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陇原在行动 | 蹚出一条新路——农业产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甘州样板”

文摘   2024-12-17 11:17   甘肃  

蹚出一条新路

——农业产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甘州样板”


本刊记者 李旭红 实习生 薛文阅

在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张掖人民被黑河深情哺育。生命与水和谐相伴、河流与土地相互交织,让这里的农业生产有了万千气象。今天的张掖市甘州区,阡陌纵横、商贾云集,成为发展设施农业的沃土。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有效破解村集体经济收入不高、“没钱办事”,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的难题?近年来,甘州区破题出招、因地制宜,蹚出了一条自己的“新路”。甘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安宏杰分享了甘州区的成功方案:“我们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增强基层凝聚力、促进富民增收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源动力,以公司化运营为突破口,探索推行项目助建、村企共建、村村联建、单位帮建,形成了党建引领、改革赋能、‘四建’提效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甘州模式’,铺就了一条‘借船出海’‘借力生金’的乡村共富‘金路子’。”

“甘州铺子”与京东集团合作,推动张掖农特产品“线上+线下”展示展销。刘枫 摄  
村企共建,释放发展活力

甘浚镇速展村距离世界闻名的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仅7公里。正如其名,速展村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走进速展村,扑面而来的美丽乡村“新风”,让人在一座座青瓦白墙的院落和中式小洋楼间流连忘返。速展村打造的集餐饮、娱乐、休闲、住宿于一体的“西遇·宿集”文旅综合体,是将百姓原来的危旧房拆除改造后建成的民宿集群,现在由村集体公司统一运营管理。“旅游旺季我们的民宿非常火爆,游客多时房间经常被抢订一空。”企业负责人张亚文说。得益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家家搞起农家乐,为往来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住宿、餐饮和休闲服务。

冬日的温室大棚里,佛手、无花果、火龙果等果实挂满枝头,真正实现了“南果北种”。这里既为游客提供休闲采摘和农事体验服务,又为开展青少年农业科普和研学旅行活动提供了理想平台。透过速展村乡村振兴的全景沙盘,我们看到一幅玉米制种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农文旅融合发展促民增收的美好图景。“近年来,我们聚力打造种、畜、菜、果优势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多点开花的‘1+4+N’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带动群众稳定增收。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0万元。”速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鑫介绍。

上秦镇李家湾村是张掖市甘州区的东大门,面临人多地少的现实困境,近年来,李家湾村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策略:通过土地流转,“集群式”“链条式”“捆绑式”发展,引入社会化服务,实现由“单打独斗”向“集团作战”的转变。以李家湾村为中心,联合周边4个村成立的绿色蔬菜产业链片区党委,协调片区内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布局等,整合各类资金3000余万元,集中流转土地4000亩,建设了存储能力6000吨3万立方米的高标准冷库11座和日产冰量80吨的制冰车间1处,建成精品露地蔬菜加工基地,推动蔬菜加工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如今,李家湾村绿色蔬菜产业链片区党委正在打造“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每年夏天,这里种植的1万亩蔬菜要被运往香港、澳门等地。“村集体把建好的冷库租给企业获得收入,我们的村民在制冰车间工作获得收入,村集体公司把制好的冰卖给企业又获得收入。村民除了能获得每年150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外,农忙时节在蔬菜基地务工还能获得收入。”上秦镇党委书记管维荣细数村民的收入来源。

汽车驶入党寨镇雷寨村,道路两边密集的日光温室映入眼帘。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雷寨村发挥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和人才集聚的优势,打破行政区划,联合周边3个镇的6个村,组建了“甘州区盈大灌区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片区党委”,通过组织共建的方式强化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群众动员,促进蔬菜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

甘州区委组织部在全区普遍推行的村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打通了村集体经济融入市场的“梗阻”环节,并通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雷寨村成立的雷寨旺盈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主动对接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城市各大综合商超和线上平台提前下单,年初支付预付款后,农民再定量种植,规避了蔬菜因市场波动而滞销的风险,保护了农民利益。农业循环经济是雷寨村发展的主要方向。集科学育苗、绿色定植、分拣包装、冷链物流、订单销售于一体,雷寨村正努力打造蔬菜全产业链。“我们的秸秆生产线,将玉米秸秆和蔬菜秸秆回收并混合树枝等进行粉碎加工,其产品是生物质锅炉的最佳燃料,既防止了农业面源污染,又让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党寨镇党委副书记管小东说。

因地制宜,“龙头”强力带动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是张掖市甘州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通过龙头企业致富带富的又一“大招”。

记者来到位于巴吉滩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甘肃神农珍稀菇业有限公司,对这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菌菇生产线一探究竟。2018年,通过招商引资,这家来自福建的现代农业企业最终选择在张掖市甘州区落户建厂。“戈壁滩土地广袤,而且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为我们发展寒旱农业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公司总经理陈海帆说。

走进培菌车间,一个个菌瓶在铁架上整齐排列,一颗颗鹿茸菇纷纷“探出脑袋”,正享受着腾腾雾气的滋养。“车间光照和温湿度调节等,不受外界环境制约,全部实现了物联网智能化控制。”陈海帆告诉记者,“700万个培菌瓶,要在车间待够65天,再通过传送带运输到菌菇加工车间,加工整理后,再传送至其他车间进行烘干和包装。”

规划占地面积1300亩,计划总投资8亿元,一座集食用菌研发、自动化瓶栽生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废料循环利用、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食用菌综合产业园正在建设中。“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西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日产鲜菇200吨,产品30%销往国外市场。”陈海帆说。

自我造血,打响农特品牌

神农菇业生产的“千菌时代”牌鹿茸菇,在“甘州铺子”的货架上格外醒目。“甘州铺子”让张掖的农产品多了一条“出路”。这里琳琅满目的张掖农特产品和文创产品,有着十足的“家”味和浓厚的“特”味,而且物美价廉、方便购买,受到当地百姓和往来游客“热捧”。

“甘州铺子”的建成运营,是甘州区委组织部为破解街道没钱办、社区没能力办、社会不愿办、居民有刚需的难题,增强社区“自我造血”功能的一大创举。

在区委组织部支持下,今年3月,北街街道东湖社区成立了张掖市甘州区惠诚社区服务有限公司,集幼儿托管、物业接管、家政服务、零工驿站、实体经营、直播带货于一体。“甘州铺子”就是这家社区企业旗下以地方特产和文创产品为主的“实体展销+直播带货”城市IP项目,联合甘州融媒和网红达人等,大力推广地方特产、风土人情,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社会基层治理共赢。

“截至目前,惠诚社区服务有限公司已创收58万元,其中‘甘州铺子’营业额达45.3万元。丝路嘉苑小区下水道疏通与更新工程的实施资金,就来源于‘甘州铺子’的第一桶金。”甘州区北街街道办事处主任刘枫一边介绍一边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甘州铺子’与京东集团开展合作,现已入驻京东地方特产馆,打开了全国市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大做强,不断扩大规模,发挥好‘甘州铺子’的品牌效应,让其成为宣传推介张掖,引领张掖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窗口。”


来源 | 《党的建设》2024/12

编辑 |  卢珊娥

校对 |  魏瑾

审核 |  谢晓春  李旭红

党的建设杂志
《党的建设》杂志是唯一由中共甘肃省委主管主办的时政类综合性党刊,宣传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传达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引导社会热点,搞好舆论监督,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