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4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东亚艺术研究
“东方美学”何以可能
——以冈仓天心“英文三部曲”为中心
小田部 胤久 郑子路
冈仓天心用英文撰写了三部介绍日本乃至东方艺术的理论著作,即《东洋的理想》《日本的觉醒》和《茶之书》。《东洋的理想》论述东方尤其是日本的艺术史整体,《日本的觉醒》论述日本的近代史整体,而《茶之书》则从“茶”这个看似很小的主题出发,展开了冈仓自身的文明论。虽然冈仓最初吸收了黑格尔“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的艺术史观,但他却并未陷入到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图式中,而是将日本的明治维新视作欧洲的文艺复兴,在东方文化内部寻找近代化的动力,并通过印度“吠檀多学派”的学说“不二一元论”来说明日本文化的特质,通过道家思想中的“生活之术”来阐释东方美学的特点。冈仓所具备的这种在西方思想中找到将东方传统思想激活的触媒的能力,正是我们今天建构“东方美学”时必不可少的。
从艺术到工具
——日本画在西方的传播研究
陆乐 唐诗尧
1951年日本与外界恢复文化交流后,便致力于在西方推广日本画。在长达43年的推广过程中,日本画在西方审美、展览制度、社会风气,乃至学术倾向的重重考验下,不断调整推广策略,经历了从现代绘画、民族美术到政治工具的身份转变,却始终未能在审美上被西方所接受。外部的持续否定加剧了日本美术界“现代艺术(国际)/绘画(国家)”的对立局面,迫使日本画在本体危机中走向内化发展的道路。
平安时代日本王权对外来文化的需求
——《宇津保物语》的琴与王权
余鸿燕 刘晓芳
日本平安时代首部长篇物语《宇津保物语》被称为“琴的物语”,物语中的“琴”指的是中国的七弦琴。琴作为儒家礼乐思想中最重要的乐器,自创制之初就与王权有着密切关联,平安物语中亦以琴作为王权的象征。《宇津保物语》中琴在沿袭中国古琴形象的基础上与“孝”“学问”“王权”等要素结合后呈现出新的特点。俊荫一族在琴的传承中与王权的关系从“对抗”走向“和解”的历程亦是彼时唐土文化与日本文化关系的写照,体现了平安时代日本在吸收、内化唐风文化基础上创造国风文化的文化摄取方式,反映了以天皇为核心的日本统治者从全盘吸收唐土文化到本土融合后为己所用的过程及其变化特征。
古代中日文学文化关系
从《作诗志彀》到《孝经楼诗话》
——论山本北山的诗论递变与对明清诗学的接受过程
程舒琪
山本北山是江户诗风由尊唐转向宗宋的关键人物。其《作诗志彀》与《孝经楼诗话》之间的刊行相隔二十六年,二书反映了山本北山的诗论递变,创作目的由打破萱园派垄断地位变为确立清新派学诗路径、评判对象由徕门转向明清诗坛、“因唐得宋”的宋诗观逐渐生成、文学功能论由“诗文小道”变为“可奋起人之忠义心”。这些变化展现了天明至文化初年江户诗坛宗宋诗风的确立过程及其对清代诗学的接受情况,具有跨文化诗学研究价值。
荻生徂徕圣人观新探
——以《蘐园十笔》中的孔子形象为中心
王 蕾
“圣人”是日本儒者荻生徂徕学说体系的核心概念。对此,逐渐形成了以“制作”论圣人、孔子非圣人或勉强为圣人的主流观点。然而,在《蘐园十笔》一书中,却存在着荻生徂徕以“思”与“德”论圣人的侧面,传承“圣人之思”的孔子形象也由此彰显。徂徕在思、德之间,得位而能作与特殊制作三个层面上,予孔子以圣人之称,表现出对孔子确为圣人,而非勉强为圣的积极态度。可知,徂徕的圣人观并非一以贯之,这其中蕴含着他对仁斋与宋儒“德”概念的拆解与重释,使“德”从内在心性与道德修持之维抽离,转化为一种与“制作”同等级,却在逻辑上隶属于“制作”的政治概念,从中透显出其政治绝对化的倾向与特质。
《太平记》中的中国故事与人物塑造
——以护良亲王的能臣武将形象为中心
艾宇博
日本军记物语《太平记》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在塑造人物、推动作品情节发展以及表达作者观点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我国典型孝子人物中的眉间尺与申生二人,其相关故事的引用一直以来都被认为与护良亲王孝子形象的刻画有关。而本文则试图跳出眉间尺与申生孝子属性的局限,同时论证伍子胥与护良亲王的相似性,通过分析“眉间尺故事”中眉间尺的武者形象以及“吴越争霸故事”中伍子胥的能臣地位,进而探讨《太平记》对护良亲王能臣武将形象的刻画。并结合“骊姬故事”的引用,综合分析《太平记》利用中国故事书写护良亲王相关故事、刻画其人物形象时所使用的手法及其特点,探究此背后所蕴含着的作者的价值观念。
近代日本思想文化
学科体系与认知体系:论井上圆了的妖怪学
刘雪瑽
井上圆了是日本妖怪学的奠基人,亦是学术史上不容忽视的存在。他的妖怪学思想不仅在日本影响深远,而且传入中国后也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井上妖怪学被构建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学科,目的在于借用西方科学重新定义妖怪,从而帮助民众辨认出虚假的妖怪现象,重塑国民心性。同时,妖怪学可被视为一种全新的认知体系,其提出是为在西方科学体系与日本本土认知体系之间进行调适,从而帮助民众在社会转型期完成认知结构的重建。而妖怪学中容易被忽视的真怪,则提示我们万物背后具有人类永不可知的真相。
木下杢太郎对和辻哲郎佛教艺术观点的态度转变
傅玉娟
木下杢太郎在中国期间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的佛教艺术进行了实地踏查和研究。在就佛教艺术与和辻哲郎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对和辻哲郎的奈良古佛像反映了日本特质的观点,木下杢太郎的态度从“不确定是否是”到“确定不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以他亲自踏查中国、朝鲜半岛的佛教遗迹所得出的结论为支撑,另一方面源于他在此期间从“日本”到“东洋”的立场转变。而他的这种立场的转变所折射出的是近代日本知识分子对于日本身份认知的复杂性。
日本对警察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以福泽谕吉、川路利良和后藤新平为例
肖倩雯
日本国家的近代化转型牵动着知识分子、政治家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与追索。其中福泽谕吉、川路利良、后藤新平对日本警察制度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对西方警察制度的借鉴与模仿成就了日本警察制度从无形到萌芽,从萌芽到有形的转变。福泽谕吉的《取缔法》开启了日本警察制度建设的萌芽阶段。川路利良在警察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及影响更为显著,是日本建设民主式警察的最初发起者。后藤新平以德国警察理论为根本,其警政主张出现在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高涨时期。他们对日本警察制度建设的影响各有不同,且贯穿于国家命运和警察制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语言与教育研究
日本侵华时期实施“当地适应主义”教育的剖析
——以其子弟小学教科书《满洲补充读本》为佐证
金香兰 徐雄彬
近代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因此在日俄战争后便开始在中国东北扩大势力范围。日本以培养殖民主义者的预备“人才”为目标,对在“满”日本人子弟进行“当地适应主义”教育,以此来达到占领中国东北的目的。直至日本战败投降,“当地适应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以在“满”日本人子弟小学“当地适应主义”教育的主要教科书——《满洲补充读本》为例来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教材内容都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折射出“当地适应主义”与“皇国主义”之间存在的“一增一减”的矛盾性以及侵略性质上的统一性。日本以教育为军事的辅助手段,利用在“满”日本人对华进行侵略,这段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整个日本社会右倾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日本人民应正确认识和反省这段历史,与中韩等东亚国家的人民携手,谨防军国主义思想在日本复活,维护东亚乃至世界的和平。
在线日语声调感知训练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杨蕊宁
日语声调一直是中国学习者语音学习的难题之一,前人研究中已提出了多种方法提高学习者的声调产出能力,但未充分重视声调感知能力的训练。文章利用融合了多位发音人、多种语音环境及多种声调类型训练词的高变异感知训练范式,开发出在线训练工具,并对63名初级日语学习者进行10次感知训练,考察其促学效果。另外,对语音环境变化(单词句子混合训练与单词单独训练)这一因素的促学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混合组与单词组训练后在声调的感知能力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的训练效果在训练结束时泛化性不显著,但在训练结束两个月后的延迟泛化测试中泛化性得到了验证。延迟测试证明两组训练效果具有持续性。
汉日语境中大语言模型的礼貌知识生成能力探析
李瑶 于富喜 毋育新
迄今为止,礼貌是语用学领域经久不衰的话题。在人工智能时代,提升大语言模型在语言研究与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离不开大语言模型生成准确且到位的礼貌知识体系。为此,本研究聚焦“礼貌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的代表性理论”和“礼貌与敬语的关系以及敬语的分类”两大主题,以文心一言、ChatGPT、Hugging face三种大语言模型在汉日语境中生成的相关内容为切入点,使用质性分析法探讨其生成能力。研究发现,在汉日语境中,三种大语言模型均具备良好的对话能力和强大的知识涌现能力,但是较之于人类围绕上述两大主题总结的研究成果,其生成的内容存在不准确、不完全、不稳定的特征,介绍的代表性理论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对自身生成礼貌知识的准确度评价不到位;尚难在语言研究与语言教学中扮演礼貌知识提供者与评估者的角色。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迫在眉睫。
信息专栏
学术用语对照
语言学领域 文学领域(近现代部分) 文学领域(古代部分)
65 90 127
新版书目
29 81 112
编后记
封三
2024 年度《日语学习与研究》作者交流会
——暨河南地区日本学领域青年作者论坛纪要
封四
期刊简介
《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是国内研究日本学的权威学术刊物,面向从事日本研究、东亚研究的专业人士。本刊自1979年创刊以来,刊出内容和编辑水平不断提高,博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并多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本刊常设文学研究、语言研究、教育研究、中日学术前沿动向栏目,推介“日语语言文学”学科最新的优秀学术成果;同时,为回应教育部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诸研究方向的调整方针,根据来稿不定期推出“哲学与思想研究”“东亚政治研究”“翻译研究”等学术专题,推介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佳作。
电话:010-64493203
邮局发行代号:2-446
国内统一刊号(CN):11-1619/H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4395
编辑:王晨萌
审核:李广悦