023年,全镇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39万元,收入的近六成来自主导产业。

大柳镇蔬菜瓜果交易市场一库房内,工人们正在将西瓜打包装箱。

“顺藤摸瓜”,探索前进

大柳西瓜的成功,源自当地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顺藤摸瓜”式探索。

2021年之前,由于资源、资产和资金匮乏,大柳镇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2021年,大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顾超祖决定一改原来的大棚种植模式,尝试建设新型日光温室。这种新型的钢架大棚强度高、寿命长、维护成本低,而且稳定性、通风性和透光性更好,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自筹资金建起一座钢架拱形日光温室,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当年种下两茬瓜,年底实现营收5.04万元。

这份可观的收入让大柳村的百姓看到了希望。在村党支部引领下,村民纷纷参与进来,村集体通过流转土地,接二连三建起钢架大棚,再租给农户,完成了大柳镇集体经济产业园一期建设,又名“智慧产业园”。何以称“智慧”?原来,这些日光温室已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和物联网温控技术,坐在家里通过手机就可以远程控制保温帘收放和大棚通风等。在顾超祖看来:“现代农业的特点是智能化、适度规模化和产销一体化,这种生产方式更便于管理、更科学,生产效率更高,农产品品质也能得到保障。”

目前,大柳村每户村民承包2座大棚以上,村里30多户种植大户,每户承包着5座以上钢架大棚。2023年,大柳村通过经营这些日光温室,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9.58万元。

大柳村的实践探索,为全镇的西瓜产业找到新的出路。镇党委政府经过反复研究,找到一条做大做强西瓜产业的“破题”之道——党建引领、村村抱团、村企合作、联合发展,统筹配置辖区集体资产、土地资源、扶持资金和涉农项目等资源要素,注册成立大柳瓜满园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国有企业市场化运营+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面参与”的运行机制,通过合作运营、租赁经营等多元发展模式,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随着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大柳镇党委政府趁热打铁,整合各方面资金,推动集体经济产业园持续扩大规模,陆续完成六期新型日光温室建设,目前正在进行第七期育苗中心建设。

大柳镇的村干部个个是西瓜种植能手。“我们引导村干部全程参与园区土地平整、浇水施肥、种苗栽植、园区管护等工作,在节约生产经营成本的同时,从根本上改变村级集体经济资金‘只分红不出工’的‘懒人入股’模式。”大柳镇党委书记严建澍说,镇党委制定《大柳镇激励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办法》,拿出年度收益增量的15%~20%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村和村“两委”干部进行奖励,构建起“基本报酬+绩效考核+集体经济发展创收”的村干部报酬奖励机制。同时,通过国有企业统一采购生产资料、引进优质品种、签订订单协议、派遣劳务用工,消除了村干部的思想顾虑,激发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好“领头羊”,引路奔富

25岁的东社村村民王晨懋踏实勤奋,现已从一位地道的“打工人”变身为大柳镇的“大棚管家”。他除了管理着自家的3座土夯大棚外,还承包着村集体的11座大棚,是一位正儿八经的种植大户。十八九岁起,王晨懋就跟着父亲学种大棚。2020年,他和父亲受邀到山东寿光举办的菜博会观摩学习,一番交流互动,让他有了很多的种菜心得。

“14个大棚看起来多,实际上管理起来一点也不费事。早晨我把车开到路边,在手机上操作,只要几分钟时间,14个棚的棉被就全部拉上去了,通风口也打开了。”王晨懋笑着说。

小时候家里穷,王晨懋跟着父母从最开始加工草帘子到加工棉帘子,赚些辛苦钱。后来,他受山东寿光的大棚棉被生产厂家邀请,过去学习了钢架大棚的搭建技术,回来成立劳务公司,带动自家亲戚和村民共同致富,公司的业务范围覆盖本地后,现已扩展到外省市。如今,他是一位拥有两家企业的“尕老板”,也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并且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今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的这些大棚长期雇佣着40多名工人,每人每天工资240元,为当地群众就近务工提供了极大便利。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将持续深化‘产业带动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借鸡生蛋’投入资金扩大产业园区规模,争取项目资金建设西瓜NFC鲜榨生产线、纸箱包装生产线和产地交易市场等延链项目,注册‘凉贡稀瓜’‘西凉甜瓜’等区域公用品牌,申报认定‘甘味’品牌,建立二维码原产地识别追溯体系,争取认证‘大柳西瓜’国家地理标志,提高特色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严建澍表示。

来源 |  《党的建设》2024/12

编辑 |  魏瑾 

校对 |  卢珊娥

审核 |  谢晓春  李旭红

党的建设杂志
《党的建设》杂志是唯一由中共甘肃省委主管主办的时政类综合性党刊,宣传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传达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引导社会热点,搞好舆论监督,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